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四川省绵阳市农旅融合路径研究

2023-09-10 05:55:51颉睿
商展经济 2023年15期
关键词:绵阳市绵阳融合

颉睿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四川省绵阳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实力强劲的名城,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是其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依靠绵阳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底蕴、民族文化等优势,以农业为根基,借助绵阳地区资源发展旅游业,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是巩固绵阳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 绵阳市发展农旅融合的必要性

农旅融合是指农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协同促进的现代化产业新形态。它是以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在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康体养生等领域实现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的新形态,强调突破农业发展空间,展现农业与旅游业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1]。

1.1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模式,提供产业支撑

建设地区特色产业模式,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是推动绵阳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政府结合现代化的旅游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精神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加大旅游资源和产业保护力度,推动绵阳地区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融合,对于提升绵阳市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文化特色产业模式,形成绵阳地区丰富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产业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1.2 激活绵阳地区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融

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建设当地特色产业丰富传统文化,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当地乡村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激活绵阳地区传统文化的活力,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能够提高乡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游客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当地人民深入沟通交流,对于增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创造新文化价值,提升不同地区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增强地区间的团结和互信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绵阳地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支撑和动力,进而提升绵阳市整体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

1.3 巩固绵阳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发展农旅融合,当地农村旅游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增加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同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能够带动绵阳地区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收入的增加,增加地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进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激发绵阳市农村地区经济潜力、带动乡村振兴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加快绵阳市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发展格局

发展农旅融合能够引导一部分城市人口走入农村,促进城乡交流和互动,完善城乡发展格局。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齐全、舒适、方便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了城市的自我更新和拓展能力。通过延伸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可以从结构上变革农村产业模式,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利用城市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产业链,使农业产品与城市服务产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2 绵阳市农旅融合发展概况

2.1 绵阳市发展农旅融合的优势

首先,地域与资源多样化。绵阳市位于成都平原、成渝经济圈的综合交通枢纽处,相对便利的交通体系给绵阳地区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开发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处于川西高原腹地,山水相依、自然景色优美的绵阳发展农旅融合可以充分挖掘当地自然优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绵阳市同时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水果产业发达,水果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资源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农旅融合发展可有效整合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推进农业增值和转型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绵阳市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嫘祖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红色文化、李白文化等,白马藏族文化、羌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聚焦“红、白、绿”特色资源,即红色科技资源、李白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绵阳市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有不少著名人物和文化名人,绵阳市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舞龙、饮茶、祭祀等。这些历史文化底蕴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为绵阳市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最后,政策基石坚固。近年来,为了振兴乡村经济,绵阳市政府立足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绵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文件,对推动绵阳市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撑,做出了重要部署,如减免农村土地使用税、扶持良种繁育、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鼓励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政府在旅游区域和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给予财政、土地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大力扶持当地民风民俗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增加绵阳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财政补贴,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了绵阳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曝光度,促进了当地农业旅游的繁荣与发展。

