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求才令》的是非得失

2023-09-07 10:03李晓巧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曹魏陈平袁绍

李晓巧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局势大致形成。曹操挟制汉献帝以令诸侯,完全掌控东汉中央政权,开始了曹魏政权的奠基阶段,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革政治、发展经济等,并加强军事实力,与刘备、孙权集团时相攻伐。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下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这条有名的通令,因重才务实、不拘常礼的选才思想而名动青史。

此令中明确指出选拔两种人:一种是“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是指像姜子牙那样的贤能之士;另一种是“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是指像汉朝开国功臣陈平那样的人,其中“无知”是指推荐陈平给刘邦的魏无知。有大臣见刘邦信任重用陈平,就对刘邦说,陈平在老家时曾经私通大嫂,到了刘邦军中利用职权勒索将士,刘邦申斥魏无知举荐不慎,魏无知回答:“如今,楚、汉争雄对峙,我推荐给大王的是奇谋之士,注重的是他是否有能力和计策利于国家,至于盗嫂受金之类的事情,不是我所考虑的。”异代同理,此时的曹操需要的也正是奇谋良才,所以通令中直接指出,即便品德有亏、行有劣迹之人,只要有真才能,也重用。由汉语语法来看,建安十五年的这个通令,应该是“唯才是举”重才轻德的《求才令》。

实际上,曹操很早以前就收纳“有才无行”的文武人等。如武将王忠,当过亭长,因饥饿以人肉为食,众所周知,后来他拉了队伍投奔曹操,曹操毫不介意,任为中郎将,作战有功,后任扬武将军并封都亭侯。还有一个就是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叛投曹营的许攸。他原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在袁、曹决战官渡,曹操处境窘迫快撑不住的时候,许攸“从天而降”出现在曹营,让曹操高兴得光了脚出来迎接他。许攸为曹操出计消灭袁军粮草辎重部队,乱了袁军军心,曹军由弱转胜,打败袁绍,一时雄霸北方。正史还称,曹操“得冀州,(许)攸有功焉”。许攸投奔曹操的原因是“(袁)绍谋臣许攸贪财,(袁)绍不能足”,受到袁绍集团内反腐制裁,所以他投奔曹操。

其实,官渡之战曹军攻占袁军大营后,还有一个重要细节——曹操烧毁了很多部下结好袁绍的书信,《三国志》中记载:“公(曹操)收(袁)绍书中,得许(都)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史书写此,主要是凸显曹操的用人智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曹操所选用的人才中,很多人品行不端,政治立场不坚定。就是前文所说的许攸,后来居功自傲,有很多自恃狂悖之言,最终因触怒曹操被杀。这些是曹操用人重才轻德的衍生现象。

清代学者赵一清说:“魏武(曹操)为丞相以来……一时人材,无不网罗入府。”可见曹氏得人才之多,但很多史家学者对曹魏人才政策有不同看法。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认为曹操选拔人才“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开启了不良局面,“权诈迭进,奸逆萌生,风俗又为之一变”,并且贻害深远。

读史需要前后贯通地看人论事。建安十五年的《求才令》虽然解了曹操打江山时的“人才之渴”,但如清代学人周寿昌所评,“魏武(曹操)此令,专务狡诈,蔑弃廉隅”。“蔑弃廉隅”指不考虑人才是否有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结果是,曹魏政权真正由曹氏掌权的只是曹丕、曹叡二世共20年时间,很快就被司马家族掌控了政权。

咸熙二年(265年),曹魏出台了一个选人诏令,共有六条:“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敬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这六条显然注重品行,是对以前选拔人才的一种纠偏矫枉,遗憾的是当年底,曹魏政权就被司马家族势力逼着“禅让”易代了。曹操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想?奠定司马家族势力的司马懿是他亲手提拔重用的,而协助司马氏篡夺曹魏、号称“晋室元功之臣”的贾充,也是曹魏器重的高官侯爵之家,此类人成为司马氏篡夺曹魏的重要力量。有学者直接指出,“非魏武之有以啟之哉?”建安十五年的《求才令》是耶非耶?得耶失耶?

猜你喜欢
曹魏陈平袁绍
三国曹魏政权海疆缺乏有效治理原因探析
张负的慧眼
张负的慧眼
Numerical research on effect of overlap ratio on thermal-stress behaviors of the high-speed laser cladding coating*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陈平过河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