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彬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 747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林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田防护林、河堤防护林、生态调控林、城市绿化林、荒山造林等生态林建设工程快速发展,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构建绿水青山的大美中华奠定基础。然而由于部分地区林木栽培与管理技术相对滞后,并不能保证高品质林木幼苗的有效供应,进而制约人工建林工程的有效推进,笔者基于科学角度出发,针对现阶段林木种苗培育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林木种苗种植与管理的综合水平,推动地区林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林木种苗培育是以基因育种学、林木种植学、林木抚育学、土壤学、环境保护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合理引入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指导林木的育种、催芽、幼苗抚育、出圃、栽培等各项措施的有序进行,加速高品质林木幼苗的产出。
1.育苗栽培的选择。育苗基地的基础环境是苗木种子萌发出土、根系发育、幼苗生长的基础,可以说良好的育苗基地是提高林木种苗培育成活率的关键。优质的育苗基地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一是自然环境方面,应远离污染严重的化工区域,避免污水、废气污染地表水、土壤后,抑制林木的生长,增加病原微生物侵染林木幼苗的概率。二是土壤土质方面,尽量选择腐殖酸丰富,储水保肥能力良好的黑土壤。三是应具备交通便利、灌溉排水方便等特点,为苗木的运输、售卖、管理提供一定的基础。
2.精选林木种子。林木种子中的原始分生细胞是发育成根、茎、叶的主体,筛选出籽粒饱满、种皮完整、活力较好的种子,是培育健壮种苗的关键。一是根据种子的大小、重量,利用风机、浸泡等方式,有效清除种子中的瘪粒、石子。二是种子消毒,主要是依据种子的特性,选择特定的方式进行种子表层病菌的杀灭,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技术:第一,配置0.1%~0.3%KMnO4溶液浸泡种子20~30 min;第二,紫外线照射种子10~12 h;第三,将种子放置在消毒箱内消毒。
3.种子催芽。林木种子的催芽,主要是激发种子活性,从而确保种子出芽的整齐率。一是沙藏技术,将采收的林木种子搓洗干净,按照1∶3.5 的比例混合,然后将其放置在0~4 ℃的窖中,放置30~90 d,从而破除胚乳、胚芽、胚轴的休眠。二是热水浸泡技术,主要是利用55~65 ℃的热水冲洗种子10~15 min,提高种子内部结构的活力。三是温水催芽技术,将搓洗干净的优质种子放置在30~40 ℃的温水中24~72 h(依据种子种类而定),利用水势差让种子稀水膨胀,促进胚芽突破种皮。四是苗床催种技术,选择恒温恒湿的育苗温室,然后依据育种的规模,对苗床的面积进行合理的划分,然后在苗床底部铺上5~7 cm 的玉米或者水稻秸秆,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秸秆上,然后再覆盖一层稻糠或者麦壳,并定期以淋喷的方式进行湿度的调控,从而为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转换,种子的胚芽的出壳提供良好的条件。
4.改良土壤土质。土壤为林木种子萌发、根系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中含有的磷酸根、硝酸根、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中微量元素及水分是林木茁壮生长的基础。栽培地土壤土质的改良要点如下:一是土壤翻耕,在林木播种前1 个月左右,利用旋耕机进行土壤的深耕作业,提高土壤的松软度,增强空气的流通性,为种子的呼吸,胚芽的出土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底肥的施用,底肥不仅具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而且可以为种子的萌发及初期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一般依据土壤土质按照每667 m2施用 干鸡粪250~300 kg,豆粕200~300 kg 作为底肥,并加入高温菌进行腐熟作业,从而有效杀灭粪肥中的有害物质。三是平地作业,将土壤与底肥进行充分的搅拌,并利用耙地机进行平地作业。
5.育苗棚搭建。育苗棚不仅可以有效抵御飓风、洪涝等灾害对于林木幼苗的破坏,而且可以有效调控温湿度,创造利于林木各生长周期适宜的环境,因此,应依据育苗规模及苗木的长势,进行育苗棚的搭建。
6.科学播种。一是播种时间要合理,一般选择依据林木种子的最佳萌发温度及幼苗生长合适温度,进行种子撒播时间的确定,一般选择温湿度比较适宜的春天进行播种作业。二是播种深度的确定,对于土质较细、黏度较大的黄沙土,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2~3 cm,避免播种过深,抑制空气的流通,降低种子的萌发率和出土率;对于土壤颗粒较大、黏性较低的黑土地,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在保证良好出土率的基础上,增加根系的深度,保障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7.炼苗与移栽技术。幼苗的炼苗与移栽是提高其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一是在幼苗茎秆相对粗壮以后,可以每天掀开薄膜6~8 h,让其适应外径的环境,如遇恶劣天气,则要盖膜保护林木幼苗。二是当林木生长到3~5个月,则应进行林木的移栽,移栽的株距与行距一般依据林木幼苗的树冠大小而定(一般控制在20~30 cm),在移栽过程中要注意对苗木根系的保护,并在林木移栽后及时进行大水漫灌,从而为幼苗根系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1.科学灌溉技术。水分不仅可以将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输送至林木的枝条、叶片,而且是参与林木光合、呼吸等必需的物质,可以说精准灌溉技术对于培育高品质的林木幼苗至关重要。一是依据林木种植面积、种类,结合栽培地地形地势,进行滴灌管道、微润灌溉管道的合理铺设,一方面,保证水分在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有效供应;另一方面,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根系周围的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林木茁壮生长。二是及时在苗圃内挖掘排水渠,有效排除田间积水,避免林木根系长期进行无氧呼吸导致林木植株体内的、OH-等有害离子增多,引起根系中毒死亡。
