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斌
摘 要:《罗浮山志会编》收有闽人陈翊《登山记》一文。此文又见于其他志书。其中《罗浮志》著录此文作者为蜀人陈黄裳,两相抵牾。经考证《登山记》的作者确为陈黄裳任惠州教授时所作。
关键词:《罗浮山志会编》;《罗浮志》;陈黄裳;陈翊
《罗浮山志会编》收《登山记》一文,著录作者为陈翊,《道光广东通志》与《光绪广东通志》亦采此说作陈翊。《罗浮志》则著录《登山记》作者为陈清溪,自注路学教授,两种说法互相抵牾。陈伯陶《罗浮志补》:“按,石刻‘至元癸巳,祀南海庙记末称‘广州路教授,陈黄裳书,即其人。《山志会编》改作‘陈翊,未详所出。”[1]同样未明真伪。
《罗浮山志会编》作陈翊为误。《罗浮山志会编》卷八载:
《旧志》:宋制:冲虚观下元日建国醮,奉使赍香。李昴英以馆职至,赋诗有云:“步虚夜半千山月,朝斗空中五色云。”陈翊以府教至,亦有:“苍髯迎送谷风暖,翠羽啾嘈山月明”之句。”[2]
此处记载陈翊曾以府教身份至罗浮山。但是,笔者考察陈翊仕宦经历,他到罗浮山和《登山记》创作的时间存在问题。
《福建通志》卷三十五载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登榜之人,有陈翊名。[3]《宋诗纪事》据《前贤小集拾遗》载陈翊《甲申仲冬侍亲由行在所还昆陵舟泊村渚》,下注“翊字君正”。[4]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十四:“遂谒柱杨、林思齐、陈翊、陆鹏升授《春秋》……理宗宝祐四年丙辰(李春叟)省试中选。”[5]可知陈翊有广东任职的经历。但他与李昴英为同时人。《登山记》作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十月,其作者就不可能是南宋宁宗时登科的陈翊。故而《山志会编》所著录“陈翊”为误。
考察陈琏《罗浮志》:“陈黄裳,号清溪,惠州路教授,有《登山记》。”[6]这是陈黄裳任职惠州的重要记载。元人吴澄有《吴文正集》卷七十九收《故贡士陈君墓志铭》:“咸淳末别院省试第一名,陈黄裳,蜀人也,仕国朝,提举江西等处儒学,与余友善。”[7]《元大德南海志》卷九:“大德间教授陈黄裳。”后面又四次提到“教授陈黄裳”。[8]陈清溪为南宋咸淳末登科入仕,后继仕元朝,大德年间仍任广州教授,在广州任职期间他的政绩较多,所以相关记载又多数与广州路儒学教授有关,结果导致世人虽知其仕岭南,却仅知其仕广州。因此《罗浮山志》将元至大年间的路学教授“陈清溪”与南宋宁宗时登科后任惠州教授的陈翊二人误为一人。
又《东莞县志》载:
嘉熙三年己亥,邑宰许巨川以阁损漏,重加修理,琼管经略謝图南记之。元癸未,佛殿毁于海寇。大德己亥,县尹邓荣、癸卯前县尉刘进程、主簿邑人翟龛相继重修,惠州教授陈黄裳记之。[9]
大德癸卯是大德七年(1303年),即在大德七年到至大元年(1308年)之间,陈黄裳由广州路儒学教授转任惠州路儒学教授,可知《登山记》作者为陈黄裳之确。
注释:
[1](清)陈伯陶:《罗浮志补》,《藏外道书》第3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767页。
[2](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藏外道书》第19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98页。
[3](清)郝玉麟监修,谢道承编纂《福建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6页。
[4](清)厉鹗辑《宋诗纪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2页。
[5](清)史澄、李光廷:《广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6](清)陈琏:《罗浮志》,《藏外道书》第19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7页。
[7](元)吴澄:《吴文正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57页。
[8](元)陈大震:《大德南海志》残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1页。
[9]张一兵:《深圳旧志三种》,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