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需要“散散热”

2023-09-06 12:49赵墨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9期
关键词:展厅文物博物馆

赵墨

“暑期以来,河南博物院几乎天天满员,观众每天在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苏州博物馆每天早上八点放出七天后的预约,一般几个小时后就约满了”“山东博物馆暑期日接待量均在1万人次以上,7月中旬以来的周六、周日则达2万人次,大幅超过上半年平均每日5700余人次的接待量”“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门票几分钟就抢完了,门口每天都挤着前来‘找票的观众”。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蜿蜒曲折排成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无疑是今年暑期不少头部博物馆观众参观的缩影。过去显得有些高冷的博物馆,却在近年来持续升温,甚至成为众多游客与市民的“打卡地”,一票难求。博物馆周一不再闭馆、开设博物馆夜场、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完善预约机制、服务设备扩容、建立多元专业的讲解服务团队……博物馆正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应对持续增长的观众流量,争取让“博物馆热”不要成为转瞬即逝的“一阵风”。

“博物馆热”的背后,本质上是一场博物馆与公众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从早些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这些年火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国潮的流行,反映出大家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迸发出的超乎想象的热情。在博物馆,通过一件件展品,人们可以读取历史的记忆,惊叹于璀璨夺目的文化。“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就在这样的亲历感受中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博物馆走出了曾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运维思路,在展览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中更加注重深入浅出、名品云集。再者,从故宫日历、纸胶带,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各种设计精巧的文博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起来。此外,借助数字技术,博物馆的文物也玩起了“说唱”,在社交媒体上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的心。

越来越多的公众能够主动地、一次次地走进博物馆,当然是好事,但是热度过高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博物馆热”不仅让观展体验无从谈起,更对博物馆的藏品保存、展厅维护、安全管控等多个方面带来冲击。诸如像《清明上河图》这样自带流量的名品,可能会因博物馆吸引观众的需求,而未能很好地进行休整;展厅中一直不断的人流量,会对展厅文物安全造成影响,三星堆博物馆今年初就曾发生一起观众在展厅中打架,导致展柜中文物掉落展台的事故;一年近三万场展览量的中国博物馆,确实也存在展览周期逐渐变短、学术研究无法支撑展览架构,导致展览渐失吸引力的现象;加长的工作时长、加大的工作强度,却未能很好解决的薪资待遇,也让博物馆员工的工作更像是在奉献情怀。

这样说来,似乎目前的“博物馆热”也要尝试着巧妙散热。首先,可以往“冷处”散。截至目前,全国有6500多家博物馆,有大馆、名馆热度爆表,就有小馆、专题馆的门庭冷落。这就要求博物馆要充分挖掘馆内资源、加强馆际合作,让更多的博物馆能够乘上發展的黄金期,从而实现观众分流。再者,可以往“云端”散。博物馆的馆内接待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要不断丰富各种线上展览形式,完善博物馆网站,加大文物高清大图的网络投放,开拓博物馆参观的多条路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往“平日”散。逛博物馆不应只是暑期的一阵风,更应该成为常态。这需要博物馆在全年度都有好展览,也需要对观众进行引导,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养成日常逛博物馆的习惯。

“散热”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温”。“博物馆热”弥足珍贵,不能让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各方都要积极引导,让这波热度细水长流。

(作者系《中国美术报》编辑)

猜你喜欢
展厅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