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卓,茹宗志,薛雄
2022 年11 月,OpenAI 公司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 问世。 作为通过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获得成功的大型语言模型,其数据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类语境资源,能以巨量数据实现模型训练与更新发展[1]。ChatGPT 的强大功能与人工智能的新特征,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ChatGPT 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复杂感受, 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变革。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主要由专业发展功能系统、知识结构系统和价值系统构成。 功能系统影响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期待,结构系统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挥,价值系统则影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格局[2]。 教师作为这个复杂系统的主体,具有适应性,能够在环境变化的交互学习中实现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增长。ChatGPT 的问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ChatGPT 有助于拓展教师的发展功能,激发适应教师主体的创造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创造性主要通过智慧化过程来体现,并映射在专业发展的智慧上。 ChatGPT 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智能化建议和创意启示,以此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首先是教学指导的创新。 随着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教师的指导也在不断提高智慧层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传授。教师可以使用ChatGPT 提供的语言模型来生成创意题目、教学故事,优化教材设计以及自主学习、分组活动与工具应用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增强学习效果。
其次是教学反思的创新。 在ChatGPT 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身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自我更新,实现自我超越。ChatGPT 能对教师输入的教学实践、 教研作品等进行快速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辅助教师梳理反思结果, 提高教师反思效率,获得专业能力的发展。
再次是教学管理的创新。 ChatGPT 能够预测教学实施时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维度上的特点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支持教师灵活构建教学材料、活动计划、评估方案等,从而提高教师主体的创造能力。
知识融通是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点、概念、技能等进行有效整合和互动,在交叉融合中实现新知识产生和旧知识更新的过程[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跨领域综合素质,能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推进各学科领域的交叉创新, 以解决学科单一化和孤立化等问题[4]。ChatGPT 语料库中存储的大量信息和知识,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资源,这一特性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对知识融通的动态性调整,这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教师在与ChatGPT 的互动中,可以不断吸纳和借鉴新的知识视角,并通过观摩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模型,挖掘其中的亮点与不足,吸收、内化,快速积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知识,生成多样化交叉领域的知识组合。ChatGPT 能够高效率、跨学科实现特定知识主题下的信息搜索与展示,教师通过寻找和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可以打破不同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割裂状态,实现知识的融合,并能提供实时的智能化建议和学习优化路径,支持教师进行动态调整,促进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因此,ChatGPT 能结合学科背景,输出适合该教学内容的项目式、探究式、合作式、游戏化等学习模式的设计思路,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主题方面的理解有欠缺时,可以使用ChatGPT 来生成与该主题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和案例,在知识融通的动态调整中,帮助学生打通学科思维壁垒,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价值需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个人、职业和社会价值的实际需要。 马克斯·韦伯认为,价值理性是理性和价值的交融,是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5]。ChatGPT 的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和语料库中存储的海量教育经验与人际交往知识等,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个性化诉求, 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一是能满足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ChatGPT可以根据教师使用场景和习惯,进行自适应调整和智能化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责任,发挥自身价值。 例如,教师在评估学生作业时,ChatGPT 可以基于学生作业表现的成绩和质量, 自动调整反馈方式和评估标准,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教师如果根据学生特点对生成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与原有的认知体系建立联系,就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是提升教师的幸福感。ChatGPT 通过思考、分析与归纳,能够为更多的软件赋能,并进行理解图片和视频、制作PPT 等更复杂的工作,实现传统业务学习的自动化,创造出人机群智协同的知识生产模式,减少教师常规工作的负担,能够使教师在高质高效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去,提升专业发展的幸福感。