2.2 绵阳市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2.2.1 绵阳市农旅融合的发展成果

近年来,绵阳市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着力打造了涪城区“五态融合”农业主题公园,不断推出颇具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与项目,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如以蚕桑文化为特色的“千鹤·桑田”农业主题公园,安州区近年来举办民宿节暨枣皮走廊·蝴蝶谷采鲜节,还有枣园书画、非遗文化体验、采春茶、炒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安州区蝴蝶谷景区的桑枣镇开发了“特色乡品、浓郁乡愁、文明乡风、美丽乡景、优秀乡贤”的旅游模式。此外,还重点打造了盐亭县九龙镇七里花乡现代林业园区,集花卉新品种研发、食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开发于一身的农旅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条以花为媒、以景带旅、以农促兴的农旅融合振兴路。同时,全力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绵阳市加大力度投入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在各个乡镇建设了民宿、客栈等旅游住宿设施,同时,通过增设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垃圾分类站等基础设施,改善当地旅游生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这些成果不仅让这些地区成为网红旅游地,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2.2 绵阳市农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域偏僻、经济落后、思想禁锢等因素的限制,农旅融合发展普遍具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2]。绵阳市农旅融合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也存在一些发展突出的矛盾。第一,一些尚未充分开发和挖掘的民族村落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仍保持着传统农业种植方法,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业增收困难问题凸显;第二,融合模式深度不够,规模效应不高,不同产业之间壁垒较高。如传统的农业产业与旅游业,两者间的关联性不强,农业产业资源与旅游客流的线上消费形成了“断层”,制约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深度和规模效应。再加上缺少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及相关产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也制约了产业深度融合和规模效应的实现,市场知名度不高;第三,缺乏完善的管理与服务机制。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管理有待提升。一些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滞后,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缺少评价标准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一些项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满意度。部分村落乡村环境杂乱,缺乏适宜的旅游设施、旅游产业等,无法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如绵阳市宏武村,虽然其紧邻安州区,但受地形特殊性的制约,村落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十分陈旧,乡村生态环境与居住体验亟待改善;第四,农旅专业人才短缺。绵阳市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人才薪资待遇较低,生活环境较差,加之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吸引不了高端技术和人才入驻,造成农村地区的农旅专业人才流动性大、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等问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绵阳地区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3.1 重构农旅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多元化保障机制。明确绵阳地区自身特点,做好当地产业补贴、财政补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保障,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和多方面的保障机制。在绵阳地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中,信息化应用已成为基本要求,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绵阳地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政府主导建立相关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实现对旅游信息、乡村信息等广泛领域的覆盖,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更全面、更有效、更信息化时代化。

其次,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绵阳市政府牵头,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在现行制度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细化相关农旅融合的政策法规,并根据绵阳市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具体可实施的方案,将绵阳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纳入完善法规、制度、标准化的制度体系中。

3.2 加强农旅融合产业联动效应

农业和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的两大主导产业,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绵阳地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中,加强产业联动效应有助于促进两方面产业的互补,提高整合效益,增强合作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绵阳地区农旅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提高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效益。引领农民进行景区、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的种植,打造旅游产业链和农产品生产销售链的整合。同时,可以开展发挥农业特色项目,实现现代科技的示范推广,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提高旅游业吸引力,进而提高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效益,如观光式旅游,包括观光牧场、生态观光、科技观光游等,体验式旅游,如亲子研学体验、果园农作物采摘等,还有游戏式体验,如丛林运动冒险、建筑聚落民宿体验等;其次,建立产业合作联络机制。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促进当地区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3]。通过建立绵阳地区农旅融合产业联动机制,旅游业可以结合农业产业要素,放大各自优势,提高生产及经济效益;最后,建立产业联动信息沟通平台。政府和相关机构可通过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农业、旅游业等行业创新模式得以推广,实现资源共通共享。

3.3 促进农旅融合产品开发

第一,充分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绵阳民族地区,如藏族、羌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风土民情、传统技艺等丰富资源,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充分挖掘,建立专业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机构,调查市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需求,逐步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推动绵阳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二,发挥绵阳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作用,推广地区特色农产品,通过推广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提高产品种植、加工工艺的水平,实现农旅产业互融,提升农业旅游的品牌效应;第三,结合绵阳地区不同特色文化、自然环境及生态优势,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民族家园、民间民风、民间医学等,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根据藏族、羌族等独特的民俗文化、语言习惯和风土民情,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旅产品,如民族织品、民间手工艺品、民族音乐舞蹈和民族美食等。还可以发出具有特色、丰富多彩的农旅产品,有利于增强农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第四,充分发挥绵阳市非遗文化,促进农旅融合发展,非遗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游客的参与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绵阳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多项,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民俗、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多项非遗文化,如传统舞蹈跳曹盖,民俗羌年,传统音乐文昌洞经古乐、口弦音乐等。针对绵阳市丰富的非遗文化特色,开发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展览等。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力度推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传承工作的标准和水平,让绵阳市更多的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且通过培训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3.4 创新农旅融合开发经营机制

