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娟 夏媛媛 马 力 图|本刊记者 虞向军
“千万工程”不仅为千万乡村带来环境的改变,更带来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打通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
叶丽芳被古堰画乡堰头村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决定在这里打造民宿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地处800里瓯江最瑰丽的河段,一汪江水将古堰画乡一分为二。“古堰”是北岸有着千年古堰渠、古樟树的碧湖镇堰头村,“画乡”为南岸被巴比松油画流派的艺术气息包围着的大港头镇。二者隔河相望,画舫往返其中。
在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画师和游客口中,古堰画乡被称为“世外桃源”。堰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张伟武认为,今天的美好景象得益于一次农村大变革。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现在回头看,这场最先起于对乡村环境脏乱差进行整治的工程,对我们村子的发展具有转折性意义。”张伟武担任堰头村村主任已有25年,作为“千万工程”的亲历者,谈起村庄20多年的变化,这位即将退休的老书记感慨不已。
20年来,“千万工程”不断升级拓展,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引领示范的1万个村庄,已经推广到浙江所有行政村。2018年,“千万工程”还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看来,20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产生了多个联动与互动效应。“它首先改变的是乡村人居环境,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其次,它改变的也是乡村的营商环境,使村庄同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所在地,让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可能,促成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对乡村共富发展产生了显著效应。”
2005年,因家家户户养猪而到处都是粪坑、人居环境极差的堰头村被莲都区列为“千万工程”首批整治村。“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大扫除。”张伟武说。
由村干部带头,全村上下开始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拆除猪牛栏、露天粪坑等200余处。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能理解这项行动,特别是那些靠养猪、养牛维持生计的村民。
张伟武说,村民并不是甘愿接受脏乱差的环境,而是担心没了赖以生存的生计。基于此,村里一面向上争取拆除补贴,一面按照上级部署,指导村民由养猪、养牛改为种茶叶、蔬菜或开办农家乐。这些经过反复论证的产业,既立足当地的发展条件,又不会污染环境,产品附加值还更高。
“要想获得村民的支持,关键是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张伟武回忆,经过环境整治治理,村子变美了,开办农家乐也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支持对村子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造。堰头村继而拓展环境整治,从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扩展到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村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改善带来的不仅仅是身心愉悦,还有生意。
叶丽芳在省会杭州经营了十几年酒店餐厅生意,她跑遍浙江各地农村,最终选择在堰头村完成她的民宿投资计划,看中的是这里青山绿水间蕴藏的无限潜力。
2017年,叶丽芳建成堰头村第一家民宿“驻85”,面朝松阴溪,毗邻通济堰,游客被湖光山色吸引,纷至沓来。后续,叶丽芳又在村里开办书店、咖啡屋、展览厅、茶室等。如今,她的投资全年经营收入达260万元人民币,先后带动了30多名村民就业。
“卖风景”“吃生态饭”的红利让村民们看到了环境整治的深层次成果。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打扫自家庭院,美化周边环境,开办农家乐、民宿。如今的堰头村有民宿、农家乐3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6000元。
古堰画乡只是浙江千万个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底,浙江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千万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人居小环境的改变同时推动了农村绿色发展大生态的变革,从而让乡村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浙江省丽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蓝海说。
“千万工程”不仅为千万乡村带来环境的改变,更带来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打通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
“85”是民宿在堰头村的门牌号,取名为“驻85”,是让客人停下忙碌的脚步享受莲都的山水美景
“千万工程”深刻改变更多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是其自身素质、自身价值的不断提高。
杨翔军在教小孩子制作木制小摆件
古堰画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港头镇的大港头村和河边村与堰头村一江之隔。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画家被这里的山水风光吸引,走进村庄,支起画架,写生创作,形成了独有的丽水“巴比松”画派。
在大港头镇,既有随处可见的巴比松油画馆、画廊、画院,也有古韵十足的古樟树、古樟码头和江滨古街,更有布满绿植花卉的民宿、餐馆、商铺。游客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村民杨翔军在河边村开了一家木制手工艺品店,随处可见的木制小摆件充满着童趣。这里的前身是一家开了20多年的木材加工厂。这家小店的前世今生,其实就是画乡的曾经与今日,可谓天壤之别。
20世纪90年代,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成批的当地人“靠山吃山”,纷纷投身木材加工产业,镇上有大大小小140多家木工厂,杨翔军家就是其中之一。在杨翔军的印象中,那时路上到处都是堆得满满的木材,街道上煮木料的污水横流,没有先进的除尘设备,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粉尘的味道,村里家家户户常年门窗紧闭,“那是一段灰暗的时光”。
“千万工程”项目启动后,当地从整治环境入手,相继整改拆迁村里的木制品加工厂,加快步伐发展旅游业。
“当时政府号召转型,我们其实很纠结,转型会让我们这一带生意变差甚至变没吗?”杨翔军说,事实证明,顺应大势的转型为他的生意迎来了新的转机。2015年,杨翔军一家将厂房搬到了莲都区碧湖工业区。为适应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工厂也不再生产加工家具,而是尝试了新的“生物颗粒”燃料生产。因为绿色环保,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年产量由最初的10吨迅速增加到了110吨,效益也越来越好。
随着村里的“巴比松油画”产业取代了木材加工,以民宿、文创店、咖啡店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生长。2017年,杨翔军将过去的厂房改造成民宿并开设木工作坊,成为古堰画乡的网红打卡地。
“现在民宿经营的年收入在20万元至30万元,木工作坊生意也越来越好。”杨翔军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可以不用再过‘灰头土脸’的日子了。”
除了农村的外在面貌,“千万工程”深刻改变更多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是其自身素质、自身价值的不断提高,大港头镇河边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蓝小清最真切的感受是:村民在思想观念、认识上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大港头村,雷春英是村里最有人气的农民画家。在河边随手捡拾的鹅卵石,在她的笔下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瓢虫。雷春英原本是当地木材厂的工人。“村里有很多画家来写生,我就在一旁观摩学习。”雷春英说,村里的埠头、白帆、古樟树、亭榭都成为她笔下的创作素材。如今,她的画一幅能卖几百块,网络订单纷纷而至。在十平方米的书画创作室里,雷春英调色、蘸墨、下笔,勾勒出家乡的美景与她的美丽生活。
雷春英是大港头村最有人气的农民画家
“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
每天早晨,在古堰画乡的瓯江边,蓝小清都会和女子护河队的成员打声招呼。她们的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为了守护家乡的美景,这支由大港头村20名妇女自发组成的女子护河队排查隐患、捡拾垃圾,已经坚持了7年。
“以前清理环境是被动应付检查,现在,把环境卫生搞好已经成了村民的习惯和自觉行动。” 蓝小清说。
大港头人黄小华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瓯江上的摆渡人,从小生活在古堰画乡渡船上的他原本以为自己会继承家族技艺成为第四代摆渡人,然而随着丽水巴比松文化在古堰画乡生根发芽,受到启蒙的黄小华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如今,作为知名的丽水巴比松画家,他返回古堰画乡,成立了一个绘画爱好者的艺术公社,无偿分享绘画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共同富裕除了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和文化层面的,我希望通过努力为村民们提高艺术素养做贡献。”黄小华说。
村民思想理念变化是“千万工程”带来的一个深层次的改变,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表示,“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村民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美丽乡村是大家幸福生活的诺亚方舟,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共享幸福生活成为新时代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