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亮
“一百句关于花的文案,都不及花本身浪漫。”看到张小平的“莫奈花园”时,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便是这句话。
在这个坐落在安徽合肥的400平方米的花园里,繁花盛开,草木葳蕤,外界的浮躁喧嚣悄无声息地褪去,让人只觉内心清明而澄澈。
张小平的“莫奈花园”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私家花园之一,还登上了日本畅销园艺杂志。一个普普通通的化学老师,用20年的时间将一片荒地打造成了“仙境”,也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张小平的爷爷、奶奶、外婆、妈妈都是不折不扣的“花痴”。或许受家庭氛围影响,张小平从小就对花花草草有种特别的感情。一株草的生长、一朵花的绽放,总能令她心生欢喜。
年轻时她曾在农村生活。那时,别人觉得辛苦疲惫,她却在繁重的劳动中自得其乐。后来到了学校教书,她心里对于花草的热爱一如既往。她在家门前的水泥槽里种了一株叫“伊丽莎白”的粉色月季。最开始只是个月季花头,经过她的悉心培养,8年时间开花无数,不时引来众人围观。
1992年,张小平的丈夫出国留学,张小平随之前往德国。很多德国人会在自己家里打造一个小小的花园,将四季拥入生活,这样的生活深深地打动了她。“我酷爱花。拥有一个私家花园的梦想,在这里被重新唤醒。”
在德国的6年时间里,一有空闲,张小平就到处参观园林和私家花园,上园艺课,还去当地的植物学院打工,抓紧一切机会为心中的“花园梦”添砖加瓦。回国后,张小平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最开始住的房子有一个4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这个花园已经不算小,但一两年的时间就被张小平摆满了花。
“我想要个更大的花园。”和丈夫商量后,2002年,两人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买下了合肥市郊的一栋房子。
房子远离市区,周边全是连绵的荒地和农田,但张小平一眼相中了它那400平方米大的园子。虽然眼前还是一片荒地,但在张小平的脑海里,仿佛已经出现了繁花盛开的场景。
房子买下后,主屋还没装潢,张小平就开始着手改造花园。整个花园的设计由张小平一人完成。大到整座花园的区域划分,小到每个角落种什么植物,每种植物如何浇水、如何施肥,都由她亲自掌控。
美丽的花园令人艳羡,然而美丽的背后是常人看不见的辛苦。一年四季,她穿得最多的不是裙子,而是工装。围墙上8米长的蔷薇,每次修剪都是大工程。一架长梯,一把剪刀,皮衣、皮裤、皮手套、皮帽子。爬梯,上墙,站在花丛中,小心翼翼,一根根剪,去细留粗,再理顺,固定。一不小心,就会被带刺的枝条扎伤。单是修剪,就要干上3天。拔草、施肥、通风、修剪枝叶、换盆……每一样都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遇上酷暑寒冬、狂风暴雨,更是费尽心神。然而在和花草打交道的过程中,张小平的内心充实而满足。
张小平的花园被她命名为“莫奈花园”。丈夫酷爱艺术,张小平酷爱园艺,艺术+园艺,两人用这座绚烂的花园向大师致敬。这座中国的“莫奈花园”四季有花,日日有景,仿佛莫奈的颜料盘被打翻在此地。
整个花园分为南园和北园。北园是一个独立的月季园,中间是一大块草坪,可小憩、可赏景;南园有一个阳光房,冬天可以直接从客厅进入阳光房,边聊天边看花。
张小平的花园,一切围绕“美”和“宜人”两个词设计。园内精心选配的各种植物会在不同的时间生长,或花朵娇艳欲滴,或花蕾满枝,或绿草如茵,尽显各自的美丽。
当年家门口那株叫“伊丽莎白”的粉色月季,也被她搬到了花园中。如今已“年近四十”的“伊丽莎白”,在“莫奈花园”里自成一景。
花园里的很多装饰—陶器、陶房子、陶锁、陶钥匙,都是张小平自己弄好样子,请窑工帮忙烧制的。出门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她也会捡回来自己改造。虽然不名贵,却独一无二,趣味横生。
一朝播种,可能需要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等到第一朵花开。但张小平从来不着急。为了一株澳洲蓝豆的花开,张小平等了4年;花市角落里的一棵蟹爪兰小苗,张小平花10元钱带回了家,换了盆,施了肥,偶尔浇点水,一年后的某个早上,花朵突然绽放,带给她一份惊喜;2003年种下的不足小指粗的四照花,到了2017年,满树繁花;一棵白木香、一棵法国蔷薇,10多年下来,霸占了15米长的围墙,远远望去自成一景。
张小平的“莫奈花园”在网上火了之后,很多人羡慕她花园的美景,然而更讓我羡慕的,是她始终在以“草木之心”生活。
一花一木,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有没有被关注、被欣赏,它们从不介怀。以“草木之心”生活,即便身处纷扰的万丈红尘,也能不被外界所扰,不急不躁,以单纯的目光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