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先 戴婷 江洁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在早期肺癌筛查中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12月到本院体检中心进行检查的肺癌高危人群群体200名,根据对其螺旋CT检查所使用剂量差异为准进行分组,其中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100名对象设为对照组,低剂量螺旋CT检查100名对象设为观察组。对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检查所得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同时从病灶筛查情况做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在满足诊断要求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评分与观察组患者评分差异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癌高危人群群体应用低剂量螺旋CT方式扫描,虽然会影响图像整体质量,但对于病灶检出和判断与常规剂量CT扫描无明显差异。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恶性肿瘤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因受肿瘤体积、类型、病情程度、位置是否有并发症或者转移等因素影响,有5%~15%的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1]。其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当前我国恶性肿瘤疾病致死率最高的即为肺癌,且发病率、病死率还呈现上升趋势。由于肺癌具有发病隐匿,临床无典型特异性表现的特点,肺癌的早期筛查对于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螺旋CT是对高危肺癌群体的常见筛查手段,但为了提升检出确诊率辅以一定的辐射剂量,对受检者的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低剂量螺旋CT是指通过低射线来获取整个胸部CT影像的手段。低剂量扫描所用剂量约为常规剂量的20%,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相对于X射线影像技术检查,接受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肺癌高危人群患者死亡风险要减少20%[3]。因此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已经成为了对高危人群筛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为系统整理应用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临床效果,为往后筛查肺癌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将到院接受筛查的肺癌高危人群相关资料及检查数据整理报道如下。
纳入2021年3月~2022年12月到本院体检中心进行检查的肺癌高危人群群体200名。根据对其螺旋CT检查所使用剂量差异为准进行分组,其中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100名对象设为对照组,低剂量螺旋CT检查100名对象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67名,女性33名;年龄47~83岁,平均(56.05±5.81)岁。观察组中男性64名,女性36名;年龄46~81岁,平均(57.01±5.79)岁。两组受检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分析,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术后病理组织确诊为肺癌;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且图像清晰;进行了低剂量螺旋CT检查和胸部X射线检查;吸烟时间超过20年或者每天吸烟数量超过20支;有咳痰咳嗽、咯血症状;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粉尘或者放射性物质;满足伦理委员会展开研究要求。排除标准:疑似肺部病灶出现转移;存在精神障碍或者认知障碍,难以理解和配合研究;怀孕或哺乳期女性;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
CT扫描所使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双源螺旋CT,对患者的常规剂量CT扫描具体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80mA,层厚及螺距均为5mm。低剂量CT扫描具体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在40~50mA,其中50mA主要针对体型较为肥胖的患者,层厚及螺距均为5mm。在扫描时嘱咐患者肺部位置完全暴露,叮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直到扫描完成,扫描范围从锁骨开始,横隔处结束,围绕肺部从多个切面、角度进行扫描,时间控制在11~15s。并将扫描所得图像上传到工作站并完成后期处理。
CT扫描仪所配置的相关软件能够清晰地将每次扫描所使用到的辐射剂量参数详细显示出来,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对两组患者的上述参数记录下来。
所有患者到院随访并接受胸部CT扫描所得图像由科室2位高年资(>5年)的副主任医生进行评价,分析后写出诊断报告,对CT图像质量、诊断报告变动等内容进行评价,其相关依据如下。
1.3.1 图像质量评分
对图像质量评价时两位医生均不知道CT扫描方式,以目测方式判断图像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判断的内容包括肺部、心脏、肋骨、大血管等正常组织器官边缘,含气肺组织、骨组织、脂肪组织、肺实变组织、肌肉软组织以及胸腔积液等组织间的图像伪影、密度差别、图像噪声,对上述4个项目进行评价,分数为0~1分,1分为满意,0.5分为可满足评估,0分为完全不满意。图像总分评价在>3.5分为优,3.4~3.0分为良,2.5~2.9分为及格,<2.5分为不及格,满足诊断需求的阈值需要在2.5分以上[4]。
1.3.2 诊断报告变动评分
