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最成功的叙事文学典范。书中叙述的人物形象数量众多,层次广泛,国君这个群体形象是其独特的存在,体现出《左传》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思想倾向,也充实了《左传》人物艺术画廊。
一、《左传》国君多元形象描述
《左传》涉及的国君至少有六十多位,其中对秦、晋、楚的国君着墨最多,尤其对晋文公的描写最为精彩,他是《左传》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位国君,对秦穆公、郑庄公、楚庄王等人的刻画也很细致。除了这些有为的国君,还描述了一些昏庸腐败的国君,如卫懿公、晋灵公、齐庄王等。《左传》中的国君形象多元驳杂,但他们身上体现了一些相似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左传》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思想倾向。
(一)高瞻远瞩、才能卓越的国君
在国君开创霸业的过程中,远大的眼光、卓越的见解和非凡的才能成为有为国君的必备素养。《左传》塑造了一批有为的国君,这类杰出国君主要有楚庄王、晋文公、郑庄公等。
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君,陈兵周疆,问鼎中原。他的霸业如此超群,这和他的长远的眼光分不开,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载: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
此段文字中,楚庄王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认识,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禁绝强暴、消灭战争、保卫天下、建功立业、安定百姓、协调诸侯、创造财富,而不仅是为了攻略城池。他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消灭战争,为民生发展创造安定的环境,体现了儒家最先进的民本思想。潘党让他标榜战绩时,他认为这次战役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而且这场战争没有达到以上“七德”目的,所以不值得炫耀。他在称霸过程中始终没有沉迷于穷兵黩武,对战争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身处“大启群蛮”楚国,楚庄王有如此先进的战争观念,实属难能可贵。所以阎明恕评价道:“楚庄王没有‘攘夷却带领最大的蛮夷走向中原,用中原文化来武装楚人的头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诸侯,使他们从心理上屈服楚国,并使这些诸侯国的人民,从敌视到佩服,这要比齐桓、晋文攘夷的功劳大多少倍的。”
高瞻远瞩当属庄王,谈及才能,晋文公的治国才能和争霸谋略则无人能及。晋楚城濮之战就有很好的体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愛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僖公二十八年》),不费吹灰之力激化齐、秦与楚的矛盾,拉拢了两个强大的同盟国,让楚腹背受敌,战前就增加了胜算,这不得不算是晋文公的高明之处。然后,表面上答应子玉的要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就这样一步步破坏与楚和谈的机会,逼迫楚向晋开战,从而占得道义上的优势。果然,子玉挑起战争并穷追不舍,晋文公退避三舍,这让楚军更加自负,而这一“退三舍避之”就达到了三个目的:首先,实现当初流亡之言,“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可在军中树立守信用和知恩图报的君子形象;其次,通过此举又可使楚军理亏;再者,可让楚军士气逐渐衰竭,进而根据子玉“刚而无礼”的性格,诱敌深入聚而歼之。通过环环相扣的谋略,成功抵御了楚军的汹汹来势,最后一战成名,确立霸主地位。
除此之外,越王勾践的长远眼光也闻名天下,被俘后没有以卵击石,而是审时度势,卧薪尝胆,休养生息,以“甲楯五千”为基础,二十年苦练,鲁哀公二十二年终于实现伍子胥在《左传》的预言:“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掀起春秋争霸序幕的郑庄公,他第一个感受到“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隐公十一年》)的社会变化,抓住周王室衰微之良机,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先联合齐、鲁等国,抵御周桓王亲率犯郑的诸侯联军,守卫自己国家尊严,展现了一代有为国君的非凡才能及远见卓识。
春秋之际兼并频繁,国君只有具备高瞻远瞩、才能卓越的品质,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壮大,成就霸业。
(二)尊贤重才、唯才是用的国君
尊贤重才、唯才是用的为政之道历来被推崇,在先贤圣哲将尊贤、重贤、识贤视为从政之策,把举才、用才、选才作为从政原则。墨子曰:“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由此可见尊贤重才是优秀统治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左传》描述的国君中,尊贤重才的国君甚多,如秦穆公、晋悼公、齐桓公等。
秦穆公的人才观念十分开放,李斯的《谏逐客书》云:“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枝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可见他重用人才之多,且范围广。他不仅重用本国人才,还竭力搜罗其他各国人才,如《左传》中描述的外来人才百里奚、孟明视、蹇叔、邳豹、公孙枝等。穆公在位长达三十九年,将秦国治理成春秋首屈一指的国家。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他唯才是用。穆公重用人才,不看重出身,如一介草民百里奚,年老无力,但他有才能和内蕴,穆公照样“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史记》)。 除此之外,他还用人不疑,如百里奚、孟明在秦晋殽之战中被晋国俘虏,“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眚掩大德”《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他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自己,继续让孟明执政,支持他“增修国政,重施于民”(《文公二年》),最后在孟明等人的辅佐下封崤,称霸西戎。关于穆公的任贤,钟惺评道:“败于滑,而用孟明,人所能也,败于彭衙之役,又用之,人所不能也。不以成败论英雄,古今为秦穆一人。”
晋悼公不仅自身年少有为,还深谙群臣才能,使其各司其职,开创了晋国复霸的局面;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听从鲍叔建议任管仲为相,最后“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由此可见,尊贤重才、唯才是用是国君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尤其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的时代,只有具备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并尊贤重才,让天下贤能为自己所用,才能争霸图存。