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域、文化等的限制,与外界联系的渠道有限,因此,需要加强市场融合,开拓更大的市场。拓宽渠道、加强市场融合需要依托新技术、新媒体下的新经济形式,而且需要有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加大与旅游平台合作,如与马蜂窝、携程等旅游平台签署合作协议,把绵阳市的代表性景点或特色产品列入平台推荐,提高知名度和曝光率。注重文化引领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益,从而通过线上宣传,拓展市场,提升知名度,提高客流量。数字技术推动着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4],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多种社交媒体加快农旅融合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快数字化旅游发展。如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中开设账号,通过绵阳市比较出名的网红推广和有意义的内容吸引用户关注,然后通过转化引导其来到网站或实体店面等,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达到拓宽渠道、加强市场融合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大与旅行社合作,为旅行社提供颇具特色的农旅产品,建立长期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可以与旅游批发部门合作,提供促销计划、协助拓宽销售渠道,包括网络和线下连锁店。加强与四川省其他地区,其他旅游景区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广各自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市场的规模和格局。通过联合销售、互换景区推广和联合营销等方式,实现各方共赢。

3.5 完善农旅融合智慧化服务水平

首先,提高绵阳市地区农旅深度融合服务质量,相关部门应鼓励企业增强自身服务质量,在保障安全、卫生、环保、合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标准。在旅游景区或农业园区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与服务系统,包括景区标准化建设、物业服务、市场营销、信息化管理等,推动文化发展与旅游融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和切实可行的服务,避免标准不统一、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其次,随着农业和旅游的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加快农旅融合智慧化服务与智能化管理水平已成为推动农旅融合的重要突破点。因此,绵阳市各地区应巧妙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旅游和农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例如,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农旅融合信息查询服务,包括旅游景点导航、交通信息、餐饮住宿等信息,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游客的需求和预算,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通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智能报警系统、电子巡逻等方式,提高宾馆、景区、农场等地的安全防护水平,保障游客旅游安全,不仅让游客住得安心,也要住得放心,提升游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仅要让游客走进来,也要让其留下来。采用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实现自主巡逻、监控等功能,为景区和农场提供更精准、高效、安全的保护服务。

3.6 加大农旅融合人才梯队建设力度

一方面,设立专业学科。设立农旅融合的专业学科有助于提高农旅融合行业人才培养的水平,更好地适应农旅融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为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因此,根据农旅融合产业的实际需要,在四川省、绵阳市各类高校开设涵盖农业、旅游、文化、科技和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专业课程,为绵阳市培养农旅融合的专业性人才及既懂农业又懂旅游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对绵阳市现行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对他们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和业界经验交流,帮助他们适应新技术和新趋势。

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提高农旅融合人才的选拔条件,引进具有农业、旅游等相关专业背景或丰富经验的人才,加强绵阳地区农旅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农旅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是推动绵阳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措施,政府部门和村两委、企业等共同制定并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培训计划[5],共同营造育人环境,加快人才培养与推广,完善绵阳地区农旅融合服务体系,加快农旅发展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经济激活。同时,还要提高农旅融合人才的薪资待遇。随着绵阳市目前农旅融合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农旅融合的专业性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才来绵阳从事农旅融合工作。如制定符合行业行情和人才奖励机制的合理薪资标准。同时,还需要从提供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加强培养、企业激励等方面入手,让农旅人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和成果,激励他们为农旅融合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绵阳市绵阳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蚕业(2021年1期)2021-02-12 02:03:10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四川绵阳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2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少儿美术(2019年11期)2019-12-14 08:09:18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剑南文学(2019年5期)2019-10-23 00:49:50
四川绵阳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0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