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能力素质培养的救生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3-09-07 12:52:58韩庆田张毅崔嘉刘伟冯旭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部队装备

韩庆田 张毅 崔嘉 刘伟 冯旭

[摘           要]  从对接部队作战训练、深化教学内容融合、遵循终身教育理念、注重思政教学融入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实现内容更加聚焦核心岗位、推进学员岗位能力生成、强化综合业务素质培养、促进专业课程铸魂育人;从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着重加强装备操作组训能力、丰富部队经历提高实战经验等方面,加强救生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从加强配套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媒体资源、完善教学案例建设等方面,加强救生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从完善实验项目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实操环节增强业务技能、利用模拟训练强化技能培养、通过部队实习熟悉业务要求、经历工厂实践深化业务理解等方面,提出救生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101-04

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救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按照救生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生成规律,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相关要求,对接救生任职岗位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內与课外结合、院校与部队结合,强调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标准规格,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按照“整体结构合理、主干课程突出、聚焦能力培养、救生特色鲜明”的思路进行建设。

一、救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一)对接部队作战训练,内容更加聚焦核心岗位

一是优化主干内容体系,对标相关专业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设计专业背景课程,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覆盖,实现专业核心能力有效提升。根据专业建设要求,专业课程教学训练内容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精准对接。以专业背景和首次任职课程中的骨干课程为重点,以任职岗位课程为重心,优化知识体系,厘清知识脉络,细化重点、难点,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指向性和目标性。通过“删”“增”“强”“融”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与教学内容优化。

二是增加知识广度、深度,兼顾未来职业发展,拓宽未来发展口径,夯实职业基础,以专业岗位能力为牵引,在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拓展知识结构,深化认知层次,打牢工科技术基础,强化组织指挥能力,将电工电子、系统工程、运筹规划等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使课程内容具有广度和深度,有效支撑学员未来职业发展。

三是内容聚焦岗位能力,对接部队救生装备设备,提高教学内容适应性,通过装备结构原理验证演示,使学员深入掌握装备特性,强化实装操作技能,提升救生勤务保障水平,提高岗位任职能力。跟进部队救生保障任务,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充分吸纳部队战备训练最新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使课堂教学对接部队和战场,教学内容更有适应性。

(二)深化教学内容融合,推进学员岗位能力生成

一是专业课程内容前后照应,实现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和层次性。首先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其次通过模拟训练熟悉救生装备、救生场景和岗位任务、操作要求、使用流程等,最后通过实装训练,提高岗位能力。基于对装备结构、原理的理解,增强对保管、维护、检查要求的认知,通过学习内部的机理,解决“为什么”,通过勤务保障,学会“怎么做”,通过毕业实习和综合演练的实践操作,实现“做得好”。

二是遵循知识能力生成和发展规律,实现从“基础”到“应用”,满足救生理论、救生训练、救生保障等内容学习的需要,按照循环上升、逐步提高、多次强化、固化提高的模式,逐步生成业务能力。对跳伞训练与理论应用的内容,从初步体验到理论知识,从技能训练到空中实跳,从单一伞型到多种伞型,从被动参训到组织施训,实现跳伞知识的不断深化和迭代升级,并能完成跳伞组训的任务。

三是课程教学内容由模块化组合向系统化融合,促进学员岗位能力生成,根据核心岗位能力素质需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分析教学内容与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的关联,实现教学内容与能力提升有效统一。并充分考虑部队训练大纲业务要求,积极与部队人员合作,实现院校部队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三)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强化综合业务素质培养

一是遵循终身教育理念,注重成长发展需要,借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概念,把学历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基础阶段来看待,按照终身教育理论研究,遵循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完备性相统一的原则,救生专业人才能力生成、提升具有自身规律,在塑造专业能力的同时,培树学员的专业和职业的综合素质。

二是遵照能力生成规律,首先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其次通过模拟训练,使学员熟悉救生装备、救生场景和岗位任务、操作要求、使用流程等,最后通过实装训练,提高岗位能力,满足救生理论、救生训练、救生保障等内容学习的需要。

三是提高发展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形成岗位导向课程与发展性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既强调岗位和任务,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满足岗位需要,又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适应知识化军队、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四)注重思政教学融入,促进专业课程铸魂育人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救生专业课程建设必须以强军思想为统领,从规划计划到组织实施,必须坚持思政引领。专业课的学习是学员全面认识岗位的开始,通过专业课学习,学员对救生部队、装备、管理等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系统认知,救生岗位中所特需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务实态度等都需要专业课程来接续培养。这一过程必须由课程思政教学及时、正确地加以指导和引领,奠定部队任职必需的思政素质基础,标定铸魂育人的根本方向。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救生人才始终忠于党、忠于军队。

