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治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圩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较强的理性思维特点,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概念性较强,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科学、严谨的数学思维,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际之中,达到对数学课堂的全面深化.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积极的思维能力,才能够辅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达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科学而全面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能独自解决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
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的导向,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对抽象的、符号化的知识所进行的分析和思考,是一项综合性的理性分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教学中,一道同样的数学题目,一旦变成另一种表现方式,便会使不少学生产生束手无措的感觉.只有当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娴熟的技能,才能增进其对题目的归纳、整合和分析,以此消除对数学的恐惧,进而理解数学题目中的知识内涵,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
数学科目的知识点较为晦涩,专业性较强,这对于好奇心强但耐性不足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没有更多的吸引力.教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中不易被理解的概念,对数学画图、公式等方面的理解更具逻辑性,能够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打破数学学习中的各种局限,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晰不同的数学组合关系,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和社会,能逐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但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
在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思维滞后等问题.因为数学知识较为专业,需要学生对其进行缜密的分析和研究,注意力一旦出现分散,就难以保持学习的耐性,对数学问题产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受,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后续的学习.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与教师进行沟通时,会出现表达不够连贯的现象,难以直指问题的重点.当面临一些晦涩、难懂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歧义,在分析条件时容易出现断章取义、审题不清、马马虎虎等问题.有些教师没有围绕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设计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的题目也不具备启发性,导致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大大影响了学习成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较为传统和单一.尤其是在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思维、知识技能、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缺乏长远的规划,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出现学困生“学不会”、学优生“学不好”的现象.再加上一些教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没能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怕出错、不敢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影响,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差异性较大,其思维发展的水平也并不统一.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在解题中,容易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无法树立科学的数学思维,难以改变学生传统单一的学习视角,难以确保学生数学思维实现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2].
数学思维是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实施教学,尤其是要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全面开发,强化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
要想使小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获得“举一反三”的学习成效,教师要在课程的设计中凝练高效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数学题目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度的扩充,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1.1 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
数学包含众多的数字字符.“数”作为数学课程的发展核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在阅读题目时,敏锐地感知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规律,提高解题、做题速度.
3.1.2 帮助学生推理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的塑造离不开缜密的推理,因此,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实际效能,结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规范推理步骤、树立数学思维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理念.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设置实物展示,演示数学流程,运用好思维材料.
(2)列出不同加法式子中的结果,并将其整齐书写在黑板上.
(3)列出相应的乘法式子,将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2.1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分析
一直以来,数学中的“应用题”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应用题解题思维的引导上,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年级、知识水平,在应用题的设计上采用多种方法去突破学生所面临的思维局限.
在应用题的训练中,要侧重对应用题解题思维的深刻培养,采用多种方法补充条件和问题.尤其是在叙述方式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所需条件,学会扩题训练,进一步拆解数学应用题,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2.2 实施对习题的合理分析和联想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中,提升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强化计算的发展特性,使学生在题目的观察上懂得化繁就简,思维过程更加生动.在计算的过程中,则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为主,要求学生具备快速的计算能力,强化学生对计算数量的体现,借助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强化.
3.3.1 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确保优等生更加突出、学困生走出困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跳跃度,通过分层设计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获得进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各项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技能,同时拥有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的学习热情.
3.3.2 归纳数学习题的本质特征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汲取大多依赖直观材料,学生能够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表象.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能够在丰富的感性知识之中形成逻辑引导,再由大脑借助语言,实现对事物感知的去伪存真.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加强“由表及里”的逻辑探索,让学生能够主动归纳数学习题的本质特征.
3.3.3 设置具体的操作实践
借助于数学操作工具、辅助画图等实践教学,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清晰.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数学教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通过直观、简洁的数学模拟方法,将抽象思维转变为具体思维,把学生不熟悉的解题技能变得娴熟,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4.1 营造情境增加实践能力
为了让小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全面提升.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在讲授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几个可拼接的几何体,通过“组合拼图”等方式,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组合拼接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从而培育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3.4.2 实施经验化教学培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思维的培育除了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利用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拉近数学抽象理念和现实问题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数学解题方法,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内在含义.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设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课程,尤其是要通过多项举措,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思维的培育上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将课堂教学的知识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确保学生养成科学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快速提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