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帆
现代的皮影戏戏台一般都是轻型钢材框架或者铝合金构架,这两种材料既坚固轻便又不占很大空间,便于运输和巡演。那么在古代,皮影戏戏台是什么样子的呢?
陕西岐山有一个搭建皮影戏戏台的顺口溜:“十七根椽(chu1n)八页板,四根大绳两个碗。”讲的是用十七根木椽做框架,八块木板做挡片,四根大绳做油捻(ni2n),两个碗做油壶,装上菜籽油点燃就能用于演出照明。以前农村里搭建皮影戏戏台,都是由演出的皮影戏班在演出地点附近选一块高地或者高台,利用在周围随时能找到的木杆、木板搭出戏台框架,然后用细纱或者白布绷在框上,最后在台口后方的四周用黑布一围(俗称影围子),围好的区域就成了后台,演员坐在里面就能操纵皮影配乐说唱了。戏台前面的台口摆上一张长条桌,桌上架着影窗,灯光把皮影打在影窗上,乡间村寨里的皮影戏就可以开演了。
影窗的尺寸在各地皮影戏班里并不一样,各地用来做幕布的材质也不同。河北和东北一般用白布或者皮纸做幕布,甘肃一般用纱罗或细布做幕布,湖北云梦一般用纸或白布做幕布,湖南一般用白纸做幕布,广东陆丰一般用白藤纸做幕布。
在台口内靠近台口的区域上方悬挂的照明灯,早年多用大碗装上豆油或棉籽油做成,灯上有五至七个油捻。由于油灯燃烧产生的黑烟很重,艺人们在演出中经常被熏得满脸都是黑烟,时间长了皮影也会被熏得很黑。不过用油灯照明有个好处,那就是当演到重要情节或者需要变换皮影的时候,操纵者只要轻轻吹灯,灯苗晃动,就会给观众造成皮影颤动的错觉,从而达到很神奇的戏剧效果。
影窗的长桌后面是操纵皮影的演员表演区域,在影窗的后面和左右两侧会拉上长绳或者铁丝,用于懸挂皮影。皮影戏班的乐队和主唱分别坐在表演区域的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