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浩英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和普及,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逐渐受到重视,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成为主流。学生天性喜欢表演,借助课本剧表现语文课文,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提升其自学能力。课本剧编演能够有效且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天赋,还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有着积极作用,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
字词梳理在课本剧创作前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所在,带领其梳理字词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并能够对词语感情色彩进行辨析,同时能够灵活遣词造句,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1]
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牛郎织女》教学中,教师需要梳理课文字词,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多音字“落”,以及重点字词“稀罕”“拗不过”“恋恋不舍”“相依为命”“富丽堂皇”“一五一十”等。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稀罕’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能够给出各种答案,包括难得、很稀少、很宝贵等。教师继续引导:“大家用我们之前理解词语的常用方法,能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它的吗?”有学生回答:“我是将这两个字分别拆开,其中‘罕’是‘罕见’,‘稀’是‘稀有’,组词后再进行理解。因此,这两个字就是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词语,即稀奇、少有、少见,那么文章中那辆车不‘稀罕’,那么对于牛郎来说,‘稀罕’的是什么?”学生能够很快回答:“老牛!”教师对其进行总结:“是的,之前我们讨论过‘相依为命’的意思,现在大家知道老牛是牛郎真正稀罕的东西,那你们能够真正理解相依为命的意思吗?”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够回答:“相依为命就是牛郎与老牛相互依靠过活,两者谁也不能离开对方。”因为年龄较小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经验与历练,所以在对课本剧进行编排时,会存在一些课文理解上的问题,难以真正把握人物性格,从而影响课本剧编排效果,所以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并传授相关技巧,保障学生编演“到位”,在课本剧中梳理字词不仅要让学生对字词含义产生深刻理解,同时还需要展开想象。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对‘一五一十’的含义有了深刻理解,在课文中,‘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说了’,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牛郎当时跟织女到底说了什么?牛郎是怎么说的呢?牛郎在说话时,其神情、语气是怎么样的?”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能够对其剧情进行充分想象。比如:“我觉得牛郎会给织女说童年时的悲惨经历,包括自己如何受哥哥嫂嫂虐待等。”“牛郎在说自己的童年经历时一定会难过、伤心,而且因为亲人对自己不好,会感觉到气愤。”“我认为牛郎在面对织女时会觉得害羞、不好意思。”“牛郎因为偷了织女的衣服,还可能会脸红,说话也是结结巴巴的。”教师让学生借助“一五一十”的理解,对牛郎一五一十讲述事情的神情、语气以及内容进行描述,能够为后续课本剧台词编写奠定良好基础,并且能够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语用有着非常多的形式,而课本剧是培养学生语用的良好教学形式,学生只有理解词语意思、明确词语感情色彩,才能够更好地产生语用表达,能够让其在表达过程中感知词汇、激活词汇、运用词汇,使得学生能够在脑海中产生鲜活形态与丰富画面,从而体会人物情感,掌握文本知识,这种词语的活用能够让原本枯燥的文字教学焕发持久生机。
教师在展开课本剧编演时,若只是将课文照搬到课本剧活动中,没有对剧本进行创作,则会影响课本剧舞台效果。陶行知先生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思想,即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相信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展开自主性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所以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改编课文,在创作剧本的过程让其对课文产生感性认知。[2]
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牛郎织女》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确定场次与场景,可以将剧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牛郎童年时期、成人时期、成家时期。学生经过讨论后,采取多幕剧形式进行创作,第一场次为牛郎童年时期,在该时期,牛郎与老牛朝夕相处,最后与哥哥嫂嫂分家;第二场次为牛郎听取老牛建议,并与织女相识在湖边;将牛郎、织女与儿女过着幸福美满生活设置为第三场次;将王母娘娘抓回织女设置为第四场次;第五场次为牛郎与织女天河相隔。学生在划分好场次场景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换幕手段,然后根据每一幕情节展开创作,并把握好每一幕情节的脉络与结构。如果学生难以根据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则需要引导学生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进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感性认知过程。教师再带领学生确定情节脉络,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必要时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增删合并、顺序整改,通过合理布局来增加观剧体验。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引导:“第一幕时间是童年至成年,那么在该场次中,主要对哪些情节脉络进行编排?”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后能够回答:“牛渴了,牛郎带牛到小溪喝水;在冬天,牛郎就带牛在山坡上晒太阳;在夏天,牛郎就带牛到树林里休息。牛郎认真打扫牛棚,也会将牛刷得干干净净。”教师继续提问:“牛郎的这种生活在他成年后出现了什么变化?”学生能够回答:“牛郎成年后,牛郎的哥哥嫂嫂要和他分家,只留给牛郎一辆破车、一头老牛,牛郎带着老牛走,老牛有一天告知娶织女的方法。”教师询问:“大家提到课文中的所有细节,那我们应该如何组织情节脉络?有没有什么办法将这些情节脉络编写得情节连贯、逻辑通顺?”