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超 王晶华 张宇行
(1.房山区园林绿化局,北京 102488;2.江河水利水电咨询中心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1]。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从苔原带到热带,湿地无处不在。湿地不仅在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繁衍息息相关。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湿地水分的蒸发,可保证当地的气候湿度和降雨量,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湿地中生长的多种植物有助于控制土壤侵蚀,可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林木、野生动物,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徏、越冬的场所。
房山区地表径流众多、地形起伏较大、地表土层紧实,呈现出“有水源、可汇水、能持水”的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发育良好。目前,全区共有湿地斑块799个,面积6510.35hm2;共有湿地类型2类7型,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库塘、水产养殖场、稻田或其他水田、运河或输水河,占全市湿地类型的78%,湿地资源总量充沛、类型多样,见表1。
表1 房山区湿地情况统计
房山区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降水时序性显著,区内“两山四水”构成主体景观格局,山水框架鲜明,主导湿地资源分布呈现出“动态变化、集中表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时空分布特征。全区湿地资源广布于24个乡镇(街道),拒马河、长沟湿地、崇青水库等重要湿地面积大、要素全、连通性好,存蓄了区内一半以上的地表水资源,为黑鹳、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湿地生态功能突出、生态效益显著。房山区湿地资源分布见图1。
图1 房山区湿地资源分布
房山区地质结构特殊,地层发育齐全,地表出露较多,岩体中非溶物质呈条带状集中分布,抬高了地下水位,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独特的水土条件造就了境内十渡山水、长沟泉水、大石窝矿坑等众多特色湿地景观。
目前,房山区湿地保护率37%,湿地面积较第一次北京市湿地资源调查增长了1529.58hm2,增长率31.8%,居全市第三,保护成效显著。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湿地保护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分散制度机制有待整合;湿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相对松散,保护发展相关事项决策和政策制定相对独立,重大“涉湿”问题响应机制尚不成熟,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区级湿地名录及管理办法尚未形成,区内部分湿地资源存在管理空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1]。
房山区广泛开展了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但保护规模占资源总量比重不够,保护管理体系有待充实。部分新建湿地、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要求有待规范,工程品质和管护能力有待提升。保护工程后续跟进较少,系统化建设程度较低,保护空间格局相对分散,工程建设内容与发展要求结合不够紧密,建设水平有待提高[2]。
房山区山区面积较大,湿地资源分布相对零散,湿地生态需水保障有限,山区湿地整体质量有待提升;湿地工程立项存在“抓大放小”的问题,新建湿地选址存在一些困难,小尺度资源空间拓展潜力有待挖掘。零散湿地资源整合连通力度不够,小型斑块间水流通道、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受阻,难以统筹发挥各湿地生态功能,资源增量提质兼容性有待提高。湿地恢复工程多采用普适性手段,自然要素现状问题分析不足,针对性措施实施较少,湿地的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效益有待优化。
房山区现有湿地资源多为直接利用模式,存在人为干扰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缺乏可持续利用长远后劲,保护发展与资源利用矛盾有待化解。现阶段湿地产业相对分散、规模较小,惠民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居民获得感有待增强。湿地历史文化脉络、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充分,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不够紧密,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升级。资源保护管理具体实施中存在“大把抓”现象,社区共建模式应用尚未推广,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群众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有待提升[3]。
严格落实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各部门、各单位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共同落实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区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保护率不降低。
细化落实湿地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划定区级湿地,提出“房山区湿地名录”,对名称、类型、保护范围、管理机构、责任部门等基本事项作出规范性要求,报区政府批准后面向全社会公布。明确区级湿地更新准入、申报程序、管理调整等标准规范,区别一般湿地、区级湿地管理要求。按照现有湿地类型,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政策措施。将河流、湖泊、库塘等以涵养水源、蓄洪抗旱、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主的湿地作为重点,紧密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强化监管,加强生态要素、自然资源、互联互通等保护恢复[4]。将水田、水产池塘等以开展农业生产为主的湿地作为补充,根据不同规模、区位特点,重点采取资源集约生产、陆源污染防控等保护管理措施。
精准对接市级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各工程项目,主动协调区域水资源、防洪、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区级规划传导落实、承上启下的作用。严格落实“湿地总量不减少、保护比例不降低”的总体目标,结合现有湿地总量和保护面积,分阶段提出湿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序完成2025年湿地保护率48%的“一区一城”建设指标。引导确定“山区增数量、浅山保质量、平原提形象”的湿地分区定位,按照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规律要求,以现状流域、历史水系为主体,科学划定综合治理、保护恢复、生态体验、示范利用等不同功能“湿地区”,彻底突破保护发展行政界线。协调城乡环境治理和湿地高质量发展关系,坚持“蓝绿交织、协调发展”原则,统筹做好“湿地+林地+绿地”衔接融合,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保护恢复、体系构建、特色利用、能力提升等多样化工程,推动形成以“三带两区多点”为框架,功能稳定、特色鲜明、差异发展、效益多元的湿地保护发展新格局。
细化优化拒马河自然保护区、十渡黑鹳保护小区、佛子庄湿地保护小区管理,全面推进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建设。着眼谋划牛口峪、窦店、南泉水河等湿地保护形式,逐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紧密结合矿山生态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平原造林工程,恢复大石河上游霞云岭、佛子庄河段受损湿地,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清退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中下游河段分洪区内建筑、农用地、娱乐用地,恢复季节性淹水湿地,加强蓄洪滞洪能力。规范拒马河旅游开发模式,修复采砂基地,恢复黑鹳等水鸟栖息地,提高与河北涿州白沟湿地乃至保定白洋淀湿地的连通性。充分挖掘村镇资源空间拓展潜力,有效利用零散闲置地、废弃坑塘、边角地开展小微湿地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大石河、马刨泉河和夹括河中下游区域碎片化斑块,贯通琉璃河湿地公园、大石河和小清河中下游区域生态廊道,凝聚分散存量,提升系统功能。在刺猬河、周口店河、东沙河等人口聚集区域河道交汇处开展表流、潜流湿地建设,拦截陆源污染,改善水体质量和景观效果。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全力推动湿地公园建设,恢复主要河流、深山沟域湿地,探索拓展“泉水文化、山水文化”文脉内涵,鼓励湿地周边民房在管控风貌的基础上改造精品民宿,打造湿地精品旅游路线和节点[5]。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转旱地为水田,集中连片构建现代化景区式京西稻种植园,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大力弘扬“稻作文化”,以“春播、夏忙、秋收、冬藏”为蓝本,组织一批以体验农业为主题的湿地文化活动,建设生产、观光、体验、销售一体化链条,放大“京西贡米”品牌效应。学习借鉴国际自然康养经验技术,谋划发展湿地康养产业,依托长沟、崇青、鸽子台等湿地公园、库塘湿地建设康养基地,鼓励村镇企业组建湿地康养产业发展联盟,完善康养服务设施,使游人能够“引得来、留得住”[6]。积极吸纳农民就业,加大社区共建力度,借鉴城区养绿、平原育林、山区护林绿岗就业模式,扩大湿地资源管护就业规模,提高本地农村劳动力招用占比,增强群众对湿地保护发展的获得感[7]。
北京是地下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城市,房山湿地是首都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加强对她的保护并合理利用。房山湿地对本地区水生态、水环境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应不断总结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生态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