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对“旅游理论”的感知

2023-09-11 03:37宋子千,陈钢华
旅游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受访者学者研究生

宋子千,陈钢华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9.006

研究和教育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两翼。一个学科的研究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学科的研究水平。当我们讨论旅游理论的中国贡献时,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感知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中国旅游理论研究状况的评价,而且可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究竟有多少中国原创理论进入了教学当中,以及中国旅游研究的后备军们又是如何认识理论的。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体部分包括5个问题:(1)您认为什么是理论?(2)您知道旅游领域的哪些理论?(3)中国学者在旅游领域有哪些理论方面的创新?(4)您如何评价中国学者在旅游领域的理论贡献?(5)对于提升中国学者在旅游领域的理论贡献,您有什么建议?除第4个问题采用5分制进行打分外,其余4个问题均需要文字回答。另外,问卷还对受访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年级以及在旅游管理专业全日制学习的年限。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小规模的便利抽样,即在问卷星设计好问卷后,在笔者任教的各班级请学生在所在班级的微信群转发,并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在以往就读高校的旅游管理班级群转发。最终涉及的学校有中山大学(n=44)、四川大学(n=31)、新疆大学(n=15)、华侨大学(n=14)、陕西师范大学(n=12)、海南大学(n=10)等。采取小规模便利抽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次问卷调查需要回复较多文字,在“小圈子”内展开的调查结果更真实、有效。

本次调查共回收128份有效问卷。受访者中,男性25人,女性103人;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女性占大多数。受访者平均年龄26.3岁;其中,硕士研究生70人,博士研究生58人。受访者中,在旅游领域全日制学习年限为4年及以下者占28.1%,说明相当一部分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可能并不在旅游领域。

二、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受访者的认知,我们尝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编码分析(第4题因是赋分题型,未做编码分析)。在编码前,对128份问卷做了简单的随机排序处理。在编码时,用了前120份问卷做生成,然后看第121~128份问卷的编码情况。结果发现,对于第1题、第5题,确实没有产生新的编码;但对于第2题、第3题,由于问题更具开放性,没有满足饱和原则。

1. 对“理论”概念内涵的认知

从编码结果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对“理论”概念内涵的认知集中在理论的形式、特性、来源、构成和功能5大范畴。(1)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有47份问卷提到理论是从实践或现象中推演出来的,有32份问卷提到理论可以指导社会实践。(2)在理论知识的特征方面,有35份问卷提到理论是规律性的认识,有29份问卷提到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可证伪性,有31份问卷提到理论具有对现实现象的解釋力,有28份问卷提到理论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有21份问卷提到理论具有系统性,分别有20份、15份、12份问卷提到理论具有总结性、概括性或抽象性。(3)在理论构成方面,有19份问卷提到理论是概念间的关系,有15份问卷提到理论由多个可以检验的假设命题构成。(4)在理论形式方面,有12份问卷提到理论是某种知识、观点、结论、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5)在理论特征方面,有11份问卷提到理论必须合乎逻辑。

总的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对“理论”的概念内涵具有较好的认知,和社会常识对理论的理解比较接近。例如《辞海》对理论的解释就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受访者对理论的认识普遍是碎片化、不完整的。如前所述,问卷结果中最集中的表述是“理论来源于实践”,但也只有47份问卷提到,仅占总数的36.7%,大量的表述只出现在寥寥几份甚至一份问卷当中。

对理论概念内涵的认识看似一个小问题,实际上是事关研究方法论的根本性问题。只有知道什么是理论,才更有可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研究进而做出理论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但是纵观目前的旅游研究,很多文章并不是基于对实践的观察,而是基于对文献的梳理,在现有文献(很多是国外的文献)上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不能说这些文献完全脱离实践,但至少没有反映实践最关心的关键矛盾和突出问题,这也是很多人感觉学术研究和旅游实践日渐疏离的重要原因。理论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但是一些文章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显然很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研究可以从小处入手,但是只有从大处着眼才可能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理论必须接受逻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且研究获得结论时必须慎重。如果只是通过真实性难以考证的数据和科学性难以保证的计量,就得到多个甚至十多个结论,这些结论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自然不得而知。

