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稻鱼共生”

2023-09-11 12:58夏媛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青田县稻鱼青田

文|本刊记者 张 娟 马 力 夏媛媛

近些年,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不断推广,昔日用于补充口粮的稻鱼种养在富足当地经济的同时,还走出了国门。

“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地处浙江东南部的青田县山多地少,发展农业似乎“先天不足”。但这里的先民早在1300多年前就摸索出一套古法稻田养鱼技术,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并传承至今。

已经90多岁高龄的叶灵妹是青田县方山乡周岙村掌握古法稻田养鱼技术的最年长者。儿子林国平得到她的“真传”,成为全县唯一的稻田养鱼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青田古法稻田养鱼被称为“稻鱼共生系统”。该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是种养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典范。2005年6月,“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些年,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不断推广,昔日用于补充口粮的稻鱼种养在富足当地经济的同时,还走出了国门。

赓续千年农业遗产

2019年,在捷克经商多年的林国平决定回国继承古法稻鱼孵化技术。这个决定既出于“牵挂家中年迈的母亲”,同时也来自“对家乡田鱼味道的留恋”。

林国平的老家方山乡周岙村是典型的华侨村,青壮年多在国外经商或在省外打工,老龄化问题严重。回村后林国平发现,虽然处于“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但现在利用传统技术养鱼的人已所剩无几。“在青田农村,田鱼的古法繁育技术都是家传的,如果没有年轻人继承,就会失传。”为了掌握整套传统田鱼繁育技术,林国平用两年时间虚心向母亲叶灵妹学习。之后,他在乡里牵头筹资300余万元,创立了田鱼养殖合作社,培育技师,并和上海海洋大学合办产学研基地,将现代科研技术和古法育苗经验相结合,大大提升了田鱼产量及品质。

如今,在林国平的带动下,全村7个自然村的田鱼养殖面积由两年前的4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亩。他的目标是带动更多人传承发展田鱼养殖技术,以此形成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共富共享的稻鱼产业发展模式,“让子孙后代都有机会品尝到正宗青田田鱼的美味”。

有机循环助力“一田双收”

2023年2月7日,2022年度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在杭州揭晓。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冠洪从全省97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10位“金牛奖”获奖者之一。徐冠洪的制胜法宝就是“稻鱼共生”。

稻鱼共生这种江南农耕文化的乡村特色,成了中国重要的生态农业智慧、传统农耕文化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展示窗口

今年52岁的徐冠洪曾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有过5年在法国从商的经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他把自己的未来定位在了家乡的稻田里,于是在2007年回国创业,用租赁来的50亩闲置土地创办愚公生态农场,从此开始经营稻鱼共生产业。“愚公”是中国古代神话里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门前大山困扰而带领家族成员一挑一担“移山”的传奇人物。将自己的农场取名于此,他做好了长久奋战的准备。

作为稻鱼养殖领域的新手,他前几年的投入基本都“交了学费”。唯一的出路是虚心向农业技术专家和身边的老农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他把稻鱼共生有机循环农业做得风生水起。

经过几年实践,徐冠洪不仅探索出“免耕、免除草、免施肥,免撒农药”的“稻鱼共生”有机循环模式,还建起青田田鱼原种保护中心,采集青田多地的高山鱼种,通过现代化玻璃温室和人工培育技术,将培育时间从原来的两年缩短到一年。为了增加田鱼存活率和土地的利用率,他还摸索出了延迟亲鱼繁育的新技术,同时建立鱼病检测室,免费为农户的田鱼看病。

作为“稻鱼共生系统”专家,徐冠洪还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带动3000多户农民从事稻鱼产业生产经营。“让农民真正实现‘一田双收’,让青田‘致富鱼’游进千家万户”,是徐冠洪多年的坚守。

在当地政府牵线之下,徐冠洪还参加东西部合作帮扶工程,把青田田鱼“远嫁”到四川古蔺县,并将青田“稻鱼共生”模式推广到安徽、湖北、福建等11个农业环境适宜的省份,为当地农民提供鱼苗和技术,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稻鱼“游”出国门

在种稻养鱼之外,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依托稻鱼共生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农业旅游。

村民吴勇强是村里第一批开起民宿的。他的民宿取名“半亩鱼宿”,餐食主推烧田鱼。因热情好客,田鱼烧得好,前来品尝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年收入超过了35万元。吴勇强说,“今年接待了上千名国外游客,很多都是回头客”。今年1-6月底,该村已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冠洪

同样是依托稻鱼共生文化,厄瓜多尔青田同乡会首任会长、荣誉会长杨小爱在青田当地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世界农遗中小学生研学营地”。她希望利用积累几十年的华侨资源,把侨二代、侨三代以及外国孩子带到青田来研学,感受青田的农遗魅力。

此外,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还走出国门,给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去了增收的希望。通过南南合作,尼日利亚把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田养鱼技术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专家的协助下,尼日利亚稻米和罗非鱼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备受当地农民欢迎。除了非洲,青田“稻田共生系统”还被推广到了东南亚、南亚、欧洲及美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两年,青田县更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青田华侨所在城市的两万多家海外中餐馆,把稻鱼米、田鱼干端上海外餐桌,用美味传播中国传统农耕和饮食文化。

好风凭借力。如今,青田县以生态优势结合科技发展,创立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2022年全县“稻鱼共生系统”总种植面积6.0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9.5公斤,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亩均增收4600多元,直接带动3.5万农民就业致富。

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明表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新宠”,是因为它极大地减少了种养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在实现稻鱼“双丰”的同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猜你喜欢
青田县稻鱼青田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知音
渴望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忽略
用心挺纪 护航发展——青田县国土系统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工作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