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 郝 霞
户外游戏时间,幼儿来到“嬉戏园”玩耍——浩浩和小伙伴在玩“穿越火线”的游戏;依依拿来一根粗绳子系在两根游戏柱上荡秋千,还有几名幼儿在草地上玩“老鹰抓小鸡”;乐乐和萌萌把PVC管插在两根游戏柱之间,接着又拿来一块木板,在木板的中心做了标记,然后分别坐在木板两端玩“跷跷板”,乐乐说:“我想再高一点,萌萌,你用力往下压一点。”“哎呦!乐乐摔在地上了。”萌萌大喊起来,等我走到乐乐身边,萌萌已经扶起了乐乐,乐乐拍了拍屁股嘟囔道:“我坐得很稳怎么会飞出去呢?不过没事,我不疼。”说完她抿嘴一笑。作为教师的我,立刻抓住这次教育契机——游戏评价时我与幼儿展开了问题式谈话:“为什么乐乐会飞出去呢?”……一场体验式科学探究活动由此展开。
“为什么乐乐会飞出去呢?”我抛出问题。“因为乐乐没有抓好木板。”“因为萌萌坐下去的力气太大了,导致乐乐突然飞出去,所以她才摔了下来。”我说:“木板一头的小朋友用的力气大,就会出现另一头的小朋友弹出去的现象,为了防止事故再次发生,你们有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坐在上面的小朋友呢,试着去找一找吧!”
幼儿开始寻找新材料,他们在旁边的材料收纳柜中寻找着,思思说:“我找到了一些鹅卵石。”唐唐说:“石头打到人很疼的,换一个吧!”“我找到了几个棒球。”乐乐突然喊起来。幼儿围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棒球软软的,就算砸到小朋友也不会疼。”“这么小的球,我要是用力一定会飞出去很远。”统一意见后,幼儿拿起球,两两合作玩起了“跷跷板弹球”游戏。萌萌说:“乐乐,你帮我压一下木板的另一头,我们轮流玩,我先来。”乐乐说:“那你要用力往下压,我的力气很大。”尝试了几次后,乐乐和萌萌发现木板总是左右移动。我适时引导:“想一想怎样才能固定住木板。”他们从收纳柜里找来了一根麻绳,将PVC管和木板绑了起来。“球飞出去啦!”萌萌高兴地喊了起来。玩了一会,乐乐喊道:“好累啊,谁能代替我一下?”我说:“你们可以再去找一找还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乐乐。”萌萌在收纳柜里找到了一根弹力绳,她将弹力绳的一头按在木板上,然后寻求我的帮助:“老师,你能帮我把绳子固定在地上吗?这样我就能自己玩了。”我在收纳柜里找到一根木钉,萌萌将弹力绳的另一头绑在木钉上,然后将钉子插在地上。几番尝试之后,棒球弹了出去——幼儿亲手制作的大型弹力器便诞生了。
幼儿推荐的棒球成了游戏的材料,从一头放棒球,再到另一头固定弹力绳,幼儿共同寻找材料,进而制作出“弹力器”。幼儿遇到游戏瓶颈时,寻求同伴及教师的帮助,原本“无生机”的游戏开始变得有趣了……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一是言语支持——教师通过对话式交流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寻找原因,尝试再次探讨游戏的新玩法:二是情感支持——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幼儿“以物代人”,同时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支持,让游戏得以继续推进;三是调整游戏材料——当教师看到幼儿制作出来的弹力器时,便在旁边的收纳柜里投放了一些粗细相同的弹力绳。
乐乐在收纳柜里找到相同的材料,也制作了一个弹力器,于是萌萌和乐乐各玩各的弹力器。在一旁观看的桐桐突然喊道:“萌萌,你的球飞得好远。”乐乐有些不服气地说:“谁说的,我的球也飞得很远啊!”桐桐说:“你们两个比赛不就行了,谁的球飞得远就说明谁的力气大。”“那你怎么知道谁的球飞得更远一些呢?”乐乐提出疑问。“在地上做记号啊!”桐桐边说边从身边的收纳柜中拿出小红旗。我说““你可以记录一下球飞出去后落在第几个小红旗上。”他将小红旗依次插在弹力器的正前方,然后跑到教室取来了纸和笔,并设计了简单的记录表。“你们瞧,萌萌有两根弹力绳,乐乐只有一根弹力绳。”一旁“观战”的霖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大喊起来。他的喊声瞬间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他们提议为了游戏公平,每个人都玩一下这两种粗细不同的弹力器,看看到底哪种弹力器弹出的球飞得更远。“你们比出来哪种弹力器弹得最远了吗?”我问。桐桐说:“萌萌弹得最远。”乐乐说:“我发现细弹力绳没有粗弹力绳弹得远。”“那你们觉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提出问题。“细弹力绳没有粗弹力绳的弹力大。”幼儿回答。
