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丽
(中国成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现阶段,国际范围内的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了时代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从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具体包括缺少足够的内部审计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素质不足、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够充分。为此,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工作策略,致力于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推动国有企业的科学发展,比如通过提升重视程度,加速传统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制度机制,充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独立、促进成果转化,扩大内部审计结果应用领域,打造合理的风险评估量化指标,构建完善的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
在理论界,有许多学者针对风险导向下的审计工作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有关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概念依旧存在较多分歧,具体有以下几个观点:(1)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是确定项目先后顺序、做好具体的项目工作计划同时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一种内部审计工作模式,这种观点和注册会计师当中的风险导向下的审计类似;(2)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主要的工作对象就是对企业风险与企业管理开展审计工作;(3)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不仅属于一种独特的审计模式,更属于一个独特的审计对象。本文就以第三种观点为侧重点。在这样的视角之下,审计工作人员对于企业风险的关注应当贯穿于审计始终。从起点上来看,审计工作和注册会计师当中的审计相同,就是首先评估企业风险,但在内部审计当中有着更为广泛的风险评估范围,其中既包括财务方面的风险,也包括企业战略风险与内控风险等。全面掌握企业风险情况之后,结合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审计资源进行分配,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推进有针对性的企业审计工作,事后结合审计结果有效监管和评价企业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导向下的审计工作应当对审计范围进行扩展,并重点审计风险防范与风险预警,既需要发现其中问题,也需要对问题发生原因进行分析,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全方位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提出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建议,帮助国有企业完成治理优化、价值增值以及目标实现等工作。
伴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了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当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战略管理象征着企业应当主动预测未来,而不是针对变化进行被动反应,怎样针对战略目标是否可行、战略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战略管理是否有效进行评价、对于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尤为关键。内部审计工作机构具有管理企业相关活动的监督职能,审计人员借助于内部审计,监督并评价国有企业战略的执行与制定全过程,分析战略目标和企业完成情况间存在的差异及具体原因,适当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为企业制定与推进战略提供可靠的建议。战略管理下的内部审计肩负着丰富传统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职责,从根本内容上来看,二者都是监督受托责任的具体履行情况,但是战略管理下的内部审计具有更为长远的视域以及更大的范围,综合性与大局性都相对较强,它属于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理论界,针对战略审计的相关研究也出现了将战略思维融入到审计工作当中的观点,而不是在审计范围当中纳入战略,即便是二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两种观点之间却不冲突,而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总的来说,战略思维更加适用于大部分内部审计,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战略管理下的内部审计具有紧密的联系与一致的目标。为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有效性,应当同时树立一个风险导向与战略管理两种内部审计思维,致力于完成全新的审计工作使命,引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和战略之间的协同发展。
借助于审计监督来推动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既属于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深化的一个主要方式,也属于实现国有企业增值保值工作目标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社会的稳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外部环境十分复杂,这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短期内往往无法完全被消除,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地位明显。通过战略管理规划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目标,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与方向,而风险管理则是以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基础,借助于推进风险管理措施,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为促进国有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降低风险,确保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当中,高级管理层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都具有决策权,但是对于制定与实施计划来说也有着相同的重要价值。伴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当中的高级管理层通常无法全方位控制各项经营活动,对于风险管理与战略管理两大体系的工作有效性也无法开展全方位的实时监督和工作反馈。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保障国有企业内部责任有效落实的一个监督机制,必须将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充分融入到内部审计范围当中,针对相关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进行全方位评价与监督。
在企业传统风险管理向着全方位风险管理进行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所以相关的企业管理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并得到充分保障,属于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咨询职能与服务职能,帮助国有企业完成价值增值的目标,为国有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为理想的一个状态就是可以充分发挥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与服务职能,推进监督依赖于服务、防范大于纠正的工作态度,帮助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获取更强大的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1]。
在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应用基于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具有多种多样的优势,这种审计模式的应用,可以全面管控企业风险,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完成对企业风险的全方位管控,让风险管控工作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如果企业当中的某一个部门出现了风险问题,致使这部分风险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果将发生原因归结到这个部门当中,往往无法从根本上管控风险,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够科学合理的。因此,国有企业需要针对风险问题进行正确的对待,理性看待与应对风险,致力于获取更为理想的防范效果,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之间应当紧密协作,最大程度上规避企业风险,为国有企业的健康高效运营提供良好的内部条件。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融入风险导向下的工作模式,可以从企业整体出发,全面管理企业风险,从而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概率。
为推动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推进科学的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掌握良好的风险管控意识,致力于从本质上了解并发掘企业风险的具体类型。以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充分掌握国有企业采取的风险控制方式是否合理以及管控措施得当与否,这些都将对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当中,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着重从风险导向出发,全方位推进内部审计活动,从而让国有企业提高对风险管控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国有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开展全方位的审查和评估,致力于打造一个科学的防范机制,从而强化国有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推动国有企业的科学与健康发展[2]。
为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发展需求,着重开展国有企业风险评估和审计工作,需要重视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有效推进与落实,渗透企业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有助于企业开展更加科学且高效的风险评估工作。借助于科学的企业风险评估,需要充分根据企业具体的风险类型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工作范围,从而更加科学地安排企业审计资源,实现国有企业审计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与高效化利用[3]。