二是坚持为战育人,树立时刻准备打仗的意识,救生装备与飞行训练、生命保障、战场救援息息相关。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对接部队岗位能力素质需求,立足专业特点,凝练出与航空救生专业相关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科学素养思政教育元素。鼓励学员在救生专业岗位上勇挑重担、克服困难、直面风险,在练兵备战中激发奋斗热情和斗志,为强国兴军和救生事业贡献力量。

三是强化救生特质,救生保障涉及飞行人员生命保障、飞行安全和航空兵部队战斗力提高,具有保障要求高、法规制度严、救生任务重、技术要求精、工作作风实的特点,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不断引导、训练、养成、强化。航空救生对部队完成战训任务、保证飞行被迫跳伞救生安全、保存和提高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适应新时代军事人才发展规律,利用航空救生专业人员的独特地位和特殊文化,培树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救生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一)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

一是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专业课程教员,需要熟悉装备、技术、保障、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不仅包括装备的配套功能、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使用维护要求,还需要通晓装备发展沿革、技术应用、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培养学员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和科学思维。

二是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要坚持以学为中心,以培养学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思维等为重点,在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注重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学员全面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加强教学反思等。

三是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救生专业课程具有自身特点,涉及救生装备、救助工程、搜救指挥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应当根据课程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着重加强装备操作组训能力

一是熟练掌握救生装备,救生装备的保管维护和科学使用是保障工作的基础,需要具备科学、完备的装备操作技能,讲授示范装备的操作使用,培养学员的操作技能。

二是科学组织勤务训练,将实战化保障任务融入勤务保障的项目设置、组织实施和总结讲评中,让学员在训中练、练中学、学中悟,切实提高勤务保障训练水平。

三是有效实施实习演练,结合综合演练和实习实践等环节,将装备保障、搜救行动、勤务保障纳入实战化场景下,更好地对接部队演训任务。

(三)丰富部队经历,提高实战经验

一是通过任职代职,熟悉部队相关情况,专业课程教学与部队和装备联系紧密,专业课教员需要将课程教学与部队训练、课堂与战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课题授课质量。全面深入了解部队实战化备战训练的具体情况,置身部队演训场,感受战场环境、战场氛围,了解战场需求。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战场救援和救生演训保障,将一线的经验和经历的感受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站位。

二是通过专项调研,深入了解部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摸清部队战备训练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装备使用维护、救生组织指挥、法规制度完善、战场短板弱项等,通过科研攻关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将问题融入教学,启发、引导学员直接解决战场的问题,提高实战化保障能力。

三是结合实习演练,全面对接部队训练与院校教学,充分利用带队实习实践的机会,与部队人员加强沟通交流,对接部队需求,将在实习演练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丰富、完善实战化保障经验,提高授课能力。

三、救生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一)加强专业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主要的教学资源,课程配套教材建设必须满足要求。对于专业课程更具有自身特点,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提高教材建设质量。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员学习的重要媒介,所体现的政治方向对学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贯彻落实强军思想,遵循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落实听党指挥的政治理念。

二是坚决落实立德树人,专业课程教材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教材内容需要体现价值引领,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服务于教学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思维能力、总结归纳方法、逻辑推断思维等纳入教材,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内容和教学需要,严密组织教材结构,保证教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体系完整、逻辑性强,能够反映专业领域的内在联系、事物发展规律和专业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四是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更新,救生专业相关装备设备、使用要求、维护项目、应用方法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在使用中会面临现实问题,都需要在教材中有所反映,提高教材内容的新鲜度。

(二)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媒体资源

教学媒体资源是传递知识、情感、态度的重要媒介,对学员认知、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教学媒体的专业性,作为专业课教学媒体要展示专业相关知识内容,比如装备的主要功能、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借助媒体资源对具体的专业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是数字媒体的可视化,通过图形、图像、声音、颜色等方式,使学员感受到可视化的外观表现、具体形态、动作过程、工作原理、操作使用等,形成可视化的效果。

三是媒體资源的丰富性,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实现视听结合,同时注重媒体综合运用,深入融合具体的专业内容,采用恰当的展现形式,易于学员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四是教学媒体的交互性,随着科技进步,各种交互式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先进技术应用,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等新技术成果,让学员沉浸式感受装备的操作使用、保障的虚拟现实、战场的模拟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建设

教学案例有利于学员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融合了专业知识应用场景,对学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教学案例的典型性,搜集、整理救生专业相关的事件、事故、事例等,选取典型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形成事例和案例,全面分析案例的发生、发展、结果和原因,加深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教学案例的开放性,案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典型的事例、案例、事件,从具体到抽象,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学员积极思考、深入分析。