步骤如下:①在不知道扫描方式、不进行前次CT资料对照以及相关辅助资料的前提下两位医生进行图像资料分析,然后写出CT报告。②让阅片医生审阅上次复诊检查所得CT影像图片,在不告知其扫描方式且不提供相关辅助资料前提下,对前后两次CT图像进行分析,在临床诊断角度出发写出具体诊断报告。对前后CT诊断报告的变动内容并进行评分,分数为0~4分,其中,诊断报告关于两次CT图像在影像描述以及诊断结论没有变动的为4分,虽然影像描述出现差异但并不会影响诊断结论的情况记为3分,影像描述、诊断结论都出现变动但没有影像整体判断的为2分,影像描述、诊断结论都出现变动且对病情判断产生影响的为1分,前后两者诊断结论完成相悖为0分[5]。
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转化后采用±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常组织器官边缘显示:两种CT扫描方式都能够显示出来,由于纵隔脂肪间隙的影响导致部分患者纵隔大血管边缘显示不清晰;组织间密度显示:两种CT扫描方式在钙化、骨方面的显示均满足需求,在软组织间密度差别两者存在差异,常规剂量检查患者的伪影出现率、图像噪声颗粒感方面优于低剂量扫描组。两种CT扫描显示图像评分均在2.5分以上,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对照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在满足诊断要求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1。
表1 .两种CT剂量扫描方式所得图像质量评价对比(n=100)
对照组患者评分为(3.19±0.95)分,观察组患者评分为(2.93±0.98)分,差异无存在统计学意义(t=1.572,P=0.118)。
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请见表2。
表2 .两种CT剂量扫描方式下辐射剂量对比(n=100,±s)
表2 .两种CT剂量扫描方式下辐射剂量对比(n=100,±s)
组别容积CT剂量指数(mGy)剂量长度乘积(mGy·cm)对照组19.21±1.96 177.13±17.05观察组10.42±1.19 94.51±13.84 t 32.149 31.474 P 0.000 0.000
病例1(见图1),符合右上肺微浸润性腺癌,大小1.4cm×0.8cm,未见神经及血管侵犯,脏层胸膜阴性,切缘阴性。
图1 .右上肺微浸润性腺癌
病例2(见图2),符合右上肺原位腺癌,肿瘤大小约0.7cm×0.5cm,未见神经及血管侵犯,脏层胸膜阴性,切缘阴性。
图2 .右上肺原位腺癌
病例3(见图3),符合右上肺肉芽肿性炎。右肺上叶前段病灶周缘有树芽征,边缘有毛刺样影,是结节重叠融合改变,符合炎性肉芽肿影表现。
图3 .右上肺肉芽肿性炎
2012年,约有180万的肺癌患者,占所有新发肿瘤患者的13%,死于肺癌的患者约有160万,占所有肿瘤死亡患者的20%[6]。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已无手术机会,只能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其化疗效率也仅为20%~40%,即使最初对化疗有效的患者,最终也会因耐药问题而出现复发进展,且化疗带来的副反应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即使在发展中国家肺癌的生存率也很低,其5年生存率在18%及以下。吸烟,工业污染(如雾霾)是我国肺癌发生的主要因素[8]。
射线辐射对人们的健康存在严重威胁,CT检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危害如何降低、有效控制是临床的重点话题。有相关研究数据提示,人体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每增加1Sv则出现癌症的风险会提升4.1%[5]。CT检查是当前医源性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随着对CT检查模式了解逐渐深入,低剂量CT概念被提出后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其概念在于不影响临床检查诊断基础上剂量的降低检查过程中CT辐射剂量使用,通过最优化辐射剂量的方式来保障患者安全[9]。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案是通过优化扫描参数,改变管电流,管电压和螺距,经过薄层重建,突显出扫描速度快,剂量低(一次低剂量螺旋CT扫描相当于一个人全年自然环境放射总量),患者屏气时间短,图像质量高,检出率高等优势。
在肺癌的早期筛查中,首要推荐低剂量螺旋CT:低剂量螺旋CT的优势如下:1.CT较胸片敏感,研究表明,CT所发现的Ⅰ期肺癌是胸片的6倍[10]。在低剂量CT扫描下,肺癌高危群体接受筛查后能够有效降低肺癌致死风险。肺癌早期筛查、确诊对于制定治疗方案以及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对于各类肺癌高危人群诸如年龄在55岁以上、年龄在50岁以上且每年吸烟超过30包、每年吸烟超过20包且存在诸如职业暴露/环境影响/肺部疾病等肺癌诱发因素等群体展开筛查。
在本次研究中两种CT剂量下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存在差异,常规剂量CT扫描的评价分数更高,但两者所得图像都能够满足诊断评估需求,CT扫描所得图像的质量和辐射剂量存在密切联系,受到了CT扫描过程中的管电流、管电压影响,前者影响X射线量,后者影响X射线穿透力,调整管电压虽然可优化辐射剂量但也会降低X射线穿透力,导致CT影像质量下降。基于此当前低剂量CT扫描大部分是通过调整管电流而保持管电压的方式来达到调整效果。在表2数据中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了降低管电流的方式调整辐射剂量可达到预期效果。
CT图像质量由管电压、管电流决定,会影响到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图像噪声和伪影,低剂量CT因图像质量下降可能会影响在评估微小病灶或者密度较为均匀病灶的正确判断,因此在收治首诊患者时,为了能够尽量准确、详细的评估病灶的性质以及侵袭范围,用常规剂量CT扫描检查以保障图像质量。对肺癌高危人群提倡低剂量CT扫描检查的原因在于病灶已经完成定性,检查的首要目的在于观察病灶变化,对于图像质量需求也在对应下降。在本次研究中对前后两次诊断报告进行评价,两种剂量CT扫描检查的变动情况并不明显,说明了在对肺癌高危群体筛查相关数据的判断中两者并未存在明显区别。低剂量CT对肺癌高危人群患者检查不但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也降低辐射剂量所产生的威胁。
综上所述,对存在肺癌高危因素的群体从检出有效性、筛查安全性方面均更加符合临床以及受检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