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也 张宸烨
[摘 要] 主旋律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路径之一。我国主旋律电影中体现着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时代创新等伟大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然而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主旋律电影的宣传教育仍存在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应从电影自身、大学生个体及高校教育等角度探索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关 键 词] 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133-04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电影不仅促进了以电影为载体的全球文化交流,还形成了全球性的辐射力,有利于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近年来,各类主旋律电影震撼热映,观众好评如潮,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赢,创造了新的奇迹,并在今后成为电影市场中举足轻重的生力军。时代呼唤主旋律电影,解构主旋律电影的相关特性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时代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一、基础解析: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创生和功能
(一)内涵界定
所谓主旋律,原指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旋律,后引申为正面、积极的主要精神或观点,代表正确的指引方向[1]。主旋律正,社会思想才有主心骨。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则是当代中国积极弘扬的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需要物质载体或媒介来承担。电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潜在地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价值理念,由是“主旋律电影”的复合概念得以出场,即一定时期内呈现革命历史和群众生活、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类型和传播媒介。
(二)出场语境
纵览春节档期、关键节假日,各类主旋律电影登场并饱受广大群众喜爱。国际层面上,各国普遍重视利用影视作品宣扬主流价值观;国家层面上,主旋律电影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和环节,弘扬主旋律是国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必要选择;群众层面上,现代社会人们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对文艺作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主旋律电影兼具视听震撼、娱乐效果和教育意义,成为新时代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三)特征分析:内容和形式、主客体和中介的统一
1.题材涉猎广泛
主旋律电影围绕诠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以及人民生活得到切实改善为主线,大体可分為以下四种题材:一是历史题材,具体分为“革命战争题材”(如《1921》《建军大业》)、“建设史和改革史题材”(如《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二是人物题材,具体分为“革命领袖题材”“英模人物题材”。三是群众生活题材,如《保你平安》《我不是药神》。四是时代题材,如《战狼2》《流浪地球2》等。
2.形式异彩纷呈
主旋律电影通过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大荧幕前的一帧帧运动画面、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一件件振奋人心的事件、一句句充满温暖和人性的台词等,这些元素都于无形之中传达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精神。
3.受众多元多样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社会全体人员都是主旋律电影的受众对象,但这些受众对象来自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在年龄分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主体差异,故存在一定层次性,要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创作适销对路的影视作品。
(四)功能解构:形象塑造、价值传播和人文关怀“三位一体”
主旋律电影的强大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塑造国家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主旋律电影能够生动呈现我国的精神风貌,在点点滴滴中有助于构建国家形象、弘扬中国精神、讴歌新时代,也面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弘扬主流意识形态
主旋律电影传达出家国认同、民族团结等理念,符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故事叙述,受众能够认清道路选择、历史记忆、时代价值,筑牢理想信念,实现主导意识形态宣传。此外,主旋律电影通过通俗化解释和大众化表达,适应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需要。
3.彰显人文关怀
主旋律电影不是高高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力图传扬真善美,弘扬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进而讴歌美好人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归因分析:主旋律电影具备教育意义和思想政治效果的原因
(一)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1.对象的同一性
主旋律电影的受众对象囊括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全民性的基本特征[2],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必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尤其包含共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群体;高校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群体。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冲破了公式化的桎梏,有意识地向商业娱乐化的方向靠拢,成功进行了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的融合。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变革、影像技术的更新换代,主旋律电影的拍摄手段、流程、技术、特效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进步,精良的制作效果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物塑造也由传统的刻板形象变为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生动面貌,呈现出愈发多样化的丰富情感取向,成功吸引了更多高校学生。
2.目标的一致性
