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习状态、教学状态、课堂活动状态三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习状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状态是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关注学生数学眼光的培养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人们通过数学眼光从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抽象出数学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数学眼光是学生迈入数学殿堂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呢?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很重要。
例如,在讲授“分数乘整数”一课时,笔者首先为学生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丽丽带两位小朋友来家里玩,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9份,每个小朋友吃了2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隐藏的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学眼光的第一步,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1个小朋友吃一个西瓜的2/9,3个小朋友吃了一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接着,笔者将数学问题转化成图形,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简化、降维,去掉所有物理属性只留下2/9、3,并根据意义用运算符号连接起来,解决问题。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数学眼光类似于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相当于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情境—数学模型中探究数学的本质。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有顺向思维,又有逆向思维,教师可以从学生“做减法想加法,做除法想乘法”中看出来。
1.关注学生思维的渐进性
在讲授“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相关知识时,笔者从整数加减法循序渐进推进到小数、分数加减法,由整数运算定律推進到分数、小数运算定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维形成过程。
2.关注学生思维的易变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不同学段的学生思维形成过程是不同的,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易变性,因材施教,科学引导,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3.关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讲授“加法的运算定律”相关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交换加数的位置得出和不变的规律,要求学生尝试解释这个规律,以此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关注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描述概念、事物的特征及发现的规律。
例如,“这条边与这条边相等”“长边与长边相等,短边与短边相等”这些都是学生观察长方形后描述出来的,在教学之初是可以的,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二、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
(一)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
1.直接传授
数学术语和概念如质数、合数、因数、倍数、比、比例、长方形、正方形、四则运算法、十进制计数法、计量单位换算等,这些前人已经作了准确的描述或规定,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即可。
2.间接传授
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关知识时,笔者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思考怎么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用计算出的长方形面积替代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关注问题意识培养
1.教师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并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怎样读?怎样写?百分数与以前学习的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会问学生:除了刚才所学知识外,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这个方法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在笔者的追问下,学生就会根据所学知识探究新的问题。
3.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在笔者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就能自主提出问题了。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时,笔者带领学生回顾了圆面积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利用学具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与圆有什么关系?转化后,长方形的宽与圆有什么关系?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只要解决了这几个关键问题,很快就能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种行思结合、智趣相融的教学方式,深得学生的喜欢。
(三)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1.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客观反映学的程度和教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思考怎么教,还要思考学生怎么学,要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2.掌握应用意识培养的深度
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学生能否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完成书本知识转化的效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后,笔者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房子装修时粉刷墙面的相关问题;学习了加减法计算后,让学生尝试解决购物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就能够深刻掌握所学知识了。
三、关注课堂活动的状态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静态的学习活动
在静态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发现与创造、体会与感悟、积累与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计算、画图、折、拼、剪、凑等时间,让学生在静态学习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
(二)动态的学习活动
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才有开放、多元的锻炼机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立体的学习活动
好的学习状态是建立在内容与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兴趣越浓厚,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足,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学习状态也会越来越好,获得感也就越来越强。
例如,在讲授“烙饼问题”一课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妈妈在平底锅里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2分钟,烙3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家里来客人,如何让客人尽快吃到饼这样一个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与同桌相互讨论,共同模拟烙饼,对比分析得出最优方法。接着让学生推导烙4张饼、5张饼、6张饼、7张饼的时间。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分组研究,相互探讨,获得感满满。之后,笔者让学生认真分析这些数据,总结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激昂,思维活跃,学习状态良好。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丰富学科知识,提炼教学主张,还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精彩瞬间,让学生在乐学、善学、会学的道路上体验学习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幸福。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