汪显康,余子容,冯志强*,徐 稳,黄俊杰,王 宏,付剑津
(1.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7;2.国网咸宁供电公司,湖北 咸宁 437000;3.国网荆州供电公司,湖北 荆州 434000)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高速发展,电网设备日益复杂,极端天气如雷击、冰害、大风等对架空线路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威胁[1-2],在山区、微地形区域,由于导线风偏引起的跳闸故障屡屡发生[3]。强风导致导线对杆塔、树木、地面建筑物放电是风偏跳闸的主要形式[4]。在输电线路运维工作中,查找分析风偏危险点对预防风偏故障、分析故障原因等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方法计算风偏过程主要基于塔高、弧垂、绝缘子串长等设计阶段数据,往往与现场实际数据存在偏差。在后续故障分析中,由于无法准确计算电力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之间的三维距离,风偏危险点的查找存在困难。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通道进行扫描,结合线路参数与环境参数模拟故障时段工况,可提升危险点查找及故障分析精度[5-6]。机载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遥感技术,因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近年来在数字城市、智慧农林、电力巡检等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与大量应用[7-13]。典型的机载激光雷达包括无人机平台、LiDAR 激光扫描仪、高清航测照相机、惯性测量单元和GPS等功能模块。激光扫描仪通过对比发射激光脉冲与接收激光脉冲之间的时间差,获取被探测物体的三维方位参数。使用机载激光雷达进行输电线路通道进行扫描,可快速获取通道内地物高精度激光点云数据,并在三维场景中构建输电线路通道模型[14-15]。
本文以一次220 kV风偏跳闸事故为例,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结合环境参数(温度、风速)与线路参数(塔型、线型、绝缘子型号),开展三维空间实际工况模拟分析,精确定位线路隐患点,深入分析线路跳闸原因。
2023 年4 月,某地区220 kV 线路分相差动保护跳闸,故障相别为C 相,重合闸不成功。故障区段为011号~012 号杆塔之间。011 号塔为干字形耐张塔,型号为JG1-18.5,配置双串瓷绝缘子;012 号塔为拉V 直线塔,型号为V-24,配置双串复合绝缘子;导线型号为2×LGJ-240/40,地线型号为GJ-50/OPGW,故障区段所在耐张段杆塔信息如表1所示。故障区段平均海拔高度为43 m,地形为平地,现场位置为通行道路,两侧杆塔均位于高点,地形高差不大,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微地形。故障区段导线水平排列,档距447 m,设计风速23.5 m/s,故障区段地形如图1所示。
图1 故障区段地形图Fig.1 Topographic map of fault section
表1 故障区段信息表Table1 Information of the fault section
根据分析故障线路两端变电站的录波文件可知,故障电流基波有效值为19.519 kA(首端)与8.369 kA(末端),短路过渡电阻约为0.61 Ω,阻抗角65.37°,判断为金属性接地。查询雷电定位系统,故障发生时段内,故障区段附近无落雷记录,排除了雷击跳闸的可能。结合对输电通道外部环境进行排查,进一步排除山火、鸟害、外破等故障原因。
故障发生后,运维人员通过无人机巡查,于011号塔大号侧203.3 m 处发现故障点。导线上有明显放电痕迹,长度约0.6 m。导线对地距离为15.9 m。导线水平距离8.1 m处有一路灯,现场测量路灯底部至避雷针顶端全高15.8 m,路灯顶端避雷针有明显放电痕迹,如图2(a)和图2(b)所示。
经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到当时线路附近有许多树木被大风吹断,同时伴有强降雨,如图2(c)所示。结合咸宁地区输电线路运维经验推测:故障时段内,导线可能在局部强风作用下发生摆动,当导线与路灯间的空气间隙减小至最小空气间隙以内,导线对路灯闪络引起线路接地故障。
为了明确导线风偏过程,进一步确定故障原因,对故障线路区段激光点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大风工况进行模拟,工况模拟与分析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工况模拟与分析流程图Fig.3 Flow chart of working condition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利用机载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可见光传感器对故障通道进行扫描,生成一个含有RGB真实色彩的激光点云对象,如图4 所示。它不仅具有精准的空间结构信息,还具备丰富的地物纹理信息,可直观显示出通道内线路走向、线下建筑物与周边植被覆盖情况,便于后期数据的分类[16-19]。