绳子的粗细和弹射距离有关系吗?这种持续的、深入的科学探究促使游戏一步步走向深入。幼儿依靠实验和记录表发现了弹力绳的粗细与弹出距离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尝试、实验、记录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经验。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一是情感支持——当幼儿想要比赛的时候,我主动与他们谈话,提议加入记录表增加记录的公正性,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支持,同时对幼儿自己设计的记录表给予肯定与采纳,从情感上、行动上体现“儿童主体”;二是图表支持——通过记录表帮助幼儿厘清弹力绳的粗细与弹出距离的关系,并从实验中获得新的经验——幼儿不仅对弹力的秘密有所了解,其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幼儿对弹力器兴趣不减,乐乐见粗绳弹出的球更远些,便从收纳柜里拿出了粗弹力绳换在了弹力器上,但绑好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弹力绳比萌萌的短:“用这个短弹力绳,球能飞多远呢?让我来试一 试。”他尝试将球飞出去,球落在了第四个红旗旁 边。“咦?”乐乐小声惊叹,他捡起球准备继续尝 试,这次球飞到了第五个红旗旁边。他跑到长的弹力 绳那边再次实验,发现球飞到了第九个红旗旁边。他 和萌萌分享了这个结果,萌萌、西西也进行了二次实 验。两个人兴奋地和我分享这个新发现——乐乐说: “老师,我拿了一根短的弹力绳,我发现短的弹力绳 弹出去的球近,长的弹力绳弹出的球远,我们玩了好 几次,结果都是一样的。”我对他们的持续探究表示 肯定,并将他们的发现告知其他幼儿,让其他幼儿也 去尝试一下。
幼儿拿起长短不同的粗弹力绳进行实验,可以看 出他们对材料的敏感和对实验的兴趣。幼儿自发的探 究是愉悦而积极的,他们在游戏中与同伴合作,共同 验证猜想,实验成功后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那怎 样才能提高幼儿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回到教室后我们 进行了游戏评价。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本次游戏共有三个阶段,一 是幼儿自主完成自制弹力器;二是探究弹力绳粗细 与弹力大小的关系;三是探究弹力绳长短与弹力大小 的关系。那么幼儿实验的结果是否准确呢?我们一起 观看了视频——“弹力绳的秘密”。视频内容回应了 本次游戏结果的准确性:粗弹力绳的弹力大于细弹力 绳;长弹力绳弹力大于短弹力绳。后续实验中有关弹 力的秘密还有很多,幼儿热度不减,因此我们做了相 关调查,幼儿还想探究关于弹力的什么秘密呢?一是 弹力和球大小的关系;二是弹力和弹力器木板长短的 关系;三是弹力和弹力器大小的关系。于是,我在收 纳柜里投放了长短不一的木板、大小不同的球,支持 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究。
在真实的“弹力器”探索游戏中,幼儿高度参与,特别是每次材料的替换,他们都能自己观察、比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充分互动中,自主发现不同、寻求答案、获得经验。游戏中我们看到幼儿呈现出自主分工合作、出现问题友好协商、有需要主即寻求帮助、探究过程有毅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除此之外,幼儿还能在游戏过程中关注细节,逐步养成了细致、敏锐的探究品质。回顾整个游戏过程,我们觉得针对“弹力器”的探究学习是极有意义的。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站在幼儿的视角参与他们的游戏,丰富幼儿关于弹力的知识经验。为了让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教师不断地采用材料、图表、情感、语言等支架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支持与帮助,有效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探究,进而引发其深度学习,促进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游戏不会就此结束,教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种材料,寻找可能的探究点继续推进。但这个探究点从哪里来?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幼儿还有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比如,在此次游戏中,教师发现了PVC管高度和弹力绳长度也有关联),相信今后的探究活动会给幼儿带来更多的体验、会让幼儿获得持续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