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煦,梁 芳,徐 霞,曹小宇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湖南长沙 410128)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挥好乡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的功能,以及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功能,这使乡村基层工作人员对农科专业知识及农耕文化有了很大的需求。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应对乡村基层知识需求,重组农科专业知识及农耕文化资源,结合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服务乡村等方面的优势,面向湖南乡村政府公职人员、乡村企业家、专业技术服务者、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民等乡村基层人群的知识文化需求,提供有效的农学学科及农耕文化知识服务,构建了农业高校特有的“两线服务”模式,实现了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农学学科与农耕文化两大专题知识服务同频共振,助力乡村基层乡村振兴建设者农科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推动农耕文化传承和弘扬,为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实施的模式。
1.1 乡村基层人员知识需求分析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基层人员包括乡村政府职员、乡村企业家、专业技术服务者、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新职业农民、本土农民等多个群体,每一个群体有不同的知识需求。农业高校图书馆以乡村知识需求为导向,面向乡村基层实施服务是参与乡村振兴,开展工作的重要理念[1]。笔者在长沙市的宁乡市、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怀化市的沅陵县、辰溪县、中方县、通道县等8个县(市、区)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821名对象,结果表明(表1):乡村政府公职人员、乡村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用户需要辅助决策、政策及农业专技知识支撑;专业技术服务者对农学学科知识有着极大的需求,这关系到农业科技能否推广、农民能否增收;文化知识服务和文化生活服务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润,乡村是农耕文化的润土,更是农耕文化的宝藏,传承、弘扬、创新农耕文化增进了人们对乡村的热爱,对乡情的最美表达,尤其能够吸引并唤醒乡村游客的家乡情结,他们甚至会慷慨投资乡村建设。
表1 乡村基层人员知识需求一览
1.2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 “两线服务”模式构建路线“两线服务”模式指农业高校图书馆以“农学学科知识服务”“农耕文化知识服务”两条主线服务乡村振兴的设计与实践,是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服务。
1.2.1线路一:农业高校图书馆提供“农学学科知识服务”。“农学学科知识服务”是农业高校馆的重要服务内容。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面向院系提供农学学科知识服务、专家服务,而且也获得机遇走出高校,面向乡村政府公职人员、乡村企业家、乡村技术服务者、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民等多层次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用户受众群体提供包括农业文献传递、农业信息情报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专利申报、地理产品申报、农产品加工指导、农产品销售指导等农学学科多领域知识服务。学科馆员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有效的农科专题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服务。当下,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机器人采摘技术、猪脸识别技术、精准农业智能装备技术、自然灾害监测、作物估产及生长动态监测、农产品监测预警等现代农业呼唤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做的事情是想搞清楚乡村本土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产业,高校农业图书馆可以此为“农学专题知识服务” 切入点,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主力军群体提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副业及多种农业产业新业态的“农学专题知识服务”。
1.2.2线路二:农业高校图书馆提供“农耕文化知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地发扬光大。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冲击农耕文化,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优秀的、独特的农耕文化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被现代人熟知,而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分急迫。