图4 输电通道激光点云图Fig.4 Laser point cloud of power transmission channel
原始点云数据包含整个通道内地物信息,不仅有电力线,还包括地面、植被、建筑物等数据。故障区段位于城市交通路口,且周围存在多条平行/交跨线路,地物信息十分复杂,商用点云分析软件内置的自动分类算法无法实现点云的精确分类。因此,本文采用“机器+人工”的方式,先使用软件算法对点云数据进行粗分类,后采用人工方式对软件分类结果进行修正,实现对通道内杆塔、导线、交跨线路、植被以及地面关键建筑物的准确分类,分类情况如图5所示,表2为激光扫描数据图例。
图5 激光点云数据分类图Fig.5 Classification map of laser point cloud data
表2 激光扫描数据图例表Table 2 Legend table of laser scanning data
2.3.1 电力线拟合
为了模拟计算电力线在强风作用下的摆动过程,首先需要对电力线点云做矢量化,以获得电力线的解析表达式。文本使用简化形式抛物线方程,抛物线方程如式(1)所示:
式(1)中,坐标原点0 点位于电力线最低点,k为常数,与电力线比载和水平应力有关。使用最小二乘法,基于电力线激光点云找到最优的k值,即可获得电力线的解析表达式。
2.3.2 悬垂绝缘串风偏角计算
故障档内011 号塔为耐张塔,012 号为悬垂塔,因此主要考虑012号塔悬垂绝缘子的风偏过程,对012号塔悬垂绝缘子风偏角β进行计算。
式(3)中,C为绝缘子串的受风面积,由复合绝缘子伞直径与长度决定,V为10 min平均风速,根据工况模拟中的风速进行设置。式(2)中Gj为悬垂绝缘串自重,012 号塔双串复合缘子自重估算为180 N。pd为电力线水平风载荷,可由式(4)计算。
式(4)中,a为风速不均匀系数,对20 m/s~30 m/s 风可取为0.85;K为空气动力系数,取为1.2;ρ为空气密度,标准值为1.226 kg/m3;V为工况模拟的风速。式(2)中Wd为电力线自重,故障档内双分裂LGJ-240/40导线自重取18.9 N/m。Ih与Iv分别为水平和垂直档距,由相邻两档电力线拟合表达式确定。
激光点云数据采集日期为2023 年3 月9 日,采集时风速为0 m/s,气温为20 ℃。表3 和表4 分别为线路扫描工况以及模拟工况的基本信息。由于模拟工况温度与线路扫描时的温度相近,因此不考虑温度引起的导线弧垂变化。风偏过程模拟如图6所示。
图6 大风工况模拟图Fig.6 Diagram of gale condition simulation
表3 线路扫描工况基本信息表Table 3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of line scan working condition
表4 模拟工况基本信息Table 4 Basic information of simulated working conditions
通过对模拟工况下电力矢量线与线下植被、建筑物激光点云数据的分析,对潜在危险点进行查找。以工况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力线作为中心,在安全半径(6.5 m)内出现的地物点云就是危险点[20-31]。根据危险点定位结果,本次风偏故障点为011号塔大号侧203.34 m 处线下路灯,最小净空距离仅为0.45 m,小于《110 kV- 750 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所规定的220 kV带电部分与构件的最小电气间隙0.55 m。表5为模拟工况安全距离分析表,图7为故障工况示意图。
图7 故障工况示意图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fault condition
表5 模拟工况安全距离分析表Table 5 Safe distance analysis table for simulated operating conditions
综上所述,本次某220 kV 线路故障为风偏造成,具体故障原因为导线在大风作用下发生大幅摆动,导致导线对线下路灯顶部闪络,造成线路跳闸。
针对某220 kV线路的跳闸故障,基于激光点云数据,模拟了导线在大风工况下的摆动轨迹。发现在该工况下,导线对路灯最小三维直线距离仅0.45 m,小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小电气间隙0.55 m。结合现场巡视结果,断定本次跳闸故障是由于强风天气导致导线对线下建筑闪络引起。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查方法,三维激光点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精准定位通道危险点,为故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模拟风偏、覆冰等各种复杂条件下导线、绝缘子、引流线的运动轨迹,为运维阶段线路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