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徐铭阳
当洁白的雪簇拥着裹得像粽子一样的行人,当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寒夜来临,我知道,是该迎接又一个新春了。哪怕寒风嘶吼,我们,也该归去。
还记得,初来乍到的乡人也是在彼时的寒夜,踏上了繁华城市的征程。那时,格格不入的朴素衣裳在现代化的市中心显得格外醒目,人们投来一束束异样的目光。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一家三口狼狈地拖着行囊,急迫地走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不过是一家普通的旅店罢了。那时的我们,也只能有这样的居住环境了。
酒店的隔音不好,无法阻隔窗外的乐声。
那时的我不过七八岁,但这座城,教会了我们一家成熟。
半途插班的学生似乎总会与同学们有着天然的隔阂,就像父亲在后厨中的茫然无从——为了生计,父亲成了一名厨师,包吃包住的厨师,可他一开始却表现得毫不自信,只能疲惫地应付着城市中的纷纷扰扰。
显然,我们一时还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在极大的工作量面前,血丝充斥了父亲的双眼。两点一线的生活,也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心。但我们怎会因此妥协?我们永不忘来到城市打拼的初心!乡间,那矮屋里,还有等着我们的爷爷奶奶。
大半年过去,我们终于在这座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平凡的房子,成了我们后面几年的温馨港湾。
生活还在继续,日复一日。
我们终是无法忍受这所谓的繁忙生活,决定要把老家质朴的气息带来。于是,一家体验农家生活的店铺悄无声息地出现了。这家店,花去了我们在此打拼两年的全部积蓄。我们感到,在这座城里,开始有了归属感。那个所谓的家,真的是家吗?
一开始,生意并不景气,来的人寥寥无几。看着父母强颜欢笑着向来电的爷爷奶奶报平安,十岁的我,立志要替家人分担。
在学校里,我试着与老师交流,却被老师委婉地批评要首先做好学生应做的事;在“家”周围,邻居们也对我的介绍爱理不理;走在大街上,我向路人发着手绘的传单,只得到寥寥回应……
怎么办?
垂头丧气的我在回去的路上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大姐姐。她扶起我,拿起了传单。隐隐带泪的眼与大姐姐闪亮的眸撞了个正着。她说:“我帮你。”
原来,她是位大学生,快毕业了,正在为毕业演讲筹划。我们用几天时间设计了传单,打印了几千份。传单上,她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乡镇的生态,乡人的淳朴。
那一刻终于来临。她娓娓讲述了我们的艰辛生活,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我们家的店铺。演讲传到网上,一时间,反响热烈。
第二天,往日门庭冷落的店门前,聚了不少人。父母又惊又喜,忙碌起来。当然,他们知道真相已经是后面的事了。那位大姐姐也加入进来,连带着的,还有几个年轻人。艰苦的生活慢慢过去,热闹与充实向我们不断地招手。
即使无法回去,但在这酷似乡间的店铺里,我的心,找到了归处。
时光荏苒,四年过去。离家的人啊,该归去了!
又是一个新春,我们,踏上了归途。
那几个年轻的大哥哥提上大大小小的包裹,戴上“盔甲”,翻上锃亮的摩托车,“呜呜”着就上路了;大姐姐不舍地与我们拥抱,拎着行李,打车去了火车站;而我们,则坐在父亲自以为炫酷的汽车里,脸上挂着笑,酝酿着与亲人相见时的欢喜。
回家了!离家打拼的人,终是归来了。
爷爷奶奶激动地将我们拥在温暖的怀里。我感受到了,那久违的归属感。
离与归,终是密不可分的。
离开,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