农业高校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农业文献资源,保存了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长期服务学校农学学科教学和科研,而且服务学校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学研平台,并参与其建设,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传承、传播与发展农耕文化的意识,把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与提高馆员队伍素养结合起来,培养有农学背景的馆员为全校本科生讲授农耕文化课程,选派优秀馆员参加新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及农耕文化培训,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过教学和开展文化活动传承、传播、创新农耕文化,培养学生农业意识和“三农”情怀;助力乡村发展旅游让人们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通过网络技术将农产品销售与农耕文化传播结合起来[2],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生活,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1 建设 “两线服务”模式的专业团队学科馆员是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实施“两线服务”的团队成员不仅在具备图书情报知识背景的同时还要具备农学领域知识和农业专项技能核心能力[3],要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较强的执行力、团队协作力、沟通力和创新力。除了本馆的学科馆员以外,还可邀请院系相关专家担任关键技术指导。专业团队要主动下乡,在乡村对口点开展广泛调研活动,完成搜集乡村用户群体需求信息、整合知识、制定解决方案、主动推送文献信息知识、传播农耕文化、制作知识产品等服务[4-5]。
2.2 “两线服务”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的流程农业高校图书馆“两线服务”模式的专业团队为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乡村政府职员、乡村企业家、专业技术服务者、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新职业农民、本土农民等多层次用户群体开展多主题知识服务,通过“互联网+现场指导+来校培训”等途径实现从农学学科知识服务主线出发,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学科资源建设、产学研建设、新农村知识环境建设、种植、养殖等新农业技术普及等问题;从农耕文化知识服务出发,以图书馆农耕文化知识储备及人才资源解决地域农耕文化挖掘、农耕文化植入产学研过程项目、提供乡村旅游个性化指导、农耕文化传承、传播与保护等问题(图1)。
图1 “两线服务”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的流程Fig.1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he “two line service” model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两线服务”模式是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内涵的深化和延伸,能有效地使图书馆服务与乡村地域产业融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嵌入乡村建设;能通过挖掘某乡村地域特色农耕文化,并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表达出来,使农耕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两线服务”模式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对象,丰富了图书馆服务内容,促进了图书馆知识再生产;用户通过获取振兴乡村的农学学科知识及农耕文化知识,补给个人知识的不足,使个人知识与生产生活更匹配,实质上是为乡村建设新业态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做到服务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成果转化精准[6]这“六个精准”[7],可以作为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工作目标,“两线服务”精准到某个县、某个乡、某个村、具体的项目。知识流动将加速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模式选择。
2.3 “两线服务”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案例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制定学科服务制度时,很少会考虑社会服务,而农业大学图书馆服务社会功能又在不断拓展,“学科服务”“农耕文化服务”逐渐为乡村振兴所需要,例如:乡村景观设计中不仅需要园林景观学科,也需要农耕文化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中不仅需要食品工程学科服务,也需植入农耕文化彰显地域特色;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作物栽培学科服务,也需要农耕文化表达丰收的喜庆;面向乡村振兴,学科服务与农耕文化服务二者几乎同时受到追捧,“两线服务”模式有了强大的驱动力,因此农业高校图书馆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业务流程,是当下一个重要任务。
以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两线服务” 模式在湖南怀化辰溪县橘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产业发展中的实践为例:该公司以传统生态农业的方式生产和决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现代农业有一定障碍,公司生产的柑橘、脐橙、黄桃、梨对接市场难度大,产品销难,农民赚不到钱;尤其在丰收年,产品销售会增加困难;公司蔬菜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公司面临“弃农”、农业利润难以维持生产等问题。这也是该县大多数农业企业、种植大户面临的共同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多次去辰溪县实地调研,与辰溪县委对接,了解辰溪县及该公司发展的困难,建立了图书馆服务公司的流程,以打造辰溪全域旅游重要景区(目前为AAA景区)为目标为该公司量身订制解决方案。
