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遗文化在县域中职班级活动中的传承与实践
——以贺州市昭平县为例

2023-09-11 02:18:06廖尤严邱碧兰
教育观察 2023年20期
关键词:昭平昭平县县域

廖尤严,邱碧兰

(贺州市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广西贺州,546899)

地方非遗文化是当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结晶,在经历长期的历史沉淀后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辉。将地方非遗文化运用在中职班级活动中可以深化学生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非遗文化中汲取营养。县域中职班主任普遍缺少地方非遗相关知识和文化育人的理念,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出现文化引入形式单一、育人方式简单流于表面、没有结合本地非遗文化、难以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的问题。[1]中职教师亟须提升对地方非遗文化的重视,充分挖掘地方非遗资源,发挥地方文化育人功能,构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班级活动,贯彻“学非遗、秀非遗、用非遗”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实现学生成长及家乡非遗传承双赢。本文以贺州市昭平县为例,探索地方非遗文化在县域中职班级活动中的传承与实践。

一、昭平县非遗文化特点

昭平县拥有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如表1所示。基于“非遗传承技艺+工作站+研学+乡村振兴”模式,昭平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民俗、美食等主题,建设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2]

表1 昭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览表

二、班级特色活动体系的构建

县域中职学校学生因个人文化基础较弱,对自身能力认知不足且对职业教育认同感不够等,使班级活动参与氛围较难形成。而现行班级育人活动主题不显、内容枯燥、形式简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拥有丰富乡村文化发展史的县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足,蕴含着特有的岁月淘洗后的传承智慧和精神内涵。把地方非遗文化融入班级活动,能够帮助对乡土文化有着天然认同感的县域中职学生快速适应活动,享受活动乐趣,感受文化魅力。

中职学习活动是多样的。地方非遗文化的提炼整合不只局限于某方面,要系统灵活。教师要在活动设计与组织中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体验非遗文化精髓,可以“探索昭平非遗之美,领略工艺匠心之道”为中心,以“启蒙认识—认知学习—认同传承”为活动各阶段教育目标,设计如表2所示的特色活动体系。

表2 融入昭平非遗文化的中职班级特色活动体系

三、班级特色活动体系的实施

教师以“探索昭平非遗之美,领略工艺匠心”为中心引导中职班级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提上来等形式组织学生探索昭平非遗文化的魅力,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昭平非遗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激发潜能,树立德艺双馨的班级精神,实现以文化人的要求和教育育人的本质。

(一)“走出去”,非遗揭秘新形式

在班级活动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极其关键。要加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应当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自行发掘非遗文化的内在魅力。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探索非遗活动,让学生主动走出去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历史,在探索过程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在无形之中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

例如,昭平县拥有“昭平茶制作技艺”“黄姚豆豉加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按兴趣分小组到传承基地对昭平茶制作技艺、黄姚豆豉加工技艺、仙回乡瑶族调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并记录昭平非遗技艺民俗的形成过程、特色和文化魅力。在搜索基础资料后,学生根据调查的资料内容进行项目总结,在“我知道的昭平非遗文化”主题班会上分享小组探索过程。通过小组项目汇报和分享,学生拓展对昭平非遗文化项目的认知范围,感受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在项目探索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储备昭平非遗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加强个人的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请进来”,非遗润心有传承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是中职学校班级活动的育人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地方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班级文化与非遗文化融合在一起,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昭平非遗文化主要为手工艺、民俗信仰、戏曲舞蹈,传承背后是昭平先辈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本领、智慧、情感、创造力,因此,将其融入中职“五育”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热爱和增强职业教育获得感。

1.活动1:品悠悠茶香,受茶德熏陶

邀请昭平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和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首先,传承教师和大家一起泡茶品茶,向学生演示凤凰三点头、孔雀开屏、乌龙入宫等泡茶技巧。这些耳熟能详的技巧能够燃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然后,传承教师向学生介绍昭平县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及植茶饮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介绍“客之来访,奉之皋芦”淡泊名利恪守勤俭的茶人作风。最后,传承教师展示昭平茶制作“三炒三揉”的工序技艺,以及制茶技艺承载着的茶文化,让学生识得茶中佳品。“茶德”能抵御物欲主义蔓延。[3]饮茶的乐、甘、香,品茶的淡名利恪勤俭,知茶的精心精艺古韵醇香,在茶香中陶冶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2.活动2:悟豆香故事,承文化智慧

探究非遗技艺传承背后的故事,做个“听者”“悟者”。一颗黑豆,它被甄选,经过一蒸、二洗、三再蒸、四破豆、五发酵、六洗霉、七压白、八再酵、九晾晒后完美蜕变,时间赋予了它清甜朴实,它就是昭平人餐桌上的美味佳佐黄姚豆豉,“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喜爱。承袭元末明初时期所形成的加工方式,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顺应时代环境需求,黄姚豆豉加工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创新,将非遗技艺、无添加、原生态作为重点宣传内容,将自然、人文、手艺三大核心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了新型的营销理念,增加了当地就业岗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支持。学生听完故事,了解黄姚豆豉的秘密后,教师需要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姚豆豉经过过硬的加工技术具有零添加的优点,顺应时代需求创新营销模式成为群众手里的致富豆。从中告诫学生,想要在未来道路上越走越宽,就应该承袭这种“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优点,先认真学好技术技能,这样才能具备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才能创新方法。