三是教学案例的完整性,教学案例要保证要素齐全,要有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等方面的内容,较为完整地介绍事件的相关情况,交代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呈现完整的场景或态势,并能围绕主题选准切入点,针对教学目的合理利用,体现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

四是教学案例的科学性,案例的编写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需要确定反映什么问题、如何启迪思维、采用何种形式、达到哪种效果等具体的细节,注意融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知识,达到预期目的。

四、救生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研究

(一)完善实验项目,提高创新能力

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学员具备工程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实验环节有助于学员提高动手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是实验要有针对性,对于专业课程实验要针对岗位任职要求和对应的课程教学目标,学员能够通过实验对某些结构、性能、原理等有深刻的认知,为将来岗位工作遇到相应的问题进行知识、技能和思维储备。

二是实验要有创新性,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形成创新思维。

三是实验要有规范性,通过专业课程实验,一方面使学员获取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另一方面要经历实验过程,提高动手能力,从实践中认知理论知识和相关规律,同时培养学员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丰富实操环节、增强业务技能

实装实作是培养实际岗位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员熟悉装备结构、功能性能和使用维护非常重要。

一是实装要及时更新,通过实验条件建设,建设与部队装备配套的相关装备、操作软件、指挥系统等,装备和软件要与部队保持基本一致,有利于学员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熟悉岗位操作要求,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二是组织要科学、规范,在教学实装操作使用、保管检查、保养维护等科目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要求,执行相关程序、严格操作步骤,遵守相关规定,通过实装操作熟悉岗位工作。

三是操作要严谨、细致,不仅要完成规定的实装操作任务,还需要通过实装实作,培养爱装护装意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利用模拟训练强化技能培养

为了培养学员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对不宜进行实装操作的装备和项目,可以采用虚拟训练或模拟操作的方式。

一是虚拟操作要具备符合性,要能反映实际装备、操作软件、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符合操作规范要求,能够满足学员熟悉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的操作需求。

二是模拟训练要重视操作性,能够匹配实装的基本操作要求,通过模拟训练,可以感受真实场景、熟悉操作流程、明确使用要求,达到学会和熟练掌握装备操作和组织指挥的目的。

三是训练过程要具有高效性,训练模拟装备可以模拟训练战场环境、装备使用和指挥演练,能够展示、再现各种典型场景,有利于学员沉浸式感受岗位任务,实现高效訓练。

(四)通过部队实习,熟悉业务要求

实习实践是专业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学员熟悉部队、了解装备、接近实战的重要过程,对于提高业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熟悉工作场所和岗位职责、任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装备管理业务学习,部队业务领导和骨干授课、经验交流与研讨,熟悉业务工作重要作用、基本任务、总体要求和职责任务。

二是熟悉救生业务工作,包括各类伞具装备、防护装备、包伞设备、晾伞设备、维护设备等的使用、维护和实操练习,一方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并能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是掌握勤务保障工作,包括参与外场勤务保障和内场业务工作,通过分组实践和轮岗实习,对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注意事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为将来的岗位任职积累工作经验。

(五)经历工厂实践,深化业务理解

根据救生专业学员毕业后岗位任职特点和未来发展情况,其不仅需要掌握救生装备的结构、性能和使用、维护要求,还需要熟悉救生装备设计、研制、生产方面的内容,有利于理解装备相关特点和技术保障高要求,也有利于在任职岗位上,更好地加强与工业部门的交流联系,提高救生装备和勤务保障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工厂实习实践。

一是深入救生装备研究研制单位,熟悉装备设计研发相关内容,加深对装备深层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维护保障要求方面的认识,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维护保养技能,提高装备性能和适用可靠性。

二是深入生产工厂和车间班组,熟悉装备生产维修过程,对救生装备生产加工有更直观的印象,对送修保障、修理方法、保障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是通过新技术应用观摩实践,加深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为未来装备发展和革新奠定基础,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技术研究等提供思路和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1]王晶横.系统论视角下的航空救生专业教学课程建设[J].新课程,2015(9):169.

[2]赵伟.案例教学在航空救生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11):61.

[3]张凯,孙学臣.浅谈海上航空救生技术[J].现代交际,2011(4):126.

[4]曹新生,石菲,高原,等.军医大学航空海上救生课程改革思考[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0(8):518-519.

[5]张长勇,刘建英,高梅.《飞机环境控制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9,30(1):30-32.

◎编辑 郑晓燕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教育理论研究和在线课程建设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韩庆田(1976—),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航空救生。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部队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环球时报(2022-05-26)2022-05-26 17:22:31
俄部队军演
环球时报(2022-02-18)2022-02-18 17:55:42
儿在部队又立功
老友(2021年12期)2021-01-10 17:08:12
防晒装备折起来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老部队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