三是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 ChatGPT 能为教师提供条件性知识的支持,助力教师分析、整合已有知识。 教师能以对话形式与ChatGPT 这一“虚拟专家”互动,在上传了自己遇到的实践问题后,ChatGPT既可从理论层面分析问题成因,也能给予实践建议,这就为教师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与机会提供了新机遇。
主体外延扩展,是指在ChatGPT 背景下,教师作为唯一的适应性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师和ChatGPT 两个教学主体,因为ChatGPT 也可以成为学生的老师,承担一部分教育工作。 拉图尔认为,行动者网络没有中心,也没有主客体对立。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可以行动的主体, 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主体关系[6]。 非人类行动者能够通过合格的“代言人”获得主体地位、资格和权利,共同创造一个相互协调的行动网络。ChatGPT 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够模拟人类的知识处理行为,并能通过自主推理与决策,完成知识创造的闭环, 这就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主体的知识生产格局。ChatGPT 可以作为另一名“教师”,与人类教师构成“双师”协同课堂,发挥各自优势,协作完成教学任务[7]。 但当ChatGPT 呈现超越态势时,有可能会偏离教师控制,导致教育活动异化,这就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智能教育的目的是利用ChatGPT 独特的技术优势,帮助教师精准实现个性化教学。如果盲目推行在线智能答题系统等技术,可能会使教师失去教学自由权、知识自主权、数据分析权以及学生测评权等,也容易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寻求帮助时缺乏人文关怀与情感支持。 除此之外, 还会导致教师产生惰性心理。部分教师可能会面临盲目崇拜科技、忽视德育发展、数据生产阻碍智慧教育等多重挑战。部分教师会把自身的某种决策能力让渡给机器, 弱化教师对特定知识的专属性,从而使机器由被动的工具向能动的主体转变,使机器不需要人类介入便可表现出某种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做出自我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部分功能就会被弱化甚至被取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ChatGPT 身份与责任边界不明,会引发“经师”与“人师”之争,作为学习活动的发起者,教师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发挥着主体作用[8]。 虽然ChatGPT 不是真正的教学主体,并不具备人类的自主意识, 但教学主体的外延却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ChatGPT 的推出,表明知识型教育将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技术逐渐挤压教育教学空间,并促生教育领域的技术反向驯化现象。教育领域的技术反向驯化现象,是指教育和技术的从属关系地位倒置,改变了教师主体性显现的方式,导致教师主体地位被削弱,使二者陷入对立失衡的伦理困境[9]。 因此,教育必须转向启发式,直指人的思维,涉及人的本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塑自己的思维方式,彻底从大脑无所不包的思维方式转向人机融合进化的思维方式,这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其一,对教师角色认识的挑战。 在ChatGPT 背景下,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容易陷入工具理性的思维误区,难以从根本的价值理性层面审视教师的存在,将教师视为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工具人”,与ChatGPT 类似。 仅仅从技术层面看待教师的存在,给教师自身的职业定位与专业身份带来了困惑。
其二,对主动适应智能技术的挑战。某些教师由于人工智能素养未能在短期内得到极大提升, 往往对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抵触情绪,导致无法有效利用ChatGPT 等智能教学平台,造成教师对智能技术的疏离问题,对停滞在原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教书匠”和故步自封的教师来说,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其三,彰显教师魅力和智慧的挑战。智慧教学容易遮蔽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和智慧。 利用ChatGPT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学生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将解决课后任务的希望寄托于ChatGPT 等人工智能工具上。 学生在接触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时,也会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再评估,对教师魅力与智慧的认同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ChatGPT 生成的知识存在“高质量”的文本生成假象,通常是由许多不同的“碎片化”文本片段组成,缺乏语境及背景信息,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如果不对生成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与原有的认知体系建立联系,并将这些不成熟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就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产生教师尊严的虚无感,从而面临着主体价值消解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情感教育的价值理性挑战。 价值理性要求教育更多地涉及人性及其发展,教师应该在从事最符合人类本性的教育创造性活动时,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观[10]。 当ChatGPT 被授权替代教师执行部分任务时,教师可能会逐渐沦为机器体系中的“零件”,现实教学空间受挤压,难以启迪学生对有意义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因为技术理性排斥情感因素,教师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的作用可能会逐步削弱, 情感教育的价值理性会受到较大挑战。
