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2023-09-07 06:53尼力帕尔阿不都吾甫尔阿卜杜沙塔尔麦麦提敏
系统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消化道消化内镜

尼力帕尔·阿不都吾甫尔,阿卜杜沙塔尔·麦麦提敏

1.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新疆喀什 844000;2.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新疆喀什 844000

消化道是指起自口腔,经食道、胃部和肠道,至肛管的肌性管道,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使得消化道极易出现病变,并以食管病变、结肠病变、胃部病变等多种病症为主,涉及病变部位也可包括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等,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措施,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饮食,还会增加相关消化道恶性癌变的发生风险[1]。因为消化道病变具有病因复杂、病程迁延、复发率高、根治难度大、影响程度重等特点,同时受限于相近病症及发病部位的相似程度和鉴别难度,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消化道病变早期治疗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常规开腹切除手术搭配药物使用,配合生活习惯调整等方式进行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虽便捷安全,但其手术时间较长,围术期指标不理想,且其造成的切口也不符合微创手术理念,美观程度较差,难以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所以,本研究提出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方案,以在微创手术理念的基础上,达到改善手术指标、促进术后消化系统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治疗目的[2]。不过现下此类研究较少,为此,选取2021年6月—2023年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40~52岁,平均(47.30±1.22)岁;病程1.0~4.4周,平均(3.00±0.19)周;食管病变15例,胃部病变18例,结肠病变10例,同时含黏膜下层病变23例,黏膜肌层病变9例,固有肌层病变11例。研究组:年龄41~53岁,平均(47.12±1.40)岁;病程1.1~4.6周,平均(3.03±0.17)周;食管病变16例,胃部病变16例,结肠病变11例,同时含黏膜下层病变21例,黏膜肌层病变12例,固有肌层病变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20203)。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无严重脏器病变,可耐受常规检查及治疗患者;②无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胃肠出血或穿孔、意识及智力障碍或其他先天性疾病患者;③未因消化道病变进行过临床治疗,且符合临床手术指征患者;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临床检查禁忌证,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患者;②家属不配合研究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进行体温测量、呼吸状况以及肤色变化等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同时,两组术前均给予消化道病变基础治疗,包括消炎抗菌、禁食禁水、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物质等,同时接受健康教育,并在术后控制饮食,保持适量高蛋白、高纤维进食,严禁烟酒、油腻等。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开腹切除手术: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后,在其腹正中与脐竖向相交处做约5 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确认消化道肿瘤病灶位置、形态、大小及分布情况,依序部分或完全切除病灶,确保无残留后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最终采用可吸收线缝合,逐层关闭腹腔。

1.3.2 研究组 进行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在病灶外部边缘3 mm处做染色标记,确定病灶区域后首先使用内镜注射针在病灶黏膜下层基底部注射1∶10 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国药准字H11020584;规格:1 mL∶1 mg),多点注射,每点注射1.5 mL,随着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的注入,消化道肿瘤组织会逐渐凸起暴露,后使用HOOK刀切开病变组织黏膜,深入至黏膜下层实行剥离切除。由于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会被机体逐渐吸收,因此手术过程中需多次注射。消化道病变组织黏膜下剥离结束后,置入金属钛夹释放器,调整夹头与手术出血部位血管垂直,对准出血血管两侧按压操作杆,收紧并离断钛夹,以实现整根出血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整合紧固,钛夹使用数目视病情而定,血流阻断后,再使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出血病灶。

1.4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围术期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②术后并发症:观察两组胃肠胀气、感染、消化道穿孔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评定标准

疗效评价[3]:显效为患者消化道功能及排便正常,且消化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完好;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但消化道黏膜仍有糜烂;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胃肠胀气、感染、消化道穿孔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研究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术中出血量(mL)43.31±1.05 75.01±1.10 136.695<0.001手术时间(min)52.21±1.14 84.82±1.50 113.450<0.001住院时间(d)6.22±1.21 10.80±1.02 18.978<0.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中,因为工作和生活习惯、体质因素等影响,患者消化道内出现组织损伤且持续加重,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干扰下,极易导致食管、胃、结肠等出现肿瘤或其他病变,不仅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消化道血液循环受损,进而引发下腹部疼痛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而在过往针对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手术中,能够更为直观地提供手术视野的开腹式切除手术一度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良好选择,但随着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程度和治疗美观性的提高,开腹式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操作不够细致、难以保留消化道正常组织皮质,进而加速患者肠胃功能流失,不仅存在术中风险,其术后切口美观程度也难以被大多数患者接受[4-5]。为此,根据现有技术和患者要求,临床上已逐渐采用以消化内镜检查辅助下的黏膜下剥离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治疗消化道病变。消化内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消化道观察方式,虽属于内置侵入性检查,但其能够提供良好的消化道内视野,明确病灶部位的病变程度和病理特征,便于充分暴露病灶和采取治疗措施,有着更为直观、全面、准确、安全和简便的全程可视化检查优点,也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病变的浸润程度,以及相关黏膜组织形态等病理特点[6-7]。谭志慧等[8]的研究指出,消化内镜检查方式所得出的影像学质量更高,可以从消化道病变和黏膜组织多检查角度进行探查,精准、全面判断周围组织有无侵袭和微细病变,适用范围更广,无创性和可接受度更高。与此同时,就消化道恶性肿瘤等病症的针对性治疗方式来看,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新近兴起的新型微创手术,通过消化内镜的辅助,有利于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精准完成肿瘤等病灶切除,并减少对消化道黏膜正常组织的损伤,更有助于后续患者消化系统功能的体征恢复[9-10]。而在王玲[11]的研究中,消化内镜及黏膜下剥离术关于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与本研究治疗总有效率95.35%基本一致,证实和常规开腹手术不同,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避免开腹切除手术损伤病灶周围组织,降低术中出血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充分体现了微创优势,并且尽可能保持患者对于切口美感的要求,利于接受,同时,术中消化内镜的协助,还可以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等变化情况进行随时观察,确保切除的准确率和成功率,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切除正常组织,损伤患者机体组织,并带来一系列术后并发症。此外,徐秀芬等[12]的研究中也发现,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04%,低于常规消化道CT检查下的开腹手术26.33%(P<0.05),而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验证,根据本研究,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25.58%(P<0.05),同时,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都证实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早期病变患者的病症表现、手术指数和病情恢复都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消化内镜的辅助下,提高了手术视野,创造了良好的术中条件,在操作上也能够随时应付突发情况,为保证正常消化道及黏膜组织不受伤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微创手术理念的引导下,黏膜下剥离手术过程得到优化,所造成的术中失血量得到大幅度降低,最大程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有利于保证术后恢复效果[13-14]。但受限于本研究局限性,后续仍需探究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在消化道早期病变的临床诊治中,消化内镜的使用不仅可以为医患双方带来早诊断、早治疗的高质量影像提示,还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消化道病变程度及相关病症判断,进而为后续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实施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在微创手术理念下,最大程度保护患者正常消化道及黏膜组织,减轻手术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促进其术后体征的恢复,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实用性和预后影响良好。

猜你喜欢
消化道消化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猪的消化道营养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