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磊
(毕节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贵州 毕节 551700)
小麦是毕节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黔麦22 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在毕节市有较大的推广种植面积。近年来,毕节本地小麦条锈病发病较频繁,但实际生产上缺乏配套的农药与化肥施用量栽培管理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站联合相关部门于2021-2022 年度进行试验,选用黔麦22 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喷施不同剂量的三唑酮与基施不同数量的硫酸钾复合肥对小麦条锈病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毕节市小麦的稳产丰产,提炼出配套的农药与化肥科学施用量栽培管理技术依据。
试验地选在赫章县六曲河镇大田社区坪地组某农户的承包地上,海拔为1 610 m,前作玉米,土质沙壤,肥力中等。
小麦品种为黔麦22,由贵州省旱粮研究所提供;化肥为N/P2O5/K2O=15/15/15 的硫酸钾复合肥,农药有效成分为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均在赫章县燕子农资有限公司购买。
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农药(N),设3 个喷施剂量水平,分别为:N1=300 g/hm2、N2=1 050 g/hm2、N3=1 800 g/hm2;副处理硫酸钾复合肥(H),设5 个基施数量水平,分别为:H1=105 kg/ hm2、H2=180 kg/hm2、H3=255 kg/hm2、H4=330 kg/hm2、H5=405 kg/hm2。15 个处理组合,3 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共计45 个小区。小区长4.5 m、宽3.3 m(采取1.65 m 分带,按照小麦//绿肥+玉米的分带种植方式,播种2 带小麦,小麦播幅0.5 m,全小区收获计产),小区面积14.85 m2,重复间及四周留走道0.5 m,绿肥种植带于来年种植2 行玉米。
试验于2021 年10 月28 日播种。小麦播种量按所测的黔麦22 号发芽率85%、千粒重45 g,以出苗率80%,按照120 万株/hm²的基本苗计算播种量,定量到各小区均匀撒播。播种小麦时,硫酸钾复合肥按各处理用量,定量到小区均匀施基肥。在小麦条锈病发病初期,于2022 年2 月23 日,采用大功率喷雾器,按照各处理的用药量喷施防治;2022 年5月3 日(乳熟期),各小区随机采180 片顶叶对小麦条锈病进行验级;2022 年5 月30 日收获,每小区随机采10 穗数穗粒数,分小区收获脱粒称重后,各称取1 kg 装入纱网袋内,晒干后称干重折算折干率和测千粒重。试验过程中,还分别对各小区定点1 带小麦,进行了基本苗、总茎蘖数、有效穗等的调查。
试验记载项目有:小麦生育动态、条锈病发病情况、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的相关性状。
由表1 看出:基本苗在111.90~116.85 万株/hm2之间,最低的是处理组合N3H5为111.90 万株/hm2,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2H2和N2H3同为116.85 万株/hm2;总茎蘖数在268.95~282.45 万蘖/hm2之间,最低的是处理组合N3H5为268.95 万蘖/hm2,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2H2为282.45 万蘖/hm2;有效穗在151.80~184.20 万穗/hm2之间,最低的是处理组合N1H5为151.80 万穗/hm2,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2H2为184.20 万穗/hm2;分蘖数在154.20~165.75 万蘖/hm2之间,最低的是处理组合N2H5为154.20万蘖/hm2,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1H2为165.75 万蘖/hm2;分蘖率在133.83%~142.45%之间,最低的是处理组合N1H5为133.83%,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1H2为142.45%;分蘖成穗率在24.23%~41.67%之间,最低的是处理组合N1H1为24.23%,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2H2为41.67%。
表1 小麦生育动态调查统计
由表2 可知,在2022 年小麦条锈病大爆发的情况下,各个处理组合的小麦条锈病发病情况是:普遍率 除N2H1与N3H2同 为97.78%、N2H4与N2H5同 为98.89%外,其余处理组合均为100.00%;严重度在5.14%~12.49%之间,以处理组合N1H3最高、N2H2最低;病情指数在15.08~22.92 之间,以处理组合N3H1最高、N2H2最低。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看出,处理组合N2H2(病情指数15.08)发病最轻,依次发病较轻的处理组合是N1H2(病情指数15.17)、N3H2(病情指数16.17)。
表2 小麦条锈病发病情况调查统计
2.3.1 农药与化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理论产量的影响
由表3 可知,理论产量在2 808.90~3 633.90 kg/hm2之间。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2H2,为3 633.90 kg/hm2。依次是处理组合N3H2为3 613.50 kg/hm2,处理组合N1H2为3 610.95 kg/hm2。
表3 试验理论产量
2.3.2 农药与化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实际产量的影响
由表4 可知,实收量在2 708.42~3 436.06 kg/hm2之间,最高的是处理组合N2H2为3 436.06 kg/hm2。依次是处理组合N1H2为3 415.85 kg/hm2,处理组合N3H2为3 348.47 kg/hm2。经方差分析:区组间F=3.63<F0.05=4.46,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证明试验误差小,试验结果可信度高;农药F=3.29 <F0.05=4.46,表明农药的3 个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化肥F=280.28 >F0.01=4.22,表明化肥的5 个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极显著;农药×化肥F=1.886<F0.05=2.36,表明农药和肥料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经差异显著性分析:N2农药最优,与N1、N3差异不显著。H2化肥最优,依次极显著优于H3、H4、H5、H1;H3化肥次优,依次极显著优于H4、H5、H1;H4化肥再次优,依次极显著优于H5、H1;H5化肥好于H1,但不显著。
表4 试验实收产量
试验结果显示,在小麦条锈病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农药N 的喷施剂量与化肥H 的基施数量,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都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药×化肥(NH)的处理组合以N2H2发病最轻,依次发病较轻的处理组合是N1H2、N3H2。
试验结果表明:农药、农药× 化肥、区组间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化肥间的小麦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农药与化肥(NH)的15 个处理组合,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是由化肥施用水平所致。农药与化肥(NH)的15 个处理组合,小麦产量以N2H2(3 436.06 kg/hm2)最高,显著高于N1H2(3 415.85 kg/hm2)、N3H2(3 348.47 kg/hm2),N1H2与N3H2差异不显著。N2H2、N1H2、N3H2的小麦产量,都极显著高于其它9 个处理组合。
在毕节市小麦//绿肥+玉米分带轮作和1.65 m分带的种植模式下,小麦播幅保证0.5 m,以120万株/hm2的基本苗安排小麦播种量。建议采取精量施肥,以N/P2O5/K2O=15/15/15的硫酸钾复合肥180 kg/hm2的标准,在播种小麦时施作基肥,并在小麦条锈病发病初期,选准晴好的天气,采用大功率喷雾器,按有效成分15%的三唑酮1 050 g/hm2剂量,兑水均匀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