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9-08 11:22:53董定乾李秀兰陈满骄
大众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融合

董定乾 黄 波 李秀兰 陈满骄 李 伟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董定乾 黄 波 李秀兰 陈满骄 李 伟

(四川轻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统的工程技术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形态下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时代需求。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进行剖析,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分析探讨,探究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交互式教学模式,提出了“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创学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和应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打造和完善多元化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融合类课程体系。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注入经济内生活力,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各种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工程教育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国家正向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十四五”时期国家又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新工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专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促使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经济办学,要求高校要充分适应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要求的人才需要[1,2]。但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行之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构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培养满足未来新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3]。因此,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进一步加快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新工科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估计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将传统工科专业的学科进行升级,突出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依托发展新兴科技类的产业,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形成的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是指技术和思维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拓展,或是将传统技术汇入新思维,并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整合了政府、企业及高校等社会资源,在政府的引领下,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及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拓宽专业领域,共建一系列教学资源共享,切实可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而服务于高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强等优势,更是成为了自主创新创业的主力[4]。2017年2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了有关“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文件,指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系列重大战略,具有创新创业的工程科技人才是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其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迫在眉睫[5,6]。2019年6月19日,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创新”和“创业”是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提速新动能替换旧动能转换的新技术和新产业要求[3]。

2 当前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主要共性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接受高校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培训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意识,使其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工科人才[3]。在产教融合及新工科改革背景下,如何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出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是国内外高校从事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1]。但是总体来看,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高校对创新创业理念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产教融合脱节。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认知不足,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其教育教学方案及其实施过程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仍占据主流,课程讲授过程中更偏重于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教学中未真正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及创新创业的案例实战讲解及分析[7]。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多数情况下也让学生在负责和参与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时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创新创业未深入了解,无法形成真正的兴趣;部分学生仅为了修满学分而参加相关课题或项目,对创新创业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就无法掌握创新创业的本质和精髓,从而导致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难以真正达到学习深入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以老师讲解和示范,而学生简单的模仿和重复为主。例如,工科类的课程设计过于“机械化”,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简单拆装设备或零部件、绘制机械图纸等等课程内容完成。大多数高校的认识实习或者生产实习只能以企业参观或短暂顶岗实习的方式开展,学生无法对本专业核心工艺进行实践和深入认识[8]。

(2)高校具有“创新创业型+行业企业”的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许多国内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负责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这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但未真正进入过企业,对如何成立和经营公司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具有创新创业经验又具有行业企业丰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而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多数合作协议还仅处于形式层面,虽也确有部分企业被邀请参与了相关专业的教学目标、大纲及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真正企业指导性的教学活动明显不足,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有效实现校企联动、产教融合的目的[9]。部分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和学位,但缺少企业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对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联系不紧密,对校企产学研联动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多数停留在协议纸面上,而企业急需的“重实践、善应用、强创新、活变化、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却难以落到实处[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现象,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应有的效果。

(3)缺乏实践教学资源平台,难以支撑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以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为主,更加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以支撑未来多元化新经济发展对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然而现有实践教学平台及高校专业实验室资源不均或学科支持力度不同,作为主要人才培养平台的企业工程实践平台更是非常稀缺,实际运行过程中高校校外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普遍较缺乏,学生能真正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明显存在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的问题。而开展的一些实验平台相对分散,更重要的是未针对性形成共有的课题,无法合理地进行对应设备的管理和使用,造成无法有效构建所学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平台,导致高校在“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时缺乏平台支持,加之主动性不足,其人才培养的效果不明显[9]。创新创业课程往往由院校的学工层面或“双创”中心牵头,并且大多数高校仅将其作为选修课或“第二课堂”,课程的具体实施通常由兼职教师完成,未能与学校层面或教务处管理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其授课大多采用PPT理论讲解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实践和应用流于形式,学生综合能力及“专创融合”的目标无法达到[10,11]。

(4)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脱节,科教结合困难,以科研促进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教学与科研是高等院校的两个重要方面,目前学校层面缺少科研促教学的相关政策或激励机制,在科研促进教育过程中,教师很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多数教师在思想上未形在统一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也做不了什么工作。而学生往往投入精力不足,布置的任务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完成或对科研兴趣不高,导致科教结合培养人才的效果成效甚微。虽有部分教师在项目执行或科研课题中促进或带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力求在项目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但往往由于操作复杂,考核考评难度较大,学生对课题项目重视不足或者认识不充分,真正对科研项目产生兴趣的学生极少,一旦涉及较复杂的工程实际困难时,学生难以综合利用所学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以科研促教育方式难以实施和达到预期效果[12]。

