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娟
殷墟甲骨文记载祭祀占卜等国家大事,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着秦朝的法律制度与行政文书,汉代以来官修二十四史将记言记事的传统固定下来,市民阶层兴起以来民间藏书与私家著书崛起更是大大拓展了记录的范围,从地方志到帝王实录,从官方保管到民间叙事,记忆表达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载体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表达内容也更加广泛。而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式留存的社会印记所构建的历史事实,则不断通过“青史留名”亦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普世价值所衡定,自然而然将某个时期重大事件、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集体或个人记忆熔铸进社会记忆进程,构建起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大历史记忆,并供后人能从有记录可查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档案作为贯穿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原始记录的功能,在社会记忆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其档案价值判断及档案收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记忆的选择,而在现实需要与历史判断两方面影响下,重大社会事件构建必然通过种种手段需要进行社会记忆保护,专题档案成为极为重要的形式。
一、专题档案与记忆的关联
记忆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各有其侧重,并对概念研究诸多细分,如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历史记忆,但其本质都在研究记忆选择所引发的社会场域波动。20世纪末,伴随着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开展,档案领域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开始兴起,并随着电子文件的发展与社会记忆理论的成熟而成熟。对档案记忆观的核心内涵作了重要解释,其基于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含有“集体记忆的关键”[1],通过以一种功能主义观点,重新审视档案的历史意义,并拓展了档案的研究范围。我国档案机构更是成为重要的记忆记录机构,本次《“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栏2中从现实记录视角明确要求,做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如支持依托湖北省档案馆建立抗疫档案文献展藏中心可见一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也必然将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生活需求,从而引发人们对历史、对传统、对历史记忆的迫切思考与认同,近年来各大城市热火朝天的城市记忆项目正是切中了当前社会公众精神归属的需求。无独有偶,从历史记忆价值来看,《规划》多次强调我国要坚定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积极通过专题申报方式将我国历史档案、特色档案申报进世界记忆工程,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得以交流保存。从我国中国国家委员会世界记忆项目官网上可以明显看出[2],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已收录五批共计197件(组),其内容涵盖了民族文化发展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毕摩文献、纳西族东巴古籍、传统医药文化《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人员交流往来之侨批档案、苏州市民公社档案、商业文化交往如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档案文献、湘鄂赣省工农兵银行发行的货币票券、红色革命印记如八一南昌起义档案文献等等,无不是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对重要历史记忆保护的强力支持。
如果说专题档案的选择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建构了无数个可供参考的“榜样”,那说到底只是在社会记忆的大海里选取了为数不多的记忆片段,必然不可避免地会流失掉暗处的“琐碎事”,这是社会学上必然的选择。以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所保管的明清档案为例[3],总计馆藏约1000万余件中馆藏明代档案仅三千多件,其它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这夸张的数据对比某种意义上是剧烈的改朝换代所导致的历史常态,继任统治者基于自身的权力统治与价值判断而对前代档案资料弃如敝履,这是封建统治者一家一姓之天下观念上的恒有属性,直到近现代档案研究进入正轨才免于历史记忆受到更大的破坏。因此,档案的选择与赋予从来不是单纯的社会记忆证明,可能仅是因为政权变动便会将极富研究价值的档案摧毁,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剧,这是一个记忆被社会消解的过程。既然记忆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在丢失,那档案之于社会记忆的意义在哪呢?笔者认为,局限于物质存在的档案管理具有局限性,也无法完整构筑整个社会现实,只能作为记忆附着的一个重要载体,并通过筛选判断,选择符合利于当下的现实价值与历史价值的重要记忆,因此,可以说档案选择历史记忆是一个时间存续不可避免的建构过程,而如何将充分发挥能动性,以更为理性、谨慎的态度对待物质载体,以综合分析做好价值判断,对于当今无论是档案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亦或是个人来讲,都是极具意义的。而专题档案通过去粗取精,通过媒介载体——档案,通过主观建构——档案行政部门的能动性,以及社会重要力量,将一个时期的重大历史记录保管在案,然后通过选择、整理,构建成为立足人民、服务群众、凝聚社会认同的共同记忆,是个清晰直观、直白明了的选择。在管理与利用上能够推而广之,以一种精炼的方式促进档案实体的保护,促进社会记忆的留存,加深人们对重大历史记忆的巩固。不仅为当代,更为传史提供重大利用价值。
二、专题档案构建重大社会记忆的选择依据
(一)契合档案基本属性
专题一词在档案领域是一个常见的概念,是联系与联系的专题集合,专题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分类方法,多用于有明确划分领域或划分范围的一类档案。收集层面上说,因材料具有高度相关性,为突出主题、保有特色,确保整个事件或项目的完整性,选择以专题分类整理归档。编研利用层面上说,为充分发挥并挖掘档案价值,通过材料的“再整理”,完成档案联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编研成果。
而重大社会记忆产生的节点必然涉及重大社会事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由此形成的一定范围或阶段的档案,本身的特点便相对突出,具有特色。通过专题形式将这一重大事件或活动进行明确区分,既在管理上从上到下定义了明确目标,便于档案收集工作,也从下到上深化了对重大事件的认识,能够将工作做到更实更细,促使档案管理流程更加顺畅、高效,也对后续档案管理部门加强加深对重大社会记忆的实体——档案,进行研究、利用、开发,提供更为齐全的档案数据支撑与更为方便快捷的查找渠道。专题档案构建,将使档案与社会,档案与历史的连接更为紧密,将以专题形式构建更为多样的运用,将促使档案对社会发展、对历史文化产生更大影响力,促使档案与历史、文化、与社会记忆发展产生更深层次交融。
(二)契合时代技术特征