(三)玩物丧志、荒淫无道的国君
春秋史上有才有德的君主不少,为使国家强大呕心沥血,倾其毕生精力。然而也有不少玩物丧志、荒淫无道之君,使祖辈留下的基业消亡殆尽。《左传》记载这些国君以表达对他们的批判,以警示后世统治者。
晋灵公是《左传》记载最明显的玩物丧志国君,他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以弹弓射人为乐,以厨师煮不熟熊掌为由,将其杀死放在畚箕里让宫女们从朝堂走过。对于他的残暴,士季进谏“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宣公二年》),赵盾多次进谏,结果“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宣公二年》)。明代刘基《郁离子》还记载晋灵公好狗,“下令国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赵宣子将谏,狗逆而拒诸门,弗克入”。晋灵公的昏庸荒唐与励精图治的晋文公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晋国史上的罪人。
齐庄公见大夫崔杼之妻棠姜貌美,迅速与其勾搭,并多次到崔杼家里和棠姜幽会,甚至“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襄公二十五年》),完全没把崔杼放眼里,这让崔杼非常痛恨齐庄公,最后联合曾被庄公鞭打的侍臣贾举谋杀庄公。庄公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女色,宣淫张扬,毫无羞耻之心,違背基本道德规范,最后丧失民心,身死国灭。
玩物丧志的卫懿公让鹤享受与贵族同等待遇,整日玩鹤,不理朝政,最后狄国入侵,身死国灭;荒唐可笑的鲁昭公完全无国君之担当,终生浑浑噩噩;荒淫无耻的齐襄公,与其妹文姜通奸,当奸情被鲁桓公发现而将其杀死。鲁庄公即位后,便公开在朝堂暧昧,可谓不知廉耻。像这样的昏庸无道的国君在《左传》中为数不少,文中生动地描述了他们丑陋的形象,以免后人重蹈覆辙。
二、《左传》国君多元形象的文化成因
《左传》中多元驳杂的国君形象下,展示了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更迭,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周王朝到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变迁催生了多元的国君形象。
(一)分封建国造就大批国君走上历史舞台
自周建立以来,就实施分邦建国。将土地主要分给天子的同姓亲属,“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昭公二十八年》)。其次是功臣,如姜子牙受封齐国。还有古帝王之后,如封子启于宋。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对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等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君臣矛盾,巩固了国家安全,“天子经略,诸侯正封”(《昭公七年》),诸侯各尽其职,于是周王朝稳定了几百年。随着负面因素不断积累,天子与诸侯力量的消长变化,天子的绝对控制权也随之架空。自平王东迁,天子已无法控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天子的实力逐渐只相当于一个诸侯国国君,而诸侯国也成了名义上的封国,实际上的独立国家。郑庄公射王中肩,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威严扫地,从此春秋的政治舞台成了各诸侯国国君的舞台,上演着你征我伐的大戏。晋文公、秦穆公四处征战企图一统中原,曹、卫小国国君则躲闪还来不及,还有的玩物丧志国君不用征伐,自身已不断瓦解。多元国君形象由此而诞生。
(二)礼崩乐坏促成国君形象多元驳杂
周朝吸取商的亡国教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僖公五年》)因此自开国以来,定制礼乐,君臣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东周末期周天子践踏礼制,“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隐公六年》),作为天子,诸侯来朝见,天子却不加礼遇,况且东迁之时还靠着郑国的帮助。自平王东迁后,天子就失去了控制诸侯的能力,只余表面上的权威。后来周桓王伐郑失败,各诸侯国向天子缴纳的朝贡少之又少,天子直接向各诸侯“求聘”“告饥”“求金”,威严扫地。天子衰微,而诸侯却日益强大,加上权欲的驱使,必然不甘于人臣,“礼乐征伐出诸侯”就此开始。“楚武王侵随”(《桓公六年》)、“晋侯将伐曹”(《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秦伯围郑”(《僖公三十年》)等,诸侯兼并,战乱不断。除了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诸侯国内部也是权谋相争不断。季氏无礼、三家分晋就是礼乐文化崩坏的表现,没有礼乐文化的约束,以下犯上、违背礼制的事例屡见不鲜,如逐厉王,杀幽王再到赵盾弑灵公,崔杼弑齐庄公,晋灵公不君,齐庄公公开淫乱,鲁昭公客死他乡等,以下犯上、弑君乱国其实就是礼乐崩坏的恶果。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就这样一步步被践踏得支离破碎。诸侯兼并,大国争霸,于是春秋舞台上多元驳杂的国君就成了主角之一。
(三)争霸图存催生有为国君彪炳史册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诸侯国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必须通过自强或争强才能实现强大,甚至一统天下。春秋五霸则是春秋舞台上争霸图存最精彩的片段。孟子曰:“五霸,桓公为盛。”作为首霸的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联结中原诸侯制服鲁、宋二国;安内攘外,赶走北狄西戎,维护中原安定;最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逃亡十九年终成成熟的政治家,在颠颉、司空徒子众臣的辅助下,对内进行变革,恢复国力;对外通过晋楚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三局两胜,盛极一时。尤其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既占领了道德高地,还轻易地除掉了楚得力干将子玉,一举成名,成就霸业。被高士奇称为“春秋之贤诸侯”的秦穆公也毫不逊色,对内尊贤重才,唯才是用,对外以和为主,审时度势,“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最大的南蛮霸主楚庄王,韬光养晦,夺回实权,大军北上,陈兵周疆,问鼎中原。如此激烈的争霸图存,催生了以“五霸”为代表的有为国君,自然那些被吞灭的昏庸国君则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三、结语
《左传》中塑造了多元驳杂的国君形象,本文主要讨论了才识卓绝、尊贤重才的明君形象和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之所以春秋时期出现多元驳杂的国君,是因为周天子衰落,分封制紊乱,礼乐文化崩坏,群雄崛起。《左传》这部著作就是以这样的背景为我们描述多元驳杂的国君,以警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