服务第一主线从农学学科知识服务入手,首先锁定水产学科和作物学,为其提供稻田生态种养专家专题指导,帮助辰溪县成功将辰溪禾花鱼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把辰溪禾花鱼生态种养做成了全国重点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的典范。辰溪禾花鱼地理标志保护覆盖了32个乡,以“禾花鱼”产业为引擎带动了辰溪地方产业。积极宣传“稻田养鱼”这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抓好第一产业“鱼的养殖”,在全县推广“稻田生态养殖”形成了“稻鱼共生”“稻鱼鸭共生”的产业链,稻、鱼、鸭均增收,稻花鱼因生态养殖,品质上乘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又积极发展“禾花鱼”的加工产业,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员的就业,拉动了当地的消费;在第二产业的基础上,招商引资,打开了餐饮业、文创业、“稻花鱼”节庆、“稻花鱼”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禾花鱼”地理标志成了辰溪的财富传奇。其次为其提供柑橘、脐橙、黄桃、梨的栽培专家专题指导,为当地果农提供果树栽种、网络营销培训教学;服务团队到果园现场教授果农果树嫁接、施肥套袋等关键技术;提供柑橘及黄桃加工技术。
服务第二主线从农耕文化入手,首先从打造“大酉文化”点燃辰溪县橘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为保护和修缮大酉书院的激情并为其提供文化支撑。其次以农耕文化为支撑助力大酉书院成功申报辰溪县中小学研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服务形式为大酉书院创制了“二十四节气”“稻田生态种养”等系列劳动研学教育课程。包装设计桃花节、插秧节、柑橘节、黄桃节、丰收节等农耕节庆,推进大酉书院发展农耕主题节庆乡村旅游,利用农耕节庆吸引游客来消费,繁荣了辰溪经济,传承、传播了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辰溪县橘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获得了发展空间,解决了当地部分贫困户、残障人员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1 “两线服务”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农业高校学科服务。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发展,产业推进需要3个要素联动,即“科技+政府+企业”,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已成燎原之势,各级政府热情高涨,各类企业寻求切入,而农业高校学科服务跟进不够。传统的学科服务,限于校园内、院所内,不适应需求。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学科服务必须由传统的学科服务升级成现代的学科服务,即通过服务师生、科技人员间接服务乡村转变为既间接服务,又通过“掮客”角色直接服务。与政府、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比较,学科服务尚处于有学科服务,但学科服务少、有服务目标但欠精准的“二有二少”的状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已迫在眉睫。
“两线服务”模式是提高学科服务质量和效能的保障。发展乡村产业,特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迫切需要学科服务,双方对接,促进产业。但第三产业的项目,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产品营销推介与品牌建设、节庆策划与实施2个项目,农耕文化服务才是精准服务,学科服务+农耕文化服务才能高质量服务,二者合力推进,才能实现三产业兼顾、三产业协同,促进乡村振兴。
3.2 “两线服务”模式的应用机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科技、资本作为服务方有义务、责任主动支持生产方,这是由于服务方的信息获取与转化水平、能力建设与输出水平高于生产方[8],只有通过改变这种结构,特别是提升生产方的以上两个水平,人为地将二者的水平扁平化,才能提高发展水平,加快发展进程,而“两线服务”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显著提高了生产方信息获取与转化水平、能力建设与输出水平。通过“两线服务”,生产方既获得了“鱼”,又学会了“渔”,特别在信息、能力两方面显著提高,缩小了与服务方的差距,趋于扁平,整体而言,提高了接受服务的水平,提高了服务的效能。农业生产单位、农户个人是主体,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境,大抵可以分为:一是缺乏农科专业人才,缺文化,缺技术,盲目上马,损失很大,甚至全年无收;二是与市场对接不上,农产品销售难;三是农业靠天吃饭,自然困扰生产;四是由于现代化元素、时尚元素、都市元素在农村的推广,很多地域性的特色农耕文化濒临绝迹,无人传承,成为我们国家的抢救性文化。而为他们解决具体困境问题的一线技术员、专家也会由于信息不对称、深入基层不够、服务资源短缺遇到困难。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这样的环境里找到了突破传统服务格局的动力和空间,不断强化学科馆员培训、不断扩充服务团队力量,建立学科馆员下到农村一线主动服务的机制[9],以“两线服务”的模式拉近农业生产单位、农户个人、一线技术员、专家等用户与馆员的距离,馆员成为他们之间的“掮客”,尽可能使服务对象的事业框架在一、二、三产业高度关联,获得融合发展的优势,且能突出地域特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助其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耕文化传承[10]。
乡村振兴首要问题是人才振兴,乡村人才振兴要让乡村振兴建设者掌握建设乡村的知识,农业高校图书馆在此驱动下增进与乡村的交流,不断丰富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资源。该研究构建了基于“农学学科”与“农耕文化”专题知识服务的“两线服务”模式,该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解决了乡村振兴建设中乡村政府职员、乡村企业家、专业技术服务者、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新职业农民、本土农民等多层次用户群体个性化知识需求问题,可建立长效服务体系,传承、传播、发展了农耕文化,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创新了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提升了农业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深层次知识服务水平。“两线服务”模式促进信息获取与转化及能力建设与输出的扁平化,形成了应用机制,保障“两线服务”可持续、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