学生给出解决措施:“我们可以在剧本中用几个典型事例来反映牛郎与老牛的生活,或者可以用旁白的方法来表现情节。”以相同方法帮助学生确定不同场次、不同场景中的具体情节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确定人物走场,避免剧本剧情混乱情况。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解析剧本角色,能够顺利推进课本剧编演,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并顺利代入角色,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构建起学习认知,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课文是其基础所在。但是,教师并不能够单纯将课文内容搬到课本剧中,而是需要尽可能与学生产生互动来对课文内容进行重新创编,确定场景场次、情节脉络、人物走场,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全新剧本,对舞台剧效果的优化与提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课本剧属于舞台艺术,所以学生容易遇到多种问题。学生是以“演员”的身份参加课本剧编排,需要深刻理解课文与角色,才能够精彩演绎。因此,教师需要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为学生创设适宜课本剧角色扮演的活动氛围,并让学生掌握表演技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牛郎织女》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牛郎童年、成年、成家时期的所处环境与内心感受。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主要形式是团队合作,是学生较为难得的学习经历,所以教师需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通过一段音乐、一个故事、一首歌谣、一段影片等,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角色情绪与内心,激起学生的直观感受与态度体验后,学生能够通过表情神态、肢体动作、语言语调来准确展现人物情感。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牛郎在不同阶段中的处境变化与内心感受,学生回答:“牛郎在童年时期非常可怜,不仅生活艰苦困难,而且缺少家人的关爱。”还有学生回答:“牛郎即便成年也依旧困苦,他的哥哥嫂嫂在分家时,只给了他一辆破车和一头老牛。”教师对其进行补充:“是的,哥哥嫂嫂对他不好,只有老牛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而牛郎也是悉心照料着老牛。”为了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牛郎的悲惨童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短片,让学生感受短片中牛郎是怎么样一个处境,然后让学生发表看法。因为有直观情境,学生能够产生许多感悟,比如,“哥哥嫂嫂将剩饭剩菜留给牛郎,而自己吃新鲜的,真是太可恶了!”“牛郎的衣服又小又破,干完活还没有饭吃,真让人难以想象!”“牛郎年龄还没有我们大,但却要干许多活,真是太可怜了!”在学生发表内心情感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你们在童年的时候,有父母的疼爱,而牛郎从来没有感受过家人的呵护与关爱,仅有老牛与之相伴,而成年则被赶了出去,在这个时候,他该多无助,多可怜,而织女要是能够与他结为夫妻,两人一起生活,那该多么幸福!所以在结识织女后,你们能够体验到牛郎的心理感受吗?你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体验牛郎角色,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事情。”
因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且不缺少父母关爱,多数学生难以感受到课文中牛郎的困苦生活,所以难以产生直观感性认识,而教师依靠情境教学,能够强化学生感受,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站在牛郎的立场上去感受、表达,对课本剧编演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主要形式是团队合作,是学生较为难得的学习经历。所以教师需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让其对角色进行合理分配,并适当增加配角,即便部分学生没有台词也要让其亲身参与其中,能够激活学习思维,并锻炼其综合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牛郎织女》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解析剧本角色,能够顺利推进课本剧编演,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并顺利带入角色,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构建起学习认知,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一组学生在排练织女被抓、天河相隔这一幕时,学生有着比较高昂、紧张的情绪,就在牛郎快要追上时,王母娘娘会将头上玉簪拔下,并往背后一划,一条天河立马便出现。道具组是用又长又宽的灰白色幕布充当天河,同时“划开”是由两名学生从中间往两侧拉开,不过在表演过程中,“天河”没有完全铺展开来,几名演员便越过“天河”,而且这个时候轰然响起波浪汹涌的滔滔配乐声,没有同步天河的铺展与配乐,并且没有能够表现出牛郎、织女被分隔开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均以为自己并没有出现问题,其中道具组认为,王母开始“拔下玉簪”这一动作时,就需要将天河迅速拉开。因此,在铺展道具时,时间会不可避免地延迟;演员组认为玉簪拔下演员就需要表现突然被分割的场景;音响组认为波浪滔滔的声音需要与王母娘娘拔下玉簪的动作配合。在这种难以同步的情况中,教学需要让学生自行讨论与协商,通过探究来解决该矛盾。在各自发散思维后,学生能够在协商中巧妙将该问题解决,即演员以原地踏步的方式表现出追赶的动作,王母娘娘言语用肢体动作配合,但依旧保持原地不动的状态,负责道具的同学快速拉开幕布,而音乐组将配乐声延长。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法顺利完成配合。
课本剧编演需要指导学生在表演中相互配合,使其表演能够自然衔接台词对话,且流畅、连贯地进行肢体动作,表演双方需要相互照应其神态、表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课本剧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同时还能更好地理解角色,并顺利带入角色,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构建起学习认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综上所述,课本剧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由戏剧、教育结合而成,不仅有独特艺术魅力,同时还具备育人功能,能够真正落实“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戏剧边缘与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加强语文学科的感悟与理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梳理字词、创作剧本、创设情境、合作表演等方式提高课本剧编演效果,以此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