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齐文化……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如今,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见“儒”故
提到山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五岳之首泰山在这里拔地而起,中华母亲河在这里奔腾入海,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这里蜚声于世,齐鲁大地坐拥“一山一水一圣人”,有着数不尽、看不完的山水好风光。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坚实根脉,在数千载的文明長河中,以文化人,以文载道,也为当今新时代新征程厚积起丰富的滋养。
悠久的华夏文明里,齐鲁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俯仰于山海之间的齐鲁大地,承接泰山滋养,经受河海洗涤,儒家思想于此钟灵毓秀之地发源,其温醇厚重使人称道,其昌明智慧令人惊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旗帜鲜明,气质凸显,地位极重。
在这片厚重的人文沃土上,有距今8300年的东夷文化、6500年的大汶口文化、4600年的龙山文化,足以见证这里历史文化的久远。
儒家、兵家、墨家思想在这里发源,先秦诸子、两汉经学大师大半出自此地,足以印证这里从不缺少思想的交锋与开创;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颜真卿、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名士辈出更是让这里与文化、艺术、智慧紧密交织……
山东历史文脉源远流长,遗存遗址广泛众多。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968处,居全国第一位。
正是这些,散发着山东作为文化大省的自信和魅力,也承载了齐鲁大地乃至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岱青海蓝间的山东,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学术思想根深叶茂、圣贤名哲人才辈出、古籍典藏丰富厚重、遗存遗址广泛众多、红色文化资源富集、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标识鲜明突出、道德积淀引领新风、海外人文覆盖广泛,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
特别是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和沿胶济铁路承载山东沧桑变迁,人文资源聚集,是齐鲁文化蜚声中外的主体轴线,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线。
山东大地钟灵毓秀,在国家规划建设的黄河、长江、运河、长城、长征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中,山东居其三,建设文化体验廊道,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重大项目更加具化实化,更好落地实施,这是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的山东智慧和先行探索。
既为儒家文化之乡,承孔孟等大思想家之风尚,继历代文化建设之遗产,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面前,山东使命在肩,亦责无旁贷。近年来,山东着力深耕人文沃土,聚力推进文化“两创”,建设文化体验廊道无疑是亮眼的篇章。全面激活文化体验廊道各类资源要素,为区域发展塑形、赋能,让沉睡的资源活跃起来,让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是山东的必然之选。
山东五条文化轴线贯通着轴线内外曲阜、淄潍、泰山、崂山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融通着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红色文化片区。
2022年,“山东手造”全面起势。从被接连报道的“煎饼花”,到传承千年智慧的“鲁班枕”,从最薄0.1毫米的“蛋壳黑陶”,到万物皆可飞的“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烟台剪纸、淄博刻瓷、泰山玉器……众多“山东手造”惊艳出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茂盛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璀璨的文化犹如一条奔涌的长河,需要不断注入活水方能奔流不息。
源头活水
其实,优秀传统文化倘若只重保护、封闭在家是没有出路的,越是经典,越不能偏居一隅、孤芳自赏,要创造古为今用的机会与平台,让其活起来、用起来,以大众化、平民化的姿态面向受众、融于日常,实现经世致用、以文化人。
以表现形式来看,文化亦不会固步自封,而是必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展现新的姿态。如今,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别是儒家思想以其向上、向善的力量,一直引导着社会发展,指引着人们前行,滋养着齐鲁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这就是文化“两创”的魅力。
如今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为传统文化搭建起全新的出口,让文化深度融入科技之中。在数字成为一种资源并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采用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丰富创新传统文化的“软表达”。
“云逛展”“云看戏”“云阅读”……疫情期间,一部手机就能装载各种数字化的文化生活场景。打开孔子博物馆官网的“云孔博”,从治学弘道到教书育人,声光电影间,就能触摸到儒家文化。
来到孔子博物馆“互动厅·对话圣迹图”,长达30多米的数字动态长卷活灵活现,观众可以点击圣迹图中的人物,聆听孔子故事。
数字藏品《泉城秋色图》,以古诗词相串联,融入鹊华烟雨等景色,以科技赋能文旅新体验,仅3秒钟就售出了1000份。
这些作品深耕地域特色,体现艺术匠心,又将传统性复原与现代性表达完美结合,所激荡出的,必然是浓浓的烟火气和民俗风,看上去或许举重若轻,背后却是大量的艰辛探索和奇思妙想。
齐鲁大地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流淌千百余年的儒家文化至今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着智慧力量,指导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明礼守德、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
