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亮,付周婷
1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2
2 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 江苏徐州 221300
灸法作为一种安全无害,简便高效的治疗方法,是我国古代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千百年来,人们为《伤寒论》中“热病禁灸”的观点所桎梏,灸法一直被限制其发展。近年来,“热病可灸”的理论在临床上得到重视,以周楣声、魏稼等为代表的现代医家为灸法正名。其中,周楣声先生在“热证可灸”的基础之上提出“热证贵灸”理论,对临床热证用以灸法,并且疗效确切。《热证贵灸赋》是周老对于灸法治热证的学术凝练,对于现代灸法影响颇深,笔者对周老“热证可灸,热证贵灸”的思想深有感触,获益良多。该文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浅析周楣声先生“热证贵灸”的学术思想,以期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灸法,即采用艾叶等药或易燃材料,点燃后在患处熏熨或烧灼,利用药理作用和温热作用对患处进行刺激来达到保健祛病的一种外治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提到灸法起源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也。”这表明灸法的由来,自然和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性及居住条件是分不开的。“灸焫”的意思是烧灼,由于艾叶的取材较为方便,治法简便易学,因此艾灸的应用在古代非常普遍。灸法比针刺法更加简单,易被掌握,不良反应较少,故易被患者接受,认为即使没有医师指导,没有图可对照,也能在患处进行艾灸。即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动手施灸治病,这也为灸法治疗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1]。周先生指出,灸法是以“艾草”为原料和灸材的治疗方法,而非现今科技发展所延伸出的以“光电法”或以其他物质为热源的灸法。
灸法治寒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历代医家对热证是否应用灸法众说纷纭。热证禁灸论的提出,最早出现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他认为灸法作用与火法疗效没有差别,书中多次强调“火逆”和“火劫”的危害,认为热病用灸便是以火济火。东晋葛洪提出灸法可治虚实寒热,没有什么是不能治疗的,他赞成热证用灸的观点。随后窦材、王焘、陈延之纷纷推崇。直到近代,仍有很多医者认为灸法不仅适用于阴虚阳亢的虚热证,还适用于邪热内盛的实热证[2]。关于热证施灸,早在《内经》中便有明确记载,如“大风汗出,灸意喜”。除此之外还有“痈发四五日,逞火芮之”,“狂而新发……灸骨骶二十壮”之说[3-4]。
“伤寒火逆,岂止一端。煴蒸熏熨,功过相参。煅坑覆体,早见史官,亡津夺液,害岂等闲。因噎废食,灸焫蒙谗。”我们一般都认为发热禁灸之说均来自《伤寒论》,但诸如古代火劫汗法这一类疗法,都属于火逆范畴。恰当使用,定会对患者起疗效,助于祛病。若不正确使用此法,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自身灾害,起到反作用。所以诸如火劫汗法所导致的不良作用,我们不能只考虑由艾灸引起,还得思考其他原因。张仲景的观点是“热证禁灸”,他在《伤寒论》中对于热证极少采用灸法,而多偏向于治疗寒证、虚证以及三阴经病证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这是仲景对火逆危害的描述[5]。
周老认为“热证禁灸”并不是对《伤寒论》的正确诠释,而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理解。在《伤寒论》中,也有采用“热”法、“火”法来治疗疾病的,并未说明仅仅指灸法。其中,明确称灸者有10处,有4条认为若施灸不当,则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唾血,咽燥,腰以下重而痹等。对于惊痫、瘛瘲、谵语、烦躁、发黄、奔豚以及衄血、便血等19条,属于其他疗法的不良反应,切不可与灸法疗效相混淆。相比较于火劫、火熏等法,属于古代的盖卧熏蒸取汗之法。此法温热刺激更为强烈,患者难以接受,不免出现大汗淋漓,伤阴耗液的症状。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此法,反而会给患者带来不良效果,起到反作用。倘若我们又把这些情况都归咎于灸,那便曲解了仲景先生的本意。
此外,金元时期的医家,如寒凉派代表刘完素,攻邪为主的张从正以及养阴派代表朱丹溪因各自倡导的治病理念与热病用灸之法相冲突,为热病禁灸之说推波助澜,这些都使得灸法在临床上长期不被应用于热证,灸效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寒热互治,正逆所由,寒热同治,反从可筹。药有反佐,火能艾投。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瘳;表热可灸,发汗易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针灸与中药是两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施行的。
在周老的《热证贵灸赋》里我们得知,中医治则里的正反逆从,不仅适用于汤液中,在灸法针法里同样适用。《神灸经纶》一书记载了100余种热证的治疗,其中实热证近100种,虚热证90余种,认为灸治热证既是从治之法,又可引毒外散。灸法治疗实热证,有助于解热结之郁毒;灸法治疗虚热证,可助元气流通于全身;灸法治疗里热证,则可以治病祛邪,引邪外出;灸法治疗表热证,可助发汗解表。另外《理淪骈文》中说:“若夫热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6]。又如《医学纲目》曰:“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也。譬如盗入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而无所主,必伤生乃已”[7]。说明“热能行热”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看法,而是在古代就被诸多医家所认同。
热证可灸,并不是指灸法是治疗任何高热危重病人的唯一方法,其他有效方法都不予采用,如果这么理解热证可灸,这便违背了中医治法中的整体观念。这样的治法不仅没有合理应用灸法,或者说没有将其很好地发扬传承,反而是对热证可灸的一种亵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努力打破热证禁灸的传统错误观念,将灸法继承创新并发扬光大,更有利于造福人类。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的内核,是中医临床的中心环节和指导核心。热证从病因并不是固定和单一的,有痰、瘀之异;灸法名字虽然单一,但其实际用法较为多样。根据治疗目的,或灼烧,或温薫,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选择的治法便不可一概而论。《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由于化脓灸法灼伤较重,当患处皮肤溃破化脓,形成灸疮之后,皮肤会收到连续的刺激,且对患者造成生活上的困扰。而热病本身病程并不长,仅是以急症较多见,这就有可能导致热证已愈而疮疤未愈,使病人承受额外的痛苦。从这点角度考虑,热证可以用灸,善用灸,但是不能滥用于直接灸,更并非要禁灸。如今,多以温和灸来代替直接灸,其灸法的效应逐步累积。因此,随着灸法治疗手段的更新,其治疗效果也与古时不同[8],热证贵灸这一理念也会随时代的发展,拥有不同的含义。
