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让一批“鸡自己”的内地中年人选择赴港读硕,她们的目标很明确:为了帮子女拿到香港身份,以便未来参加香港“高考”。
换个竞争池
“香港高考”,指的是中学文凭考试(DSE)。相对内地高考,其升学路径多元、压力小。为孩子的教育准备这个B计划,意味着父母要先获取香港身份,子女才能随迁。香港身份分为香港居民身份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两种。内地人士可以通过香港优才计划、专才计划、留学进修计划等方式获得香港居民身份。而后,在港7年且满足“以香港为常住地”的条件,才能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其中,赴港读硕依托于香港留学进修计划,即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安排,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8年5月19日推出。按照规定,只要在港接受合规的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一年后,就可获得一年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即IANG签证。2022年10月颁布新政后,由一年放宽至两年。
也就是说,获得学校录取后,父母可以申请学生签证,入境后办理香港居民身份证。从学校毕业后,可以获得两年的IANG签证,凭此可续签身份证。最后,再通过工作签证续签,满七年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方案可行之处在于,只要父母拿到香港居民身份,其18岁以下子女便可通过申请受养人签证完成随迁。为此,去香港读“水硕”成为有条件的中年父母获取身份的最佳途径。
这条路上多是母亲。在赴港读硕的帖子中,常常出现“全职妈妈”这样的字眼。除此之外,职场妈妈也会更多选择牺牲自己的工作。
经过选定学校、递交材料、进行英文面试后,2020年4月,河南妈妈刘雅茜(化名)被香港珠海学院录取,她的女儿正在河南上初三。而38岁的周颜(化名)女儿才6岁,但她未雨绸缪,也赴港读硕,她希望,孩子想要改变赛道时,具备跳入另一个“竞争池”的选择权。
跨进门槛之后
对于这些父母来说,自己读硕只是第一步。迈入门槛之后,让随迁的孩子通过DSE考试获得高学历才是深层次目标。相比内地高考,DSE考试报考人数少、被重点高校录取率更高。
求学期间,周颜感觉课程安排“还算轻松”。刘雅茜也觉得课程要求难度不大。
2023年7月,周颜毕业后回到杭州。但“拿身份”的历程远未终止,“除了学生签证和毕业两年后的续签,后面四年就需要花精力维护”——要么多去香港,要么工作挂靠。
三个月前,拿到香港珠海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40岁的河南妈妈李灿(化名)决定举家迁往香港,她的儿子如今在郑州上小学五年级。“河南考生太多,我们确实卷不动。即便他最后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个非常普通的211,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政策窗口已打开
究竟有多少中年父母赴港读硕士?记者先后向香港珠海学院、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学校发邮件咨询招生情况,仅收到香港都会大学的回复,该校表示,“研究生课程在过去五年招生持续增长,当中包括35岁以上的人士”。
这种增长与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密切相关。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为期两年。此外,施政报告还推出多项其他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放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
这几项人才引进政策为内地人打开政策窗口,也让更多父母看到了赴港读硕的机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卫华表示,家长的这种做法便是在利用政策上的设置,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資本等条件转化为孩子的升学优势。但他预测,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公平,政策可能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摘自《南方周末》9.2 张烨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