主旋律电影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影视创作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宣扬主流社会文化,倡导时代精神,以影视意识形式和思想内涵的高度结合来鼓舞、激励观众形成对中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可见,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即宣扬主流文化,倡导时代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思想。
3.功能的互动性
主旋律电影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通过对历史的重现或对现实的反映,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宣扬着一件件振奋人心的事件;渲染着一处处扣人心弦的画面,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宣传工具,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效果的提升,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传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为主旋律电影的题材创作和价值展现提供根本的现实条件和理论支撑,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丰富、鲜活的精神资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拍摄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宣传与路径创新也离不开主旋律电影这一重要载体的成熟发展。
(二)主旋律电影在价值引领中增强受众获得感
主旋律电影以主流价值为出发点,以思想内涵为着力点,以思想政治育人为落脚点,在情感价值渗透中凸显以人为本、教化育人、共情润心。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致力于发掘经典题材的潜力,对其做出新的诠释,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注重回归人物本身去感悟他们的所思所想,强调建立鲜活的人物性格。致力于让创作回归本心,反映最普通人的生活,表达普通人内心共情的质感,让主旋律电影深入人心,切实达到价值引领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三)主旋律电影是娱乐性、艺术性和思想政治性的内在统一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本身具备娱乐性和艺术性。主旋律电影是主流价值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体,又具备高度思想性和政治性,兼具休闲功能、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道德规范,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观影娱乐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化思路。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能够实现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问题剖析:当前主旋律电影宣介效果存在显著不足
(一)粉丝醉心于明星代言效应使电影教育主旨无形中受到阻碍
明星代言是当今社会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可以迅速扩大品牌知名度,吸引粉丝对产品进行消费。在主旋律电影中,也同样存在明星代言效应,这的确对提高其票房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会导致很多观众观看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关注点集中于明星演员,而不是电影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价值意义,进而容易导致主旋律电影的思想精髓,如爱国主义、不懈奋斗、乐于奉献等精神的传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极有可能出现电影中本应得到大力宣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转换为粉丝对偶像的追捧,进而使电影主旨教育无形之中受阻。在电影明星的粉丝群体中,高校青年学生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重。很多高校大学生选择观看某部电影时,演员阵容是否强大、电影中是否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出镜等情况是其着重考虑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明星效应是促使大学生观看电影的重要动机。这种现象在主旋律电影中也不例外。这就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发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粉丝群体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二)主观情感过度渲染一定程度上阻碍电影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内化于心
以情感人是电影中常用的艺术方法。主旋律电影通过描绘细节、反映人物心理、还原惨烈战争场面等形式来进行主观情感渲染,同时使用配乐、特效等手段加以辅助,极易引起观眾的情感共鸣,很多观众看过电影之后不禁潸然泪下。电影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也随之表达出来,进而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但是,过度的情绪渲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电影精神的表达,导致观众对电影最深刻的印象停留在“催泪”“感动”等主观情绪方面,或是停留于某个具体情节,相对忽略了电影中如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勇于牺牲、自强不息等主题思想的表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影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内化于心,“导致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人为剥离”[3]。此外,过度“煽情”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片所呈现的客观内容的真实性,引起观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刻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导致遗忘电影自身的娱乐性质
主旋律电影,顾名思义且理所应当地具备鲜明的思想政治性和导向性,这是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各类电影的独有特质。追求电影自身思想政治意蕴的有效表达固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也不能为了追求其教育意义之“神”,而忽视甚至背离了作为电影的娱乐消遣功能和艺术作品形态之“形”,大量同质化的主旋律电影充斥于观众视野之内,将在较大程度上引起其的内容疲劳和排斥心理,从而使主旋律电影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切实发挥,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观众满怀欣喜和期待的心态走进电影院,在观影的过程中本应在放松心情、开阔境界的同时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熏陶和内化,但展现在荧幕上的电影呈现的更多是大量的教育灌输,如同在电影院里上一堂思想政治课、听一节主题讲座,使电影本身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被过多的知识和价值层面上的传递所消解,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枯燥乏味的体验,不仅不能提升育人的效果,反而背离了电影原初的取向。按照马克思“两点论”的辩证方法,只有处理好主旋律电影的娱乐性、艺术性初衷以及思想政治引领的教育意义的兼顾与平衡,才能实现当前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和成效转化更上一层楼。
