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秀色
带着人生阅历,又有能力表达对人和事的感悟,还能写成优美的散文,这是一种幸福。很羡慕肖复兴先生的这种高超的写作技艺,不愧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最早知道肖复兴,就是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其写的《死之随想》,那段散文深深地触动了还是高中生的我,至今忘不了那句“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以及用“雷诺阿涂抹的金色”来形容死的瑰丽奇幻。
肖复兴先生的《生命是一条流淌的河》(以下简称《流淌》),令笔者再一次有机会品读那些短小精悍、别具一格又妙趣横生充满哲思的散文,说是篇篇精品毫不夸张。
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阅读品位的自以为是,令人对于散文的阅读渐行渐远,直到《流淌》的出现。令人重新对散文有了某种敬意,将我带回高中时代,带回似学生一样渴求于篇篇富于教化又情绪饱满的短文中。这里的“教化”并非呆板宣教味浓烈的书面语,而是以小见大,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小故事,小感想。真正做到了举轻若重,真知灼见。
之所以有如此的效果,是因为作者就是一位阅历丰富,内心充盈的人。早年的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历练,融入到写作生涯中的孜孜以求,或游历于中外名胜之间,或小憩或暂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交流、记录和思考,慢慢形成了这些文字,加上其学识和高超的捕捉生活的能力,成就了这些精品美文。像诗,似画,如乐,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哑然失笑,或凝神屏息,或颔首称是,或深思忘时。
比如作者到四川仁安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参观过战俘纪念馆后感叹道:……这座战俘纪念馆,他让一直尘埋网封的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他让这样一个个不屈的生命和灵魂,没有被风干,没有被遗忘,而是真实又充满敬意、富于生命感地走到我们的面前。(《铁板的呼吸》)
如今这样的感喟很稀少,多数时候都被所谓“网红打卡”造作地“晒”于朋友圈,炫于网络间,而缺少真诚的表达。笔者自愧之。
忘不了另一篇美文中,一位坚持每年在中秋爬一座在当地都无人在意的小山的“文艺青年”,并在当地执教后,带领学生继续爬山赏月的故事。于是有了这样的感叹:如今,文艺青年像一个贬义词了,其实,真正成为一个文艺青年,并不容易,他除了具有文艺气质,更需要一颗怀抱对生活和对文学一样真正的赤子之心。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生的追求。(《赛什腾的月亮》)
文艺不是装出来的,文艺需要持久的历练,吸纳多元的精神气质,包容而非偏狭的,独立而非趋众的,清醒而非盲从的,理性而非反智的,求知而非功利的。最重要的,持久而非冲动的,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自持隐忍而非心直呈强的。
而以上的特征,肖复兴先生的散文中,就体现出其沉稳持重中散发出来的这般魅力。
简洁的生活,其实是最美的生活。这是因为这种美里包含着对现代越发堕落的生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蚀我们的杂质和腐蚀剂。(《简洁是最美的生活》)
《流淌》中,总是透露着作者感怀伤古,昨是而今非的情绪。而这不是简单的愤世嫉俗,而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用文学的方式来呼吁,直抒胸臆罢了。
在谈起明信片的意义时,作者认为“它是我们共同留给岁月的纪念,刻在日子里的脚印……”。(《明信片》)
而这本书中一篇篇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来自于作者寻常的生活中。在普通的日子中,有时作者为了能对生活有所探求,还主动和陌生人搭讪,似乎在力促一篇美文有一个闭环的结尾。而这样的好奇心,如此地主动贴近生活。笔者认为,只有热爱生活,善于“抓拍”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感悟的美文。而作者所描述的,切入的角度,无外乎寻常可见之物或事,如公交车购票、陌生人的攀谈闲聊、自行车、明信片,甚至就是一碗米饭都能向读者娓娓道来,絮絮叨叨,时而举重若轻,时而举轻若重,足见其思辨的能力之强。
可能是笔者也年龄渐增之故,也特别喜欢追求那种气定神闲,心平气和的散淡处世之道,这需要高超的能力,一种能够对待各种荣辱处变不惊的分析和解构能力,可以寻根溯源般地对人或事如庖丁解牛一般,游走于肌里,跳脱于俗烦,这就是岁月累积的能力,绝非书本知识的堆砌所达到,更需要一种源于自知的自省和自嘲。而这些,就是一种豁达。
正如作者所论:“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人大江大海。因此,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样生命的平衡中,让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是一幅舒展的画卷。”(《生命平衡的力量》)
一本仅有两百五十页的书,我却如此认真对待,这正是向作者致敬,向自己的“赤子之心”靠拢。因为,我是“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