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演出市场再度升温。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全国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监测,截至6月30日,全国各主要票务平台在售的7月1日至8月31日暑期演出项目总计超8000个,在售演出场次达3.7万场。
自今年春节以来,音乐节、音乐会、演唱会、话剧、音乐剧等各种类型的演出百花齐放,不仅热门演出“一票难求”,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还成为拉动地方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演出市场供需两旺、强劲复苏,增强行业信心,给经济持续回升注入了活力。
一座古堡,隐藏无数秘密;一段往事,等你揭开谜底。日前,西安话剧院创排的悬疑话剧《白城诡事》在西安新城剧场首演。今年,西安话剧院的《狄仁杰之月夜金魂》《路遥》《共产党宣言》《死无对证》等多部作品在全国巡演。
据介绍,截至7月10日,西安话剧院共有5个剧目在全国累计演出120余场,吸引观众11万余人,今后还将有4个剧目在全国演出100余场。
西安话剧院是今年演出市场强劲复苏的缩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超10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共演出506场,票房收入24.97亿元,观众人数550.10万人次,跨城观演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主要消费趋势。“观演+旅游”展示出演艺经济的强大消费动能。
6月29日至7月2日,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海口站在海口五源河体育场举行。连办4场的演唱会,不仅“引爆”了歌迷热情,更“点燃”了海口文旅消费。
记者从海口市旅文局了解到,周杰伦演唱会4天共吸引15.46万人次市民游客入场,其中省外游客9.51万人次,占总数的61.5%;省内游客(含市民)5.95万人次,占总数的38.5%。演出举办期间,海口城市及周杰伦演唱会相关话题全网总曝光量超过7.2亿次,讨论次数达到115.9万次。
一场演唱会带来了巨大人流,来自四面八方的歌迷直接拉动着海口当地交通、住宿、景点、餐饮、购物等旅游消费。据悉,在演唱会前夕,五源河体育场周边酒店就几乎爆满,演唱会期间海口市酒店平均预订率达85%;海口国际免税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免税店等推出歌迷专属优惠折扣,前来购物的歌迷在免税店内排起了长队;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海口红树林旅游区等众多景区,以及商场、餐厅等商家纷纷抓住机遇,用多种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据统计,演唱会4天海口共实现旅游收入9.76亿元。
演唱会之后,不少歌迷选择在海口多停留几日,感受这座滨海城市的魅力。在海口新晋网红夜市——海口白沙门文创市集,广东游客郑思思和朋友一边逛一边享受美食。她告诉记者,自己专程来看周杰伦演唱会,顺便在海口游玩几天。“海口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氛围很好,此行十分值得。”郑思思说。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说,今年各类演出供给丰富,公众现场观看演出的热情得以充分释放,其中有庞大的年轻群体,这与旅游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相符;同时看演出已经成为青年人之间一种新型社交方式,他们以跨区域看演出为载体共同出游,也符合当下以社交需求为核心的消费趋势。
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以城市休闲和微度假为核心打造旅游吸引物,无论是夜经济还是城市休闲街区以及综合商圈的打造,都为演出经济的辐射效应打下坚实基础,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消费形成新的聚合。
今年演出市场格外活跃,大型演唱会、户外音乐节、话剧、儿童剧、音乐剧、戏曲、舞蹈等各类演出满足着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文旅融合升级、商业模式创新,“演艺+”不断衍生出新业态,激活新消费。
从话剧、音乐剧到演唱会、从驻场演出到全国巡演,今年以来西安曲江文化演出(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演出活动可谓精彩纷呈。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演出市场上各种类型百花齐放,同时通过演出内容与空间的重构,不少演出活动在创新中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观演体验。
今年7月8日在陕西大剧院上演的《阿波罗尼亚》镜框版满足了众多陕西观众对这部“爆款”音乐剧的期待。《阿波罗尼亚》自2020年在上海驻场演出以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镜框版将演出的主体舞台“小酒馆”整体放进剧场中,升级歌舞编排,开启全国巡演,让更多观众在家门口的剧院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演出。
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的融合。原创音乐剧《丝路之声》、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等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结合全息投影、裸眼3D、交互设计等多媒体手段与实景舞台和真人演绎,构建出亦真亦幻的演出场景,“邀请”观众“走进”历史。
自2023年春节起,旅游演艺背靠旺盛的出行需求一路走高。
