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
反调指数:★
最新票房:3815万
(截止8月30日)
半部传记片 半部政治惊悚片
文 小盗
在很多观众心目中,作为导演的诺兰,无疑是一位无冕之王,他并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导演类大奖,但在影迷心目中又是当今影坛为数不多配享“大神”之称的导演。他的电影风格如此特立独行,独特到拍任何一种电影类型都弥漫着无处不在的“诺兰出品”之味,比如《敦刻尔克》明明是一部战争片,他却压根没让观众看到德军是什么样,因此,当他放出话要拍传记片时,影迷们会忍不住猜测,这次诺兰的葫芦里又会卖什么新药。
长达三小时的传记片,出场人物高达数十位,诺兰的魔术手就这样把二战及冷战时代融会贯通,用两种色彩去交叉叙事,以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为主线的“裂变”采用彩色画面,以政客施特劳斯主导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为主线的“聚变”则用黑白画面,善解人意的诺兰估计吸取了《信条》被观众质疑看不懂的教训,在《奥本海默》开头,就直接给出这两个提示,接下来让观众去感受美国电影中最惯常的造神、灭神情节, 一如老东木在《萨利机长》中带给观众的深思,人性的悖论就这样循环往复着,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诺兰的电影基调从没有主旋律式的激昂,哪怕他所聚焦的主角是一位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超级英雄”,他更关注人性的矛盾之处,奥本海默为了结束二战,在曼哈顿计划中成功制造出原子弹,却又将人类带向毁灭的边缘。电影改编自2005年出版的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相比它的中文译名《奥本海默传》,原版的名称中提到的普罗米修斯,应该是最初吸引诺兰将视角投注在奥本海默这个历史人物身上的关键,这个名字充满着迷人的矛盾。
如何展现奥本海默人性中的矛盾和复杂,是诺兰和主演墨菲的发力点。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来说,诺兰用了大量有“氛围感”的画面和音乐来渲染主角矛盾的内心,开篇第一个镜头是雨滴在地面水洼上激起的涟漪,一种紧张、忧心忡忡的观影感受便扑面而来,从此开启的三小时中,观众不由自主为主角的命运而揪心,哪怕是在他成功造出原子弹,被人认为是英雄的时刻,那种揪心的感觉都依然笼罩在心头。在这里也得益于基里安·墨菲对于诺兰导演意图的贯彻和对这个角色的深入理解,那种时而信心满满、时而脆弱无助、时而矛盾自责的眼神直击观众内心,情绪的传达无比准确,从这个角度来看,《奥本海默》无疑是一部导演和主演“合谋”的沉浸式电影。
“飞鸟尽 良弓藏”是中国的一句谚语,放在奥本海默身上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他去邀请物理学家来加入曼哈顿计划时,就有同行用这句话提醒过他。从科学介入政治,是奥本海默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诺兰借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政客施特劳斯之手“整治”奥本海默的关键。人性的复杂、贪婪,政治的黑暗、残酷,在黑白画面的“聚变”部分一览无余,如果说“裂变”部分是半部昂扬的励志传记片,那么“聚变”可当成半部政治惊悚片来看,诺兰的神奇之处,就是将两者糅合在一起,让观众沉浸其中,看不出割裂感,这足以得见导演的功力。
诺兰总是以三年一部的頻率稳定产出电影,上一部《信条》算是他的口碑滑铁卢之作(虽然但是,豆瓣也有7.6),《奥本海默》是他和新东家环球的开门红,在登陆内地之前,全球票房已破7亿美元。而传记片一向是冲奥的“香饽饽”,《奥本海默》相比诺兰此前的电影,艺术性要优于商业性,鉴于今年好莱坞超英大片在内地折戟沉沙,不妨看看《奥本海默》能否一反常态,获得中国观众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