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历经风雨的新中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向往,也面临着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困境。飘扬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仰与希望,亦化为流淌在他们血脉与精神之中的自强不息。得益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所打下的基础,轻工业体系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布局时得到了高度重视,国产腕表就是当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后,上海表迈出了属于中国钟表业的第一步。尽管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困难、物资设备匮乏、生产力分散,但彼时的中国人民对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向富强自立却有着坚定的信念。
上海表的故事,就发生于这样一个希冀与艰苦并存的年代。
1955年7月,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钟表同业工会组织了一批汇聚了城市力量的制表队伍。来自全上海13个厂的抽调人员与7名从事钟表修理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联结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支58人的细马手表试制小组。
旧时代的上海没有专业制表厂,只有修表的小作坊。58人小组中,没有一人具有制表经验,各参试单位和人员所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分头仿制150只零件,他们的经验从拆解一支瑞士表开始。有了参考经验,难题也随之而来—没有专业设备和材料,如何造出中国自己的手表?上海的制表师傅们有坚定的决心和一次次试错的不屈精神,58人各自想尽一切办法,在盛夏酷暑中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攻坚。
没有设备,他们就自己设计小铣床和手摇小钻床;没有材料,他们就挖空心思从身边可见、可利用的材料中找寻替代。比如绣花针制成微型钻头、口琴簧片做轮片、阳伞骨和自行车的钢丝变成了手表的轴头和螺丝。一间用隔音板搭成的“密闭式”小房间便是他们发光发热的起点,在家人和政府的鼎力支持下,1955年9月26日,由150多只零件配装而成的18只细马手表在祝福中诞生,这一天也成了上海表的纪念日。
1956年,“上海手表工厂”筹备处成立,扩大了试制人员队伍,其后于1958年正式量产A581型机械手表,注册商标为“上海牌”。上宽下窄的等三角形结构“大厦体”标识由此面世,以矗立在黄浦江畔外白渡桥头的上海大厦为设计灵感,这个楼宇型的商标镌刻在A581的表身,也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底。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呈山岳型的上海大厦历经百年岁月变迁,于外滩高处俯瞰着整个上海的奋发自强、傲然崛起。从试制到1.36万只量产,上海表走过的是从无到有的艰苦研发,这支以年份而命名的机械手表同年一经上柜销售便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亦成为今天的国内外收藏家所珍视的时代杰作。如同当时的大厦体商标,上海表仿佛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精神,在没有高楼林立的岁月里,乘着时代的风云直耸云霄、向阳生长。
60年代,上海表和中国一起进入了一个意气风发的时期,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英雄年代。上海表将一腔壮志豪情,投入到了技术研发,以极致的付出与奉献,回馈人民对于自强的期待。
在初代创历者所开辟的中国制表道路上,上海表始终坚守初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在传承和突破中迎来厂内机芯研发的巅峰时期。1960年的上海手表厂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厂房面积扩展,职工也增至3155名。同年,上海表成功试制自动上链机芯,1962年又推出品牌自制的第一款机械日历手表—A623,其中一枚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周恩来总理一直佩戴的腕表。
隨后,上海手表厂在传奇表款A581的基础上改型设计新机芯,于1966年底试制3000只SS1型手表,走时由40小时增长至45小时,达到轻工部一级机械标准。1967年,应解放军总参二部军事要求,在1964年A641机芯的基础上又研制出第一枚具有200米潜水性能的军用腕表,腕表爱好者称其为“将军表”。60年代的上海表,以技术性的突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历年产量在1968年达到了一百万只,先后研发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机芯,开启了国际交流鼎盛与机芯研发的黄金时代。
60年代后期,上海表将品牌商标改为书法体,“上”和“海”字分别来源于毛主席手迹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题词《无上光荣》与《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并沿用至今。以城市为名,开合自如、大气浑圆的手写体标识自此走进了千家万户。
