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凤,程 楠,周 勤,唐 崎,张 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武汉 430070)
胃肠道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随着胃肠内窥镜技术的成熟,临床常用手术方法切除起源于上皮组织、直径<4 cm 的良性非黏膜下胃肠道息肉。与接受其他择期手术的患者禁食情况不同,接受息肉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术前准备更加严格,除了禁食、禁饮外,还需要口服泻药或接受机械灌肠进行肠道清洁,需长时间的空腹状态,进而导致术后常有低血糖情况的发生;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临床症状,伴有头晕、烦躁、焦虑等神经症状,严重低血糖可诱发恶性循环甚至致命,增加了患者的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风险[1-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21 年6 月至12 月收治的334 例行胃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48 例)、非低血糖组(286 例)。纳入标准:均符合《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3]中胃肠息肉的诊断标准,且经内镜检查诊断为胃或(和)肠息肉者;低血糖组患者术后血糖≤ 3.9 mmol/L;低血糖组出现出汗、心慌、手抖、饥饿感、烦躁等症状者等。排除标准: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等。本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方法参照《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中规定,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 3.9 mmol/L 就属低血糖,据患者胃肠息肉切除术后禁食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将患者分为低血糖组(48 例)、非低血糖组(286 例)。
1.3 研究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息肉切除类型、有无糖尿病史、有无睡眠障碍、有无合并其他慢性病、年龄、BMI、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空腹血糖、术前总胆固醇、术前三酰甘油、术后输液时间、术后输液速度、息肉个数、息肉直径等。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5]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共7 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均为3 分,总分21 分,总分≥ 7 分则表明存在睡眠障碍。采集患者术前静脉血3 mL,经过离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CS450)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筛选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单因素分析334 例患者中,发生术后低血糖的患者48 例,低血糖总发生率为14.37%(48/3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糖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睡眠障碍的患者占比及年龄均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术前禁食时间显著长于非低血糖组,术后输液时间显著短于非低血糖组,输液速度显著快于非低血糖组,息肉直径显著大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单因素分析
2.2 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为自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术前禁食时间长、术后输液速度快、息肉直径大均是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0.351、1.536、1.019、5.782,均P<0.05),见表2。
表2 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胃肠息肉切除术是治疗胃肠息肉常用的一种治疗措施,但手术前后均需要对患者进行禁食,故术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低血糖患者早期表现为焦虑、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如不及时干预,可出现头晕、头痛、言语不清,甚至出现昏迷,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因此,分析胃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意义重大。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术前禁食时间长、术后输液速度快、息肉直径大均是影响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胰岛素依赖性会不断加深,低血糖发生风险也会逐渐增高;同时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时,会对肾脏造成损伤,而使降糖药在肾脏的代谢和降解效率降低,容易导致降糖药在体内蓄积,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胰岛素分泌障碍而导致低血糖[6]。因此,对于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医务人员应重点预防低血糖发生,术前询问患者有无糖尿病病史,若有糖尿病史,针对询问用药情况与血糖控制效果等内容,定时监测血糖情况,稳定患者血糖的稳定状态;术后增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检测次数,并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长期空腹会使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及血糖降低,出现口渴、饥饿、低血糖及烦躁等症状;同时,长期空腹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引起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抵抗[7];围手术期患者空腹状态时间长,患者身体的电解质及血糖系统紊乱,短时间的液体补给无法满足机体的营养和能量需要,因此易发生术后低血糖[8]。因此,对于胃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在满足术前准备的前提下缩短禁食、禁饮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整体生理状态的稳定,减少术后低血糖的发生。
常规输液速度为40~60 滴/min,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在禁食禁水期间需补充足够的液体以维持身体补给,液体速度需要根据液体量合理设置,避免过早输注完毕,空腹后期产生低血糖的症状。患者术后处于空腹状态,而空腹状态下人体代谢活动较弱,此时输液会激活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反应;加上输液患者如果本身食欲差、体质差,就很容易造成头晕、恶心等症状;若是输液速度过快,可能会加重患者上述症状,提升低血糖的发生概率。因此,医务人员应合理控制液体滴速,控制在60 滴/min 之内,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将高糖液体(50%葡萄糖注射液)和氨基酸注射液的顺序由最后调至输注液体前段和中段,确保前、中、后段糖分的补充[9]。由于胃肠息肉直径较大的患者,其息肉切除方式更加复杂,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术后更久的禁食、禁饮时间,患者空腹时间延长,身体状况就越不稳定,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大[10]。因此,对于息肉直径较大的患者,应尽量缩短术前空腹时间,术后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及早进行营养支持,预防术后低血糖的发生。
综上,有糖尿病史、术前禁食时间长、输液速度快、息肉直径大均是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密切监测上述指标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降低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