3.活动3:玩瑶乡调马,添体育活力

调马,调是舞的意思,表演时身着民族服饰,由帅旗开路,麒麟引马,人物动物扮色、马灯、彩旗等相继跟随。队伍以马为中心排阵绕场中一周,马表演鞠躬、叩拜等祝福动作,再穿行首尾,表演串马灯,最后走“之”字形、“8”字形和大圆形等队形表演。马匹和演员随着锣鼓、铜钹的节拍翩翩起舞,边舞边换造型边前进,场面极为壮观。在尊重传统和领悟精神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文体水平,引入省级非遗项目“仙回瑶族调马”,精心编排具有趣味性、运动性的动作和队形,让学生在表演中紧密合作,完成一套欢乐精彩的调马表演。活动能够充分展示中职学生青春活力和运动风采,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活动的魅力。

4.活动4:创非遗空间,赏技艺之美

班级是学生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组织,是学校中对学生成长影响最为持久和关键的场域,实现班级隐性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创新班级环境。[4]昭平非遗传承背后是一代代手艺匠人对事业的沉静专注,是对品质细节的追求,是高超的技艺,是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阐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我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昭平非遗手工技艺、戏曲舞蹈、民俗信仰里最精巧、最具情感创造力、最勤劳朴实的瞬间,用绘画作品、摄影照片、工艺实物装点教室环境,学会发现其中传承的文化之美,欣赏其中传承的技艺之美。无论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还是专业技能学习活动,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回忆昭平非遗文化传承的本领、情感、创造力,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蕴藏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班级环境影响下,能潜移默化地学会发现文化之美,坚定认真学习技能信心。

5.活动5:办非遗盛宴,享劳动成果

黑豆、茶叶、黄皮果、桂江鱼、黏米粉等都是本地学生家里常见的食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家里常备食材制作昭平非遗美食,学生根据自身对非遗美食的了解和喜好情况,自行制作非遗美食。这里不要求学生按标准做到最好,只让学生在茶制作的采炒揉、豆豉的蒸洗晒、咸鸡的揉煮煎炸、酸鱼鲊的腌酵、黄皮糖的腌晒等劳动中感受劳动创造的快乐。教师把学生的制作成果在班级集中展示品鉴,让每名学生提出建议,分享劳动盛宴。活动过程增加学生对昭平非遗文化的了解,让非遗文化顺利进入学生学习生活。

(三)“沉下去”,非遗提技活起来

培养“一专多能”符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是县域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现阶段昭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传承受阻,而县域中职学校又是培养地方所需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故中职学校应当承担起培养技能人才同时兼具非遗技艺传承的责任。兴趣小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因此,县域中职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兴趣小组活动中支持学生“沉下去”学习非遗文化技艺,既培养了一项社会工作能力,又为地方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活力。

例如,茶产业是昭平县经济支柱产业,植茶制茶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昭平茶制作技艺既是当地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又是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技艺。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茶叶生产与加工实践基地资源,提出昭平茶制作技艺兴趣小组学习活动的任务,组织学生到茶叶种植基地辨识茶叶,学习茶叶采摘手法,按要求完成茶叶采摘。然后,根据学校“昭平茶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要求,指导学生完成茶制作流程学习,掌握理论基础。最后,在实践学习环节,指导学生学习用什么火力炭火烤焙、用什么手法反复揉搓、如何烘干、怎么样竹筒贮存等能保证成品茶叶芳香甘甜的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一项技能,又为家乡非遗传承尽了一份力。

(四)“提上来”,非遗传承绽芳华

县域中职学生可以是地方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承者,也可以是宣传者。在班级之外,社会活动也是县域中职学生的重要学习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生活学习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在完成班级非遗活动后,对外进行非遗文化宣传,带着学生及其创作的非遗文化作品开展社会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中职学生风采,提升学生职业学习成就感。

例如,在学生进行了昭平茶技艺学习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成品茶展示活动。教师把每名学生加工的成品茶叶进行编号整理,利用课余时间,向校内校外人员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开场节目“汉服走秀”向观众展示特色的汉服,以拉开活动的帷幕,吸引观众的目光。展示泡茶技艺,详细地向学生及群众介绍茶叶辨识及泡茶手法等相关茶文化知识,增进观众对茶文化的认知。进行长嘴壶茶艺表演,掺茶过程讲究,将传统艺术与武术、舞蹈等融会贯通,充满玄机奥妙,让观众赏心悦目。为增添活动趣味性,观众可参与回答“昭平茶制作技艺”非遗文化知识趣味题,回答正确的观众可以获得学生自制茶扇奖品。由茶艺小组根据成品茶编号现场沏茶,赠与现场的教师、学生及群众品饮,茶香氤氲,参与者对茶汤进行评鉴指正。通过活动开展,所有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了昭平茶制作技艺文化,接触到了更多的昭平茶叶种类、泡茶手法和茶叶加工技艺,丰富了观众对“昭平茶制作技艺”非遗文化的认识。通过传播非遗文化,有助于增强观众的本地文化认同感,促进县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融入地方非遗文化的县域中职班级活动设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活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于地方非遗文化传承需求,落实了中职教育职业技术目标要求,开发了地方非遗文化在县域中职班级活动中的传承项目。二是基于中职班级活动育人任务分析,落实了学生核心素质培养,设计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班级活动的特色体系。三是活动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开发了适应县域中职学生特点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四是以培养“一专多能”符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契机,引导学生转变了学习态度,提升了职业教育认同感。五是中职班级活动与地方非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职学校活动的丰富创新,也实现了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昭平昭平县县域
基于GIS的昭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研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灵魂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分为二”:破解一次复合型函数问题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6
2017年高考三角热点考向预测
旅游达人
昭平县安监局全力抓好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
两次求导 实现目标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