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欣
一个秋夜里,我独坐在书房奋笔疾书,抬头看见一轮明月嬉戏于窗台之上。(开篇简洁,点明时间、地点,为下文遇蚊子、打蚊子设置特定环境。)
静谧的夜,如一个温柔的梦。窗外的树上不时传来几声鸟儿低沉的啼鸣,怕是梦中呓语吧。(环境描写,渲染了夜的温柔、静谧,为下文叙事作铺垫。)“快10点了哦!”耳边传来妈妈熟悉的唠叨,我揉揉酸涩的眼睛走进了房间。
我的身体越来越沉,如一块千斤重的巨石,“砰”的一声倒在被窝那温暖而舒适的怀抱里。在这微凉的秋天,被窝给我的感觉是那么舒适——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睁开了冰冷的眼睛,尽情享受着棉被带来的朦胧和温暖,可以让我忘记白日里的一切烦恼。(描写温暖的被窝给疲惫的身躯带来舒适感受,描写细腻、形象,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也为下文被蚊子打扰而产生的烦躁情绪作铺垫,形成鲜明对比。)
正当我快进入梦乡时,“嗡……”的声音划破了夜的宁静。那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点儿开头到持续和吵闹。我的眉头也由舒展到紧蹙,我攥紧了拳头,抿着嘴唇,猛地睁开眼睛,胡乱抓起一件衣服,向黑暗里一顿猛扇,“讨厌的蚊子,快走开!”嗡嗡声果然立刻消失了。静听数秒,确定它消失后,我长长吐了一口气。(由上文的“静”到这里蚊子初现时的“动”,张弛有致;观察细致,善于抓住细节展开描写,把蚊子声音变化的动态过程与“我”的烦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正准备去和周公约会时,身体猛地僵硬,“嗡……”(独句成段,预示第二回合开始,情节再次变化。)
该死的小东西,又来了!都秋天了,这个时候怎么还有蚊子呢?刚才不是被我打死了吗?我坐起身,点亮床头灯,扫视整个房间,竟毫无踪迹。刚转过头来,又听到“嗡……”在我看来,那长短不齐、时高时低的蚊子声仿佛是对我的嘲讽。“可恶!这蚊子怎么打不到哇!”我气得咬牙切齿。我缓缓抚平内心的情绪,“冷静,越急越找不出办法。”(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把看似简单的细节层层放大,化“点”成“面”。叙事重点突出,再次表现“我”的烦躁,非常成功。)
我思索着,不一会儿,我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想出对策,写出事件的转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我微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像一座雕塑,静候那小东西的到来。此时,周围也安静了下来:窗帘与风的摩擦声,我的心跳声,都清晰起来,还有那“罪恶滔天”的蚊子飞舞的嗡嗡声。
听,近了,更近了!是它,就是它!(短句,节奏感强,极大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紧张感。)
我甚至能感受到它的具体位置!心跳开始加快,我悄悄伸出双手,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悬停在空中,屏息凝神。那小东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来来回回试探了几次,终于下定决心朝我的鼻子附近飞过来了。“来吧,小东西,这回一定让你有来无回,遗憾终生!”我憋足力量,手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地拍在一起。“啪!”一声巨响,当我感受到手上多了一个又黏又小的东西时,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结合,生动再现打蚊子的紧张情景,画面感强,写出了冷静的意义,突出了文章主题。)
哈,这回可以安心睡觉了吧。
夜,又是一片静谧,如一片无风的湖水……(故事尾声,独句成段,结尾的“静”让人深思,呼應开头对夜晚的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祥和的气氛,含蓄地升华了主题。)
总评 选材精当,以小见大。小作者观察细致,选取睡前扑打蚊子这一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小事,引发了对“冷静”的思考。选材和感悟都真实可感,易引发读者共鸣。作文怎么写?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无数可写的“点”,这就是写作的“魔法棒”。
动静变化,构思巧妙。开篇写“静谧的夜”,初遇蚊子时的“动”,消灭蚊子后的“静”,张弛有致,把一件生活小事写得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初遇蚊子时,“我”烦躁而无所得,冷静过后,终获战果。小作者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相结合,抓住典型细节,集中笔墨打造特写镜头,化叙述为描述,既把故事讲明白了,又把场景描生动了,从而水到渠成地表达“冷静从容的意义”这个深刻主题。记叙文写作并不是“拉面式”的平均用力,而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或主题的三两个“点”进行深化拓展,写出故事的张力,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关键所在。
典型环境,助力叙事。文章恰到好处地对环境的勾勒,使情、景、事无缝融合,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时空特色,构建叙事的情境化,揭示文章结构层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讲评教师 苏碧芳)
(此篇文章为福建省安溪县教育科学2022年度立项小课题“新课标背景下的情境化作文教学策略研究”AX2022-027 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