二是责任内驱力的价值信念挑战。 ChatGPT 在为教师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 也可能成为教师懒惰的“温床”,甚至会“剥夺”教师自主探索、不断思考、开拓创新的机会, 这会减弱教师的自主能动性与自我反思能力, 使教师在技术的掌控下逐步失去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进而弱化了责任内驱力的价值信念。
三是专业原则的价值追求挑战。 如果教师完全依赖ChatGPT 工具开展工作,大量授课和训练巩固环节都依赖ChatGPT 平台来完成,可能会使教师忽视教学中的问题,减少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导致教师工作变得绝对化和凝固化, 进而减弱高质高效工作的价值追求。
利用ChatGPT 教学产生的“人—机”师生关系,缺乏思想和情感的互动,没有彼此间的生命交往,这就会导致教育中最重要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甚至扭曲,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面临着主体间情感疏离的挑战。
其一,ChatGPT 的应用可能破坏师生对话的伦理空间。师生关系逐渐变得淡漠,背离了技术优化教学的初衷。学生如果长期沉浸于虚拟的教育环境,可能会过分迷恋“投其所好”的智慧型教学系统,认为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无趣乏味从而不再主动参与现实的教育活动。 缺乏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将显得更为沉闷,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将会变得愈加困难,师生间的情感疏离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其二,ChatGPT 赋能教育,可能会使尊师重教的伦理观念逐渐淡化。在智能时代,教师的课堂讲授不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渠道, 因而在部分学生的认知中,教师已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更有甚者,从小和数字技术打交道的学生, 可以在技术操作方面对教师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授, 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将因此受到严峻考验, 传统的师生伦理观念将面临巨大的时代挑战。
其三,ChatGPT 的应用,可能会弱化师生生命共生的伦理关系。 对ChatGPT 的过度依赖,会使师生之间的交往被异化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 如果教师对人性化教育的观照不足, 师生情感交流就难以实现。 如在课堂中遇到问题时, 教师一味利用ChatGPT 寻求答案,就可能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人之为人的培养就会有所懈怠。
面对上述机遇和挑战,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力求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传统教师伦理道德规范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价值冲突,如果运用现有的教师专业伦理制度去规约教育技术的发展,就容易出现“伦理真空”和伦理道德失范等问题[11]。 因此,需要通过外部规范与内部嵌入来改善这种局面。
一方面,外部制度规范要加强科技伦理约束。首先,针对ChatGPT 等人工智能,组织开展算法应用调查, 识别不同教学应用场景下的生成文本等数据滥用的危害,加快制定算法应用规则和标准规范,建立算法应用影响评估制度, 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相关风险,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其次,政府要负责宏观政策制定,引导教育部门制定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育行业的领导者和专家, 要负责制定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具体条目,推动教育政策落地。最后,开展教师伦理实践的审查,学界、媒体和用户等,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师教学与服务的伦理监督,使他评与教师自评相结合,推动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实践落地。
另一方面,内部嵌入法律道德伦理机制。 首先,培养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自主习得能力,以技术制约技术。确保科技伦理朝着数据正义方向发展;培养算法自主的伦理习得能力,利用其深度学习的主动性,在技术知识和法律价值中间实现弥合,并通过“人—机”反复博弈,不断矫正、升级、完善自我约束技术。其次,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技伦理,主要表现为活动中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等关系的思想认识与行为准则,教师开展活动时,应当遵守科技伦理,树立安全法治、共建共享等体现社会共识的数据价值观,以此建立对科技伦理的正确认知[12]。
在解决“人-机”之间的矛盾时,可以通过领悟“和合相生”的文化本质,采取“协调发展”的伦理精神来跨越矛盾的对立面,寻找事物发展的关键,推动事物的发展[13]。我们应该意识到物体具有能动性,重视物体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价值。同时,也应该承担起自己对人工智能体的责任,对于服务于人类的人工智能体,要与其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我们需要在ChatGPT 等技术的工具理性和教育的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平衡点,采取措施预防和消减道德风险,明晰并强化教师主体的伦理责任[14]。
一是协同推进教学进程。 利用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心灵启迪与ChatGPT 生成的概念性知识推进程序性教学进程,与ChatGPT 生成的预设性知识推进创生性教学进程,与ChatGPT 生成的活动方案和教学设计等促成教学实践落地。