李梴《医学入门》中所提:“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灸治热证属于传统中医的反佐治法,切不能盲目地使用单一的灸法去应对各种类型的热证。巧用灸法,能够大大提高临床治病的有效率。“热证贵灸”是周先生感于艾灸之沉沦,正本清源,大胆创新所提出的理论,验之于大量珍贵的临床实例中,为灸法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肘后备急方》载:“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灸令彻痛,即止……诸痈疽发背及乳方,必灸其上百壮”。将灸法广泛应用于疮疡肿痈,并详论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世医得效方》延用《肘后备急方》灸治急症的思想,各科时令病、急性热病也使用灸法进行诊疗等。《串雅内外编·灸法门·干霍乱死灸法》云:“心头微热者,以盐填脐内,纳艾灸,不计数,以醒为度”。《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灸气海穴治疗“凝滞若痞,山岚瘴疠”。说明历代医家擅长用灸法防治时行疫病。
研究发现,艾灸主要在消毒、抗炎、调节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10]。尤其是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不少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灸法在热证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2.1 消毒作用 郭艳玲等[11]利用苍术、艾叶烟熏室内消毒,发现其消毒效果与传统紫外线消毒法效果类似。研究发现[12],艾条熏蒸能灭杀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及真菌,具有明确的空气消毒作用。疫情爆发后,各种防疫和治疗物资难以及时供应,在偏远地区或居民区,无法及时得到集中大面积消毒,使用艾条进行消毒对群众自控自防来说比较具有可行性。
2.2 抗炎作用 临床病例中,哮喘发作期多以热哮为主。白璐等[13]通过艾灸对哮喘发作期热哮证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亦能改善患者气道炎性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艾灸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14]。吴生兵等[15]将不同剂量的艾叶挥发油置于含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培养皿中,结果表明:大、中、小剂量的艾叶挥发油在120h、96h、72h内分别对VZV有明显抑制作用。古往今来,不少医家和学者都证明了热艾灸抗炎的普遍性,验证了“热证贵灸”的科学性。
2.3 调节免疫作用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艾灸可双向良性调节人体机能,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能力,以达免疫自紊状态,从而使疾病得到一定疗效。艾灸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其机制与艾灸关元、足三里,达到透发郁热、固后天之本之效来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关[16]。对于常见的湿热蕴肺型新冠肺炎患者,可用灸法灸起到温阳散邪、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发挥抗邪的作用[17]。熏艾法和温和灸法尤其适合用于早期及恢复期新冠肺炎的防治[18]。由此可见,灸法在现代热证治疗或疾病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贵”灸的内涵。
根据文献研究,热证可灸和热证贵灸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应用最为常见。
古今医家对于热病是否可以采取灸法来治疗,做出了许多尝试,给出了明确答案。《肘后备急方》记载针灸医方109条,灸方占90余条。在治疗疟疾时,度上下唇,灸此度下头百壮,又灸脊中央五十壮,过发时,再灸二十壮。葛洪认为,灸法对于虚实寒热,无所不宜。南宋临川人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19]“疗发背痈疽灸法用药”指出,凡有背发痈疽,无论虚实冷热,只要采用以骑竹马取穴法艾灸,或者隔蒜艾灸,都可以逼毒气外出,艾灸足三里穴以引热下行,使血气流通。周先生胆大心细,运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证明了“热证贵灸”的使用价值。
周老成功治疗化脓性脑脊髓膜炎1 例,用的是艾灸百会疗法,认为无论为直接灸与温和灸,百会对脑炎、脑炎后遗症及神经精神诸病,均可有效。时间一定要长,不可更换ghviju位置。此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高热,脑脊液为浑浊淡黄脓样物。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阳热郁蒸也是新冠肺炎主证发热的原因,用灸法治疗可驱邪外出,以上两种方法为火郁发之。艾灸灸疗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减少炎性物质的产生和发展[20]。
灸法可以扩张局部血管,引发穴位循经感传现象。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提到“ 附骨疽,灸间使后一寸,随年壮,立差”。行艾灸祛经脉之热[21],火热同性,同气求之,使气血得热而行,疏通经络,瘀热同消。
热证虽然可灸,但也并非万能,需要客观辨证而行。《热证贵灸赋》作为《灸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老的潜心之作,字字珠玑,极具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周楣声教授提出的“热证贵灸”理论,正是对“热证可灸”理论的发展,将灸法应用提高一个层次,能够称得上是对中医事业和灸法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已有学者发出“热证可灸”的倡仪,为纠正广大学者医者热证禁灸的错误思想,形成正确的灸法理念,挽既倒之狂澜,我们当身体力行。周老精研医理,发皇古义,为现代的灸法研究和应用做出不可磨灭的奉献。我们后代更要将其发扬光大,化理论为实践,为临床提供正确和广阔的治疗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