(四)高校及大学生均缺乏对主旋律电影宣传教育的重视和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讲座、宣讲活动、参观活动、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活动等。事实上,依托主旋律电影开展教育活动无疑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探索,迎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面貌新变化、大学生群体的多元诉求和“互联网+教育”的日新月异等状况。然而,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双向角度看,二者均缺乏对主旋律电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自觉意识——作为教育主体,高校更加注重且偏向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价值引领,存在一种认为电影应属于学生课外生活的片面认识,因而不会将主旋律电影引入课堂教学,如果有也只会以工具理性的心态将电影作为服务于教学设计的片段;作为教育客体,学生只能看到电影可以使自身状态得到放松和舒缓,殊不知,作为娱乐艺术产品的电影同样可以具备教育意义,甚至他们会选择直接跳过和回避主旋律电影,更多地去观看他们喜欢的电影类型。如果不能形成对主旋律电影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就无法提起对主旋律电影宣传教育的重视,就无法形成高校和学生教育与被教育的合力,进而就无法将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策略探析: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主旋律电影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主旋律电影具备一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利用校园各个角落的环境和资源,挖掘可以对大学生施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点,结合既有的主旋律电影素材,从而在无形之中实现价值引领、施加教育意义。具体来讲,除了要让主旋律电影进入大学思想政治课课堂外,高校还应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发掘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抖音中利用主旋律电影的高燃片段创设“减速带”,以及各類短视频平台对主旋律电影的宣介等;同时,结合大学生的日常政治生活,依托党团支部堡垒开展宣介教育活动,穿插观看主旋律影片,协助筑牢青年理想信念;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发掘他们身边的思想政治机会,如在食堂、教室、校园小径、教学楼、图书馆等地适当播放主旋律电影,创造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让主旋律电影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注重统筹兼顾,情节创作注意平衡情感表达和价值输出
针对主旋律电影中情感渲染过度的问题,可以从电影情节创作的角度入手,统筹兼顾。主观情感渲染固然重要,但要坚持适度原则。要在主观情感的表达中巧妙且突出地表现红色精神和思想政治元素,使主观情感渲染最大限度助力于电影主题的表达。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塑造真实饱满、真正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情节创作既要吸引观众,又不能过于浮夸,要在情节创作中平衡情感表达和价值输出,在情感表达中突出其价值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参照大学生个性,创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宣传资源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是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介受阻,多以内容同质化或难以接受为主。由此,电影制片方应瞄准大学生的需求动向,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制作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宣传资源,如在电影中穿插贴近大学生校园生活和认知能力的台词和情节,增强幽默风趣的节目效果,以创新形式巧妙演绎生动、形象的鲜活故事,同时又要适度增添情节高潮和情感升华,巧妙设置泪点和燃点,深深把握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点等。主旋律电影可能对于大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的枯燥乏味;然而一旦创新了话语方式,采用了符合大学生个性、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可以实现解决资源发掘不到位和资源宣传碎片化、同质化问题的“双丰收”,从而真正实现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性和教育意义。
(四)加强对大学生粉丝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旋律电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高校可让主旋律电影进入大学思想政治课课堂,课堂教学中可以讲解电影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放映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共情,可以剖析电影价值、助力学生成长,更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主题展演的形式演绎电影经典情节、感受电影传递的情感力量,从而让主旋律微电影创作丰富、引导大学生生活;节选其中高度还原现实的、明显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且极具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片段进行深度解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所反映的宝贵思想和精神内涵,有意识地将大学生尤其是其中“粉丝群体”的注意力由明星演员转移到电影的精神内核中,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结束语
万山磅礴看主峰。好比一个交响乐团,作为指挥的党和国家同作为乐手的中国人民携手演奏中国的交响乐章,唱响了社会主义主旋律。主旋律电影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耀心.主旋律电影对理工科院校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S1):119-122.
[2]连那.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关联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04-106.
[3]沈浩,梁莹.基于微博平台的主旋律电影思政教育效果研究:以《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22(9):96-102.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张鹤也(2003—),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宸烨(2004—),男,汉族,辽宁盘锦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