伴随着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度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当中的所有权主体越来越多样,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国有企业当中的受托责任履行状态,尽管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断强调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并加大了从国家层面上开展审计工作的力度,但是国有企业当中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违规违纪行为,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一些国有企业依旧不够重视自身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设置的内部审计工作部门或者推进的相关内部审计活动主要就是为了迎合行政监管的工作需求,对于其中具体的审计目标没有合理设定,而只是停留于针对财务收支进行查错防弊层面上,投入的审计成本与获取的审计效益之间严重不成正比。在国有企业当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更加隐蔽的背景下,只针对企业当中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识别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致使违规违纪人员严重损害国有企业当中的资产[4]。
审计工作目标的进一步提升和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现有的企业财务审计逐渐无法满足国有企业管理的全新需求,审计工作全方位的落实需要审计人员,一方面,应当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了解企业内部的相关业务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与建议。但是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都缺少一个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导致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就是缺少完善的招聘体系与培训体系。国有企业在招聘审计人员过程中经常看重其专业背景下,而忽略了工程法律背景,缺少实践经验,再加上审计工作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国有企业没有全方位培养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其二,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少专业能力。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能力应当借助于不断的实践进行培养,但是每一个国有企业当中都有着不同的经营情况,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出现了较大差别。因为审计人员数量的不足,再加上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导致审计人员经常处于疲劳的工作状态,所以也就无法发挥出更好的审计职能,无法获取更好的审计效果[5]。
当前的国有企业依旧缺少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与结果应用等规定依旧不够详尽,甚至缺少制度化建设,有时可能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中有关职能的划分也缺少明确的制度,这属于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结合相关规定,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部门需要直接对接董事会,但是该部门依旧属于国有企业当中的职能部门。领导管理层不只属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更属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无法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经常受到领导的压力,导致审计质量受到不良影响,审计的有效性也得不到提升。除此之外,因为缺少专业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其他部门当中抽调人手,这就会出现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自我评价的问题,对审计独立性造成不良影响[6]。为有效减少或避免这部分问题的出现,国有企业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国有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与转化属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更是审计作用得到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现如今,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没有充分应用审计结果,相关整改措施与惩戒措施也没有得到切切实实的执行与推进,后续的相关改进情况也没有得到及时披露,严肃问责的工作态度没有得到落实。一些国有企业在转化审计成果过程中缺少经验,审计信息缺少足够宽广的利用范围,致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多流于表面,没有充分发挥出审计的实质性价值,导致内部审计权威性不足,对后续审计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限制了企业审计积极性的提升[7]。
内部审计属于推动国有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落实全面审计的需要,国有企业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出这项工作的监督职能,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国有企业应当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波动的外部环境,为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充分结合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前移内部审计工作重心,提高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着重强化扩展审计范围的实践,认识到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与企业发展需求的不符,在内部控制、战略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角度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属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可行且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战略管理工作体系,促进审计的全面覆盖,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8]。
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与专业素养往往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为此,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充分意识到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自身职责,认识到提高自身审计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应当建立一个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内部审计能力培训体系,不断优化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建设素质与专业能力都相对较高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高校应当及时修订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就业市场当中的具体需求,培育出素质更高的审计人才[9]。
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当中既需要包含内部审计操作规范这种基础的管理制度,也需要制定合理的审计流程,促进审计结果的应用与评价的制度化,并充分结合法律法规修改或完善现有管理制度,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全面覆盖审计目标的背景下,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国有企业应当针对审计工作当中的全新审计目标与对象制定严格的审计制度,比如风险管理制度审计或者在实施战略期间的监督审计当中的有关条例与规定,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得到贯彻落实[10]。
国有企业应当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合理地利用审计结果,既需要“查病”,也需要“治病防病”,提升国有企业管控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审计结果应用的范围,建立一个审计整改的联动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结果、整改情况以及相关决策与考核之间进行紧密结合,针对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结合对应程度与有关法律移交到上级主管部门当中,进一步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结果应用的范围与领域,提高内部审计活动的成效,建立一个结果共用与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加速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优化,实现国有企业的价值增值[11]。
国有企业在当前的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开展,建立一个科学且严谨的风险评估量化工作指标,还应当量化处理企业风险,可以确保企业有重点与有计划地推进风险防范工作。如果想要建立一个专项风险评估量化工作指标,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自身在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意识,及时针对风险类型进行分析与探究,深入了解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滋生风险的主要因素,及时挖掘潜在的风险隐患,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抵御风险。在设定指标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发展水平出发,着重分析审计风险类型、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错保漏保问题的发生概率等,并系统化地核实企业风险分析结果,致力于从根本上完成风险评估的目标[12]。在国有企业当中,如果一些重点项目当中存在风险,就必须加强对这些风险的重点防范,确保能够实现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风险审计的有的放矢。
目前,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需要全方位渗透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模式,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国有企业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基于信息化技术推进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提供更加优质的审计服务。为实现这一指标,需要构建配套数据库,设计电子报表、凭证与账簿等,这样在处理财务数据过程中效率更高,审计质量也更高。为确保信息采集的信息质量,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价值,还需要针对审计资料和相关的法律信息进行科学地收集,对信息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信息能够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趋势,致力于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多风险评估标准,还可以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为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全方位渗透风险导向下的审计模式与战略管理下的审计模式,优化内部审计体系,致力于为国有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提供更加健康且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