二是协同推行立体化育人方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涉及统计机制,而且涉及难以觉察因而更复杂的人类因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育人方式。教师要利用ChatGPT 的广博知识推进全方位育人,利用ChatGPT 生成的差异化育人模式推进全员育人,利用ChatGPT 生成的数据演变推进全程育人。
三是协同实现教师的价值理性。教师需要在“彼此关系” 中坚定自身的存在感与归属感, 在利用ChatGPT 生成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生成,使身体与心灵变得更充实,由主体性失落转向心灵的超越,实现超越感的满足。 当下的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具备教育主体所需的智慧、意志、态度和信念,因此无法承担相应的道德主体责任。 未来的人工教育智能技术使用道德,应该纳入教师专业伦理范畴,这样才能使我们对技术发展引发的价值进行选择与合理使用。
ChatGPT 用于教育,需要大量具有智慧性指导能力的教师。教师的智慧性指导,包括从输出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辨识到潜能挖掘策略等方方面面。美国学者帕尔默指出,面对现代技术理性带来的危机时,教师只有将自我认同意识融入技术运用中去,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获得专业成长[15]。正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毕竟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精神交流,教学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 因此,教师需要转识成智, 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智能机器无法企及的核心素养上,挖掘其职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利用智能技术优化自己的技术认知、数据应用、人机协同以及伦理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结构。
首先,学校要提供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ChatGPT 等软件平台或网络空间,尽可能发挥大数据、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形成线上线下相融的学习空间或虚实结合的第三空间,从而实现环境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其次,开展智能时代的教师核心素养培训。以学习和培训的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和提升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让教师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强劲的竞争力。以此为基础,遵循智能化伦理规范与原则。 教师要明确“人—机—人”交互过程中的道德责任归因,理性看待ChatGPT 等人工智能,明确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属于知识授受层面的,完成的是知识运输过程,是用来为教育赋能,而非赋权的,要避免盲从于人工智能的决策。
最后,凸显教师的独特伦理价值。智能时代教师伦理角色体现的是教育价值,即培育善性、完善人格等。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和情境性,在“人—机”共同体中洒满自己的“爱”与道德情怀,在教育德行和教育之爱上凸显自己的独特价值,在共同体内占据一席之地[16]。未来教师的特质,是协同超越知识的本质,教师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化“外在之物”为“内在之物”,在认同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我,完成转识成智的心灵之旅,这是教育的终极价值。
普遍认同的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公共秩序上有重要意义。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面临着教育主体地位被削弱、师生情感维系难度加大等伦理困境。为破解这一困境,我们应该借鉴“贵和”文化内含的“和合”伦理观念,推动师生伦理关系朝着“追求融洽、和谐、美满”的方向发展[17]。在利用ChatGPT 等人工智能推进教育教学时,应该重视面对面的教学交流、注重寻求多维的认知、情感、精神上的互动,以确保师生之间真正回归到个体主体性在场的本质教学交流模式。
首先,实现师生利益认同。应当警惕工具理性的偏执会过度强调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 要积极关注多元价值观对师生产生的影响, 注重激发教学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尊重并支持教师的职业发展,满足教师和学生在利益需求上的平衡。通过言传身教、科学的育人范式以及关心关怀等交往模式,启迪和唤醒学生,指导学生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类主体性价值认知,推动学生形成复合型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增长, 进而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成长与价值升华。
其次, 引导教师实现角色转变。 ChatGPT 融合“人—机”的教育模式,蕴含着主体情感对话的转向,然而智能技术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和人格互鉴,无法替代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因此,越是智慧的教育,越需要注重教育的人文属性。教师需要成为以数据为驱动的专家,要善于利用正确的数据资源,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和需求,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独特创意和天赋,并与他们建立信任、支持、协作和友好互动的关系,使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促进教师的生命成长与文化品格提升[18]。
最后,重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尊严是教育伦理建构的原点,面对技术与教育失衡的困境,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先行探索意识,迅速调整角色定位,回归教学主体的主导地位。教师教学伦理表现形态,要从传统的师生二元交往演变为教师、人工智能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交互[19],以“爱”作为师生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共同构建“师—机—生”和谐共处的新型教育空间,才能充分利用ChatGPT 提供的机遇,并有效应对其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