70年代的上海表不仅是一代工人的青春记忆,更成为全国人民记忆中的一部分。旧光景中的人和事有缓慢的节奏和一份朴实单纯的纯粹,60年代、70年代的生活与行色匆忙的21世纪不同,没有丰裕的物质条件,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只手表和一部收音机便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件。而这“三转一响”中,最受全民喜爱和追捧的就是“上海”牌手表。
带着计划经济的标签,上海表在70年代可谓是价格不菲的奢侈品,120元的价格相当于普通人三四个月的工资,且还需凭票购买。一家单位往往只能分到一张票,并且优先照顾论及婚嫁的职工,一票难求的上海表自然也就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择偶标准与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年轻人都渴望能够戴上一块上海表来“看看现在几点”;小孩们也会因家里有一块上海表而高兴好奇,趴在手表上听那一声声的机芯运转。分秒之间,迎来送往的是无数个家庭的欢声笑语,泛黄的回忆录里,上海表以微毫诠释时代记忆,记录了一代中国人的青春和祖国发展的脚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门向世界打开,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开放为中国注入了全新的血液。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人们开始追求个性,更以色彩缤纷、款式前卫的服饰来表达自我精神的觉醒与释放。
迈入花花世界的上海表,以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章的25.6薄型表打开了蓬勃朝气的局面,填补当时国内薄型表的空白。但在男表逐渐饱和与进口表流行的市场下,上海表不可避免地需要寻求变革。“把握时间,走向未来”就是成长中的上海表所秉持的信念,顺势而为,和时代一起变化的还有品牌的经营思路。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表不仅研发各色表盘的女表,更推出石英表、电子表以应对瑞士、日本腕表品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同时也建立了品牌意识,利用美观新颖的广告来吸引国人购买上海表。
转入千禧年后,原上海手表厂历经挫折,遭遇破产。于2000年正式重组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重整旗鼓。纵然身处低谷,但深根于品牌文化的“创历”精神和追求极致的勇气从未泯灭,面对21世纪全球钟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械表市场需求的变化,上海表在时代洪流中觉醒,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制表道路并重新解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继而迈向新时代的技术飞跃时期。
基于深厚的钟表文化底蕴和专业的制表技艺,21世纪的上海表以多功能自动机械表为突破口,累计建立20项产品专利、12项专用技术,先后攻克陀飞轮、露摆表、多功能表和计时码表四大产品系列,亦携手国际腕表设计师合作发布陀飞轮系列。诸多卓越计时作品在“精”和“专”的道路上留下了品牌在新世纪的身影,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设计100+”等多项荣誉,设计赋能的上海表在越是变革的时代,越焕发出内心的火热。
在变化中追求极致的技术、探索时间的“千面百貌”,自1955年诞生的上海表,承载着几代制表人的文化记忆,一步一步夯实的脚印,为时代创历者指引方向,化作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河,生动且绚烂。
上海表历经岁月荣光与浮沉,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生活细节中捕捉动人故事,以品牌独有的见解和格调将东方美学与国际化审美融合,打造一枚枚富有海派东方韵味的精美时计。
曾为国,也为家,将近七十年的品牌发展历史是上海表文化的沉淀和专业制表经验的累积。自2000年重组后,原先的技术人员和品牌全部保留下来,中国初代制表匠人的先锋精神也在一代代上海表匠之间传承、创造,顺应时代创新改革的同时亦始终保持品牌的历史文化厚度和探索無止境的锐度。一块精致小巧的机械手表,浓缩的却是上海城市与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岁月的记忆与情怀。如今,新一代的制表人以创新为驱动、转型为发展,助力年轻一代的创历者启航远征,演绎文化自信。
2019年,上海表正式加入汉辰表业集团,以时间镌刻美好,是两者的共同使命与愿景。在这一怀抱“创新中外制表匠艺、记录人生幸福时光”使命的腕表集团推动下,上海表确立了品牌转型的全新战略—顺应国货品牌的崛起契机,聚焦品牌内涵和产品创新。以腕表为载体、上海城市文化气质精神为依托,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传承上海表的历史文化与东方美学,展示“生而为美”的品牌态度。
“生而为美”之于上海表,不仅是旨在见证珍贵时刻的品牌理念,更是一种历经长时间沉淀而形成的生活态度。“美”是细碎的阳光错落倾洒于马路上,无数发生在梧桐树下的故事;是一条条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老弄堂,流淌着属于上海的精神血脉;是一砖一瓦间斑驳的历史记忆;繁华都市下的霓虹闪烁,亦是每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人所组成的城市图景。生而为美的故事来自上海这座城市所独有的腔调、仪式感、历史文化等诸多细枝末节之处,上海表于此沉淀、成长,亦带着这种对“美”的敏锐感知能力,立足东方韵,启程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