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永不落幕的城市景观
每次见到武康大楼,以它的顶端为圆心的路口总是围满了注视它、拍摄它、依傍着它的人,且直径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那些路段时常到了深夜还在堵车。如果说淮海路是“最上海”的时间之链,那么,武康大楼大概算是链条西段最耐看的“转运珠”、永不落幕的城市景观。
武康大楼优雅超然,有着因历经世事而气定神闲的优雅气质,既有旧时风华,又包容接纳当下世俗烟火。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似一艘巨轮以30度斜角停泊在淮海中路、武康路、兴国路、天平路、余庆路口,这个路口被誉为“西区五角场”,也是“魔都”真正的顶级街区,位于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和“邬达克生活圈”新华路街道的交界处。武康大楼所在区域是昔日法租界的核心,被戏称为“梧桐区”,也是上海海拔最低的街区,浓荫密布、庭院深深,有着难以洞穿的深邃和耐人寻味的气息,不是富在外,而是贵在内。它的周边看不到灯红酒绿、火树银花,却是繁华的3.0版,高阶出尘、静水深流,充滿了只有生活在这片区域的男女才懂得的趣味、矜持和暗语。它的底蕴和自信,得益于前几代人的积累与沉淀,绝非可仿效的、速成的。
这一带的餐厅、酒吧、咖啡馆大都小而美,隐匿在弄堂或老洋房里,店招低调,装修别具格调,常常需要穿过狭窄的过道,走过长长的楼梯,七弯八绕后方能到达。如果温度适宜,坐在室外露台上可以感受“最上海”的风,伸手便能摘到梧桐树叶。这样的小店虽体量不大,眼界却是国际化的,有些价格与当年《申江服务导报》的定位相仿——眼光比生活高一点,有些则深不可测。如果是正餐,常常没有菜单,预订时需要给店主一个人均标准。这些店的店主往往有着丰富且神奇的私人史,无论真实还是杜撰,常常涉及名人、政要与海外经历。
一幢现象级建筑
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逃亡到上海时年仅25岁,一文不名,却幸运地赶上了上海建筑营造的黄金时代。他在上海的近30年里设计的单体建筑逾100幢,其中有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则是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第五个建筑。
武康大楼的走红似乎就是这十年的事,人们如梦初醒般开始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这栋1924年由邬达克设计、万国储蓄会所属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出资兴建的传奇建筑。随着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它日益成为文青宇宙中心、持久的流量圣地,其周边也逐渐形成独特的马路沿街生态。许多外地游客下了高铁的首站就是武康大楼,其次才是外滩。
要想在能眺望武康大楼绝佳角度的上街沿找一块立锥之地实属不易,很多人一坐就是几小时。有了些年资的人,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可以说,武康大楼是一幢现象级建筑,是一个集中了观赏、休憩、聚会与地标意义的休闲空间,连带着让建筑底楼的商户老麦咖啡馆、大隐书局、紫罗兰美发厅以及武康大楼对面的主题邮政所、源点广场窨井盖等都有了文艺贵气的色彩。外观和业态的升级迭代,也为武康大楼赢得了更多值得驻足的理由。
老麦咖啡馆的任何角落都有怀旧大片的既视感。店内价格较为合理,咖啡中规中矩,并不惊艳,但枫糖肉桂拿铁是我的保留选项,因为任何加了肉桂的热饮都令我有妥帖温情的感觉。老麦拿铁则加了姜汁,对于姜汁的娴熟运用,有昔日法租界的水准。大隐书局除了书籍、杂志、文具,还售卖著名的美食文创——武康大楼雪糕以及大隐陈皮杯茶。武康大楼雪糕自不必说,大隐陈皮杯茶采用10年以上陈化的新会大红茶枝柑皮,口感绵柔顺滑,补益心脾,且“杯茶一体”的泡茶方法颠覆传统,置茶于底,并加了一层薄薄的过滤网,饮用时能使茶水分离。大隐陈皮杯茶的诞生,既是新会陈皮与上海百年传统的赓续,也让新会陈皮从“出名”到“出圈”,迅速拓展了消费场景,与武康大楼一起,有了恒久的意味。
上海最优雅的转角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上海建造了一大批现代化公寓,它们依地而建、形状各异,武康大楼依楔状地形而设计,楼身狭长似战舰,属于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公寓住宅,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在用地布局、户型配置上都对早期的外廊式公寓有进一步的突破。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后于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这座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高30余米,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800平方米。
1930年,武康大楼东侧又建造了砖混结构的五层副楼。可以说,武康大楼的每处门廊、转角、窗楣、石栏都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和浓郁的法兰西风情。1994年,武康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武康大楼无疑是时髦的,100年前看是如此,我相信100年后也同样如此。建造时对于转角的圆弧形处理妥帖适宜,可谓“上海最优雅的转角”。在城市的景观营造、生活方式与趣味的塑造,以及灵活多元的户型配置方面,武康大楼都引领了上海摩登公寓的发展。
武康大楼闹中取静、格调高雅,早年的住户多为上层外侨,以及外企或洋行管理人员和高级职员。抗战爆发后,上海租界成了孤岛,然而一大批左翼文艺家们却将文艺推向繁荣。人民作家巴金在武康路的一栋老洋房里住了半个世纪,《巴金全集》中多次提到始创于1936年的“紫罗兰美发厅”。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伟将大楼买下并入住。因新华影业和联华影业都在附近,武康大楼底楼还设有咖啡馆等公共空间,方便人们聚会、切磋,当时吸引了不少文化界、电影界人士在此居住,包括郑君里、赵丹、王人美、叶浅予、秦怡、孙道临、王文娟、孙叔衡等。
2021年,消失了20多年的“紫罗兰美发厅”重回武康大楼底层,位置与1947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标注一致。如果那时有武康大楼丹麦酥,不知巴老是否会在理完发后买一个刚出炉的“武康大楼”带回去?
名流如云的武康大楼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巨变和时代进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也是打开“武康路-安福路”街区名人故居、艺术院团、政要私邸、各国总领事馆、洋房会所等城市历史文脉的索引。作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武康路-安福路”街区充分兼顾保留文化原真性和保护原住居民生活,形成了“可沉浸的街区、可阅读的空间、可留恋的记忆、可珍藏的体验”的全域式景区,去年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录。
毫无疑问,武康大楼是“魔都”发展的时间线,它经历了“空中蜘蛛网”的拆除、外立面的修缮、初春梧桐的爆芽、深秋梧桐的叶落、专营古典音乐乐谱的元龙书店入驻……武康大楼的“人生”中但凡发生了点什么,全上海略有文艺心的男女老少都会前来打卡,认真又深情地记录这艘“诺曼底巨轮”微妙的嬗变。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见过最安静的武康大楼,也见过以最迅速且强大的气势复活的武康大楼,可以说,武康大楼是上海城市氛围的晴雨表,敏感非常。
这座百年大楼高贵,却是平民的“网红”,欲说还休的故事感、浑然天成的高级感以及温度与风度并存的伴随感,赋予了武康大楼“人”的意涵。它承载了时代的变迁和曲折蜿蜒的城市记忆,使人们对上海的归属感不断增强。人们对武康大楼的喜爱之深,只需用“3天之内40多万人流量”的数据就足以证明。“武康大楼雪糕”“武康大楼丹麦酥”和“武康清晨”“武康日落”香氛等文创产品的层出不穷,也让武康大楼成为海派都市典雅生活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