在孔子故里,许多中华经典成为中小学诵读教材;在千年古村鲁源新村,依然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孔子的诞生地尼山,连续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经发展为文明交流的窗口和连接世界的纽带。
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在这些享誉全国的金招牌上,都镌刻着一个“好”字,这是刻在山东人骨子里的厚道、诚信、好客等传统美德。
面向时代、回应时代。山东以融入日常生活为抓手,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不断擦亮“厚道山东人”招牌。
这里面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也考验对现代人情感诉求、审美标准的精准把握。
文化根脉藏于日常物质器物、语言文字等表征之下,往往并不显山露水,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提供精神归依与心灵居所。
只有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努力寻找那些合乎生活情理、令人真心喜爱的连接点,才能不负厚望重托,才能让宝贵的文化因子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辉。
面对这些老祖宗的厚赠,我们敬畏、感恩、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赓续绵延,积极打造传统文化新高地,山东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力量。
点珠成串
2月10日,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启动,亮出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的蓝图,这是打造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构建全省全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一个大手笔。
论文旅资源禀赋,山东在各个方面都不遑多让。沿着黄河遇见海、鲁风运河、齐风鲁韵、仙境海岸、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些词语。
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联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汇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可看、可玩、可参与、可带走,体验性强,带动性强。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在进入山东段时水面宽阔,水流变缓,呈现出柔美迷人的一面。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戏曲、舞蹈、美食、民俗传说、手工技艺、历史名人等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捏千年黑陶、听牡丹故事传说,体验滨州剪纸,尝尝齐国古都陈酿……当来到“黄龙入海”的东营垦利区,不仅能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还能在黄河三角洲邂逅鸟类天堂,这里有太多的神秘和惊喜等着你开启。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枢区段,长600余公里,由德州进入山东,从“江北水乡”聊城顺流而下,逛临清运河钞关、济宁河道总督衙门旧址,感受古运河风情。
在南阳古镇,跟历代皇帝一起“打卡”御膳房、皇官所,最后一站是“梦开始的地方”——台儿庄古城,在运河中摇着小船穿过拱桥牌坊,入夜时,还能看到流光溢彩的灯火盛宴,流连忘返间,似误入江南水乡,更像是穿越到了漕运兴盛那些年。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西起黄河,东至黄海,距今已2500余年,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现存的主要有长清段、泰安段、莱芜段、五莲段遗址。从青岛于家河村东北入海,登临烽火台顶远眺,东望大海、西望诸峰,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无不让人感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作为齐鲁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从1904年全线通车至今,见证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艰辛,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百年风云,它在沿途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成为一条重要的山东文化廊道。
早上在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见证人文风物、时代沧桑,中午到高密做木刻版画、学剪纸、捏泥塑。华灯初上,即墨古城看历史文化与现代烟火的交融,最后在青岛温润的海风中结束一天的旅程。
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大陆海岸线的山东,海水清澈,沙質细腻 气候宜人,渤海与黄海交汇,形成众多滨海风光,帆船之都青岛人间仙境烟台,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威海,以及新兴的海滨城市日照。
在这“仙境海岸”,岛、滩、礁、湾、角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山、海、城、岛、林共生共融,和谐自然、天空湛蓝,海浪温柔,三季赏花 一季看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都可以实现。
论文化,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圣贤大哲人才辈出。在孔子故里观看“金声玉振”,听到的是千年文脉的赓续;在台儿庄古城看一河渔火、歌声十里,隐约可见商业文明的传承……
论山水,山东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灵毓秀。巍峨泰山,五岳独尊,登临其上看云海苍茫、红日东升,胸中自有一股豪迈之气回荡。到“海上第一仙山”崂山,看近处惊涛拍岸的澎湃,望远方天水一色的深沉,对人生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论休闲,地处温带的山东四季分明,物产富饶,最是养人。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山东一直在履行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将优秀传统文化守好护好用好,不断精益求精、创新探索,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打造文化“两创”的新标杆,努力寻找着那些合乎生活情理、令人真心喜爱的连接点,让宝贵的文化因子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