3 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探讨

高校工科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适应新经济形态,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类人才任务,新工科人才培养更注重跨学科性和创新性,需要培养出具备工程技术思维、融合创新、互联网思维、伦理思维、全球思维和跨界整合、团队合作、终身学习等协同发展能力的人才[13]。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理论教学偏多,而实践操作相对缺乏,在成绩考评时更注重分数或结果,教学过程相对较弱,课堂教学更侧重知识的灌输,具有创新思维启发性较少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应审视不足,开启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以满足培养面向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14]。

(1)结合本专业现有教育教学体系,构建适应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性的教学是实现新工科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的关键环节。高校工科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需要针对性地引入专业发展类企业,能有效充实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类相关课程,引入创新创业所需的实践平台资源。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主动诚邀企业技术专家结合当前行业发展及需求,共同探讨工科类专业课程核心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增强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将课程目标更好地与学生评价标准和培养指标相对应。通过搭建校企专业人才实践和实习训练基地,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校企联动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1,13]。同时,创新创业人才专业制定时也可主动邀请一些企业家共同开发既兼顾高校自身专业特色,又能体现企业需要的创新创业类综合课和专业实践课程,结合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实践场所资源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的实践校内外平台,重构课程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更合理可行,提升教学质量。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面强化与企业合作,立足高校—企业—专业的三级实践资源,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适合本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课程。

(2)开展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立足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开启校企联动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与工程技术联系紧密,是理论联系实践培训的重要课程,立足于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将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这也是高校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教师与企业合作,切实搭建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挖掘现有校内特色科研团队、各级创新实践中心和实验室平台,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机制,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教学与培训,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联动合作,加强专业导师制和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学生的学业指导,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性的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堂、教材体系建设[14]。而学生能全程参与项目的实践,并在企业各个岗位实践锻炼,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对创业规律和创新创业思维有更清晰认识,推动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实施“教师指导+学生负责”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创学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探索或开发适合本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1]。针对已经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三、大四学生,应该积极开展并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及实践竞赛活动,比如全国高校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竞赛等,以及各高校联合开展的学术竞赛或创业见习、各种模拟竞赛、创业实习等创新创业教学训练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锻炼紧密结合,既突出专业特色,又有效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个人创业领导能力,让学生在负责和参与创新创业具体项目中进行实践锻炼,从而能达到学以致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目的。

(4)搭建和应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打造和完善多元化在线创新创业融合类课程体系。为适应并加快新工科建设进程,高校建设应主动在学科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新经济形态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15]。高校工科专业需要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搭建和应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时,构建工程技术类等多学科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在线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如MOOC、视频公开课,或者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甚至可以把相关专业精品线下课程建设为载体,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互联网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开展教学,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元化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融合类课程体系[16]。这样既突破传统模式教育限制又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学目的,使教育更高效、便利,在学习和生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应的课程体系,持续更新教学知识和方法,在教学技能等方面创新提升,强化师生互动,形成有机衔接的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4 结论

根据“新工科”建设内涵,积极搭建校企专业人才实践和实习训练基地,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挖掘现有校内特色科研团队、各级创新实践中心和实验室平台,开展教师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堂、教材体系建设。强化“教师指导+学生负责”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及科技创新协会,拓展“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创学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从而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及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对人才培养标准需求的特色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达到“科教融合、项目引导、平台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1]董丽欣. 专创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6(7): 116-117.

[2]张国华,张发明,张荣强. 创新创业教育与理科类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外企业家,2017(7): 201-202.

[3]郭志明,向阳辉,陈子暄,等. 新时代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7): 17-19.

[4]王彩云.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6): 147-148.

[5]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20,2(7): 75-81.

[6]黄华升. 新工科理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 软件工程,2019,22(12): 57-59.

[7]杨赫然,孙兴伟,张幼军,潘飞等.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 科技风,2021(10): 39-40.

[8]赵辉,余斌,刘克毅,等.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以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期刊,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 57-60.

[9]丁林,王洪新,张伟,等. 新工科视角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造[J]. 安顺学院学报,2021,23(6): 129-132.

[10]黄本生,罗霞,杨军,等. 专创融合视域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 54-56.

[11]刘琪,冒国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探索[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综合版,2019,19(5): 25-28.

[12]葛慧林,周庆文.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 75-76.

[13]朱宝,孙宁,李淼,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20(4): 225-227.

[14]王光硕,周飞,和梦冉,等.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1): 129-130.

[15]严明,陈艳林,熊焰.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改革思考: 以湖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2019(24): 131-133.

[16]赵亮.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J]. 江苏高教,2020(6): 83-88.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country proposed th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mplemented the manufacturing power strategy, accelerated digital development, built a digital China,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chnological power, and deeply promoted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method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pplied talents in the new economic for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common problem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major college students in current universities. It explores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t proposes a new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competition, promoting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combining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build and apply a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and create and improve a diversified Online and offlin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ion course system.

engineering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onnel training

G42

A

1008-1151(2023)07-0175-03

2022-09-19

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课程改革研究”(JG-2228)。

董定乾(1977-),男,四川广元人,四川轻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及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融合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