2. 对旅游领域具体理论的认知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知道哪些旅游理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28份问卷共提到了144个理论;其中,有90个理论只在1份问卷中提到。提到次数较多的理论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44次)、旅游凝视/凝视理论(39次)、原真性理论(36次)、旅游体验理论(17次)、刺激-机理-反应(SOR)理论(16次)、推拉理论(16次)、具身理论(15次)、计划行为理论(12次)、旅游吸引物权(10次)。总的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了解的理论非常多样,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不同领域。这可能和他们的专业背景、导师的学科背景以及个人研究方向、兴趣有关。关于上述理论,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有些理论并不是旅游学者原创的,如SOR理论、具身理论等。其实,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借鉴。其二,问卷中提到的部分理论包含了较多的“中国贡献”,特别是旅游吸引物权、旅游体验、原真性等。

3. 对中国学者具体旅游理论创新的认知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要求受访者列出具体的理论创新。统计结果显示,128份问卷共提到了82个理论;其中,有58个理论只在1份问卷中提到。提到次数较多的理论有:旅游吸引物权(26次)、真实性/原真性理论(24次)、旅游体验(18次)、非惯常环境理论(10次)、具身体验/具身理论(7次)、存在主义本真性/真实性(7次)。显然,受访者对中国学者具体旅游理论创新的认知和对旅游领域具体理论的认知存在一定相关性,很多理论范畴在回答两个问题时都有提到。这种情况是合理的,因为中国学者的旅游理论创新也是世界旅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思的反而是,有部分理论被认为是中国学者的旅游理论创新,但是在回答旅游领域具体理论创新时则没有被考虑进去(例如旅游扶贫、旅游世界等)。可能的原因是,这些理论创新被包含在其他理论概念当中了,例如可持续旅游、旅游体验等。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有14份问卷表示很少了解到/不知道/不确定,8份问卷表示无/没有自己的理论。而且,从总体来看,中国学者的旅游理论创新得到公认的也不多(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旅游吸引物权也只有26份问卷提到)。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关注。

4. 对中国学者在旅游领域理论贡献的总体评价

本题是一个打分题,最高得分是5分,最低得分是1分。统计结果显示,128份问卷平均得分是3.125。因为是5分制,这是一个刚及格的分数。其中,打3分的最多(61份),打4分的次之(40份),打2分的再次之(22份),打1分(3份)和5分的最少(2份)。

5. 对提升中国学者旅游理论贡献的建议

除了个别问卷以外,绝大多数受访者都为提升中国学者旅游理论贡献提供了具体建议。包括:(1)立足中国国情,切实了解实践,更加关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2)熟练掌握旅游研究中的公认理论及其知识源流;(3)更聚焦真正的旅游问题,突出旅游学科的独特性;(4)强化旅游研究和其他研究的融合;(5)加强逻辑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6)加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相结合;(7)加大对基础理论的研究;(8)从小的理论贡献做起;(9)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不能局限在本国;(9)优化考评机制,给予政策激励,给学者能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写作的时间;(10)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减少论文数量的要求,切实提高学者的研究水平;(11)“学术界大佬”带头;(12)不要因等级观念扼杀学生研究的积极性;(13)优化评审标准,鼓励期刊发表理论性研究;(14)好的学者应该教书育人,不能只顾着自己的科研,应注重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等。

应该说,大多数建议都是情真意切的,触及了中国旅游理论研究的一些痛点和难点,特别是如何立足中國实践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旅游理论,如何加强学术培养、提升旅游学科地位等问题。当然,也有一些看似冲突的意见,比如是突出旅游学科的独特性还是要和其他学科融合?是强调旅游研究的本土化还是国际化?等等。实际上,这些冲突只是表面的,从更深层次来看,旅游学科只有形成自己的独特性,才能在多学科切入中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而为其他学科所借用。同样地,中国旅游研究只有深入本土实践,提炼形成具有独特性的理论观点,才能在世界旅游理论之林中更大地发出中国声音。

6. 性别、年龄、学习期限等的影响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习期限对他们关于中国学者旅游理论贡献的评价并无显著影响。通过对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上,有若干学习期限长的学生反而对是否存在真正的旅游理论提出了怀疑。

本文提供了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对“理论”这一概念内涵、具体的旅游理论、中国学者的旅游理论贡献等的认知调查结果。他们是旅游教学的受众,也是未来的旅游研究者。他们的观点可为加强旅游理论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看来,中国学者的旅游理论贡献差强人意,未来需要在根植实践、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的可行性、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交流等方面多下工夫。

(第一作者系该所所长、研究员,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3-07-04)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猜你喜欢
受访者学者研究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学者介绍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