2.科学施肥技术。肥料的供应不仅可以满足林木合成氨基酸、核酸、糖类等必要物质的需求;而且部分中微量元素(Ca2+、K+等)是调节林木生命活动的重要 “信号离子”。林木科学施肥要点如下:一是移栽后苗期,应注重海藻酸、氨基酸、矿源黄腐酸等肥料的灌溉,从而促进林木主根的深扎以及毛细根的发育,增强林木幼苗的抗逆性。二是在早春季节,要注重高端大量元素缓释、控释肥的施用,一般每667 m2中施将高氮型肥料(N∶P∶K=30∶10∶10)按照20~30 kg 尽量选择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1∶1∶1 的营养配比,从而保证氮元素的持续性供应。三是晚秋季节,要注重稻糠、干鸡粪、豆粕、多粘芽孢杆菌、光合菌、解冻样芽孢杆菌等有机肥、菌肥的施用,不仅可以提高林木的抗逆性,还能改良土壤储藏水肥的能力。四是在林木生长过程中,要适当补充钙、镁、硫、硼、铁、锰、锌等中微量元素,保证林木各项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3.除草技术。杂草主要是通过抑制林木根系的生长以及与林木争夺营养物质、水分、光照抑制幼苗的生长。因此,应在合理的时间,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杂草的去除:一是在林木幼苗挪栽以前,可以通过喷施封地除草剂的方式,对杂草进行统一灭杀。二是在林木幼苗移栽后,要定期通过人工拔除的方式,进行大型杂草及寄生性杂草的去除,在除草过程中,要注意对林木幼苗根系的保护。
4.林木幼苗的修剪。林木幼苗的修剪主要是通过对侧枝进行剪切,从而保证营养物质向主干进行供应,塑造合理的树冠。一是在剪切过程中,依据林木幼苗的长势以及品种,去除病弱枝条以及被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侵染的枝条。二是在剪切口及时涂抹春雷·喹啉铜、中生菌素、溴菌清·多菌灵等化学杀菌剂及苄氨基嘌呤、赤霉素等细胞分裂素,对伤口进行保护,加速伤口的愈合,降低真细菌病害发生的概率。三是在林木移栽前,要对枝条进行适当的修剪,避免枝叶过度繁茂,蒸腾作用过度旺盛,导致移栽后林木出现萎蔫现象,降低林木幼苗移栽后的成活率。
与当下流行的金融、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行业相比较,林业经济具有资金回笼较慢、综合收益不高等特点,不难看出,资金匮乏是制约林木种苗培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林木种苗的培育一般需要3 年甚至更久才可以回笼资金,再加上社会阶层在林业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有限,容易在育苗初期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二是规模型林木种苗培育以及种苗初期的抚育管理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撑,相对匮乏的资金流通容易导致育苗技术停滞不前,不利于高端林木幼苗的培育。
实践证明,专业技术人才是将现代化种苗培育技术带向 “林间地头” 的领路人,然而现阶段我国林木种苗培育出现高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匮乏的现象。一是在高端人才方面,林业种苗管理过程中相对艰苦枯燥、生活便利性较差,导致高学历人才从事该行业的意愿较低(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考研热盛行的情况下,部分农林类专业仍存在招生不足的现象),高端人才的匮乏必然拖延现代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二是在综合性人才方面,我国部分地区的林业种苗培育与管理人才并非科班出身,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该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对于新型的育种技术与管理措施应用能力相对落后。
现阶段,部分地区在育苗及苗木管理过程中,仍然采用相对传统的技术。一是在育苗过程中,仍然以种子繁育技术以及扦插繁育技术为主,营养液组织培养技术仍未普及。二是在林木的抚育过程中,其相对粗放的管理容易造成林木幼苗的出圃时间较长、品质较低。
科学方案是保证林木种苗培育与现代化管理各项措施有效落实的关键。一是各地的林业部门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借助3S 技术对该地区森林覆盖率、林木主要种植面积进行详细调查。二是以林业调查数据为参考,结合林木栽培的长期规划,制订林业种苗培育的科学方案。
对于公有林木幼苗场,当地的林业部门要做好规划,向当地的财政部门申请育苗专项资金,并聘请专业财务团队做好专款专用的长期规划。
对于私有林木育苗场,当地的林业部门可以联合财政部门出台林木幼苗培育贷款补贴项目,从而保证现代化育苗设备与技术引入过程中资金的充裕。
当地的林木种苗培育基地可以加大与高等农林院校的合作,通过组建实习基地的方式,吸引基因育种、林业植保、森林抚育等专业性强的高端人才入驻,与此同时,要及时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为组建现代化林木幼苗培育团队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从而全面提高其对现代化林木培育技术的掌握能力及服务为林的使命感。
首先,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构建林木现代化管理体系。
其次,加速基因导入技术、营养液繁育技术、杂交配对技术的引入,为新型林木品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林木种苗培育与管理,推进林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在 “内循环为基础、内外循环相结合” 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地区的林业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与农业种植部门、植保部门的协作,构建适宜本地区特色的林木种苗培育与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