近日,西安骊山脚下,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正在华清宫内上演,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不仅没有浇灭观众的观演热情,反而让“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美学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实际上,今年以来,《长恨歌》持续火爆。冬季冰火版自元旦起至2月28日共演出133场,常规版自3月17日便开启了一天三场模式,到“五一”假期增加为四场。直至5月14日,今年总营收已追平2019年年度总营收,达到1.8亿元。
演出给景区和旅游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显而易见。来自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旅游演艺演出场次6.84万场,演出票房收入70.55亿元,观众人数3911.93万人次。
“旅游演艺已经成为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经过多年发展,通过旅游演艺打造的沉浸式文旅业态成为推动景区提升和消费升级的新引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朱敏说。
作为国内首创的唐诗主题夜游项目,2023年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上榜“江苏热门景区TOP10”;重庆渣滓洞景区里,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让游客重回那段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
从景区到街区,再到专门构建的演艺新空间,演艺不断与旅游、餐饮、商业等业态融合,构建文化消费的新场景。上海在2019年制定了《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引导商场、文创园区、酒店、旅游景点、游船等场所拓展演艺新空间,催生了一批小而精、特色鲜明的演出项目脱颖而出。
如今,这样的新空间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出现。2023年1月,“开心麻花·花花世界”沉浸式演艺新空间正式亮相望京,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由A66环境剧场、StageOne戏剧酒吧剧场、《海上倒计时》剧本娱乐空间、开心小麻花儿童戏剧体验中心等多个专业戏剧演出、创排孵化空间组合而成,给消费者带来一站式文娱新体验。
今年中央歌剧院的演出遍布全国多地,既有登上一线城市大剧院舞台的经典歌剧演出,也有深入西部边疆的艺术小分队。中央歌剧院艺术创作规划部主任刘静表示,与往年不同,今年剧院收到了多地政府的演出邀约,将文艺演出作为吸引客流、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剧院也在探索新演出形式匹配市场需求,例如对经典歌剧进行“瘦身”使其适应多元化演出场景。
与刘静的感受相似,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地方政府积极作为和演出单位主动创新密不可分,推动演出行业健康发展、撬动更大消费市场、满足观众高层次和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二者双轮驱动。
演出撬动消费证明了文旅融合有着巨大生命力。王健生等人认为,地方要争取具有号召力的演出活动落地、鼓励演艺团体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演出项目,同时统筹文旅资源,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链,打造丰富的文旅消费项目和城市烟火气,提升消费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充分发挥演艺经济的杠杆作用。
就演出行业发展来看,我国演艺市场消费者年轻化趋势明显,“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观演偏好对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创造了新机遇。
“内容是演出吸引消费的核心,要打造高质量、创新性内容IP。”朱敏说,数字时代语境下,受众、技术、传播等都在发生变化,但内容创新始终是保持IP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机构要意识到,内容创新不是简单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在保证内容质量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展现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培育和塑造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重点是要保护知识产权,完善评价、权益分配和维护机制。
产业生态是演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应促进演艺产业要素的集聚,形成集演艺资本、人才、项目、商业、艺术、娱乐、时尚等多种要素为一体的新型演艺生态,走内涵式、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丰富演艺产品形态,以演艺空间为载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过高品质的演艺活动提升演艺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
此外,需要注意到,随着演出市场迅速升温,“黄牛”囤票炒票、演出质量良莠不齐、演出场馆周边商业乱收费等乱象扰乱市场秩序,引发消费者不满。受访者呼吁,珍惜来之不易的复苏势头,加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保障观众文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