身处数字时代,档案随着技术发展而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记录、保存、流通的手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载体从存储容量大、内容丰富、利用方便等角度来说,使海量内容的输送网络构建变得成为可能,也使得档案不再局限于载体与保管环境的限制,收集的范围扩大,进一步形成利用人群、利用方式的“焕新”格局,不只是藏在“石室金匮”,仅供部分学者或档案产生组织或个人作为研究与业务辅助,而是通过不断挖掘其社会价值,将档案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并促使档案产生更深的社会效益。
开放的网络世界在提升知识的广度,带来知识爆炸的同时,也将良莠不齐的内容源源不断传输、流通,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数字信息导致处理的难度极大,对如何进行信息筛选、内容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因为长期发展累积的档案事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建设仍显单薄,观念、技术守旧、公众档案意识薄弱等问题仍未解决,使得在新形势下,现有管理体制必须进行轻重缓急划分,在各项事业铺开的同时,针对新时期重点领域、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项目等标志性社会活动形成的档案,依据实际需要与现实状况,采取按照专题进行分类归档的指导原则,则是一个十分适宜的选择。
(三)契合档案社会化趋势
当今,行业门类的细分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每个门类所产生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某种意义上又互为表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需要在发展中注重“联系”的重要性,并从中激发出更大的创新土壤。档案作为现实存在的记录,也在不断探求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的问题。《规划》里很明显给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社会化发展[4],通过“四个体系”建设,构建起一盘棋的档案网络,促进档案工作更广泛地吸纳社会力量,又更大范围地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实现档案社会化的重大突破。
满足利用者的利用需求,是档案工作的目的,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公众的利用需求,提供有效的档案服务则是档案社会化需要思考的问题。由此表明档案社会化的框架构建不能缺失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完备。《规划》“三、主要任务”中“12.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强调统筹档案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发掘档案文化精品。推进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表明,大力开发档案资源仍然是现阶段档案工作的主旋律,而这一过程,专题档案缺席不了。
三、专题档案构建重大社会记忆的优势分析
(一)以行政力量确定专题范围,确保重大记忆不缺失
专题范围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托行政机构对社会生活生产的全貌进行管理过程中,对国家社会所产生的有效程度进行界定,并不断在行政执行中层层落实。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则以权力结构因素深入参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领域档案的管理过程,分析鉴定档案价值,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发布档案管理要求。通过这种权力的作用发挥,对专题资源库建设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不参与对社会记忆的趋向性分析,究竟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在当下的影响力范围界定,以宏观视角审视记忆构成还是微观视角论证记忆可靠性。而仅从现实实际出发,以重大社会记忆为抓手,分析档案在其中的作用发挥。笔者认为,不论是如何划分社会重大事件还是确定影响公众、社会、历史的重大社会记忆,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行政决策参与,也只能依靠行政决策参与,通过行政参与才能最大化做到对重大社会事件、重要活动、项目进行最完整的保存,而这也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所产生的作用。
当然,行政管理机构从职能出发,分析确定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项目,按照档案发展规律,以明确由档案生成部门所在领域与档案行政部门相互配合、指导,分析档案特点。形成专题档案资源库的优势还在于,能够以行政力量促使档案收集工作的到点到位,并指引档案从产生到归档到利用等全部流程做到不缺不漏。而从顶层设计来看,从《规划》全文对档案事业进行了整体规划可以看到,其指明了新時期档案事业发展的脉络和方向,直接指出我国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分为八大项26小项,并以7个专栏具体准确识别了档案事业中的重点工作,其内容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几乎可以明确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记忆工程重点事项。如重点领域专业档案工作监管中强调对国家重大战略进行档案监管;拓展档案资源收集范围中强调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特大事件中档案管理;加强档案资源质量管控则直接强调统筹建设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等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中强调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档案资源的利用调度机制以及档案利用服务机制等等。
(二)以专业能力构筑重大社会记忆基础
专题档案在档案分类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契合重大社会事件中社会记忆保护,以周密的档案实体记录并保存记忆。重大社会事件在其概念上,必然波及范围广,涉及领域多,而且时空范围更是不同。而对这类资料的整理,按照档案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单位作为一个全宗的形式,必将一个联系紧密的事件中产生的材料散落在各个全宗里面,造成分散、零碎的状态,查找困难,难以概括事件全貌,并随着时间拖延,将越来越难以保证重大社会事件的全貌。因此,无论是归档过程的专题收集管理,或者归档后的编研过程,都是将零散的档案进行逻辑管理的过程,以更为直观的形式解释突出社会记忆点。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者在收集管理与编研开发中,也在不断强化这一方面。如这两年针对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的管理可知,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强调专门收集主题教育档案、脱贫攻坚档案或是疫情防控档案,都是通过专题完成对重要事件产生文件的整理。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地域跨时空的档案联结成为可能,以专题形式的档案管理能够最大化弥合地域时空差别,能够更为多样化地促进档案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档案自身的价值。这有赖于档案工作者的主动意识,并加深对档案编研工作的理解与重视,使得由专注于档案收集保管,转变为更注重档案的开发利用。当今,档案数据化已经是档案管理的一大趋势,渗透进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普遍化的特点。因此,也为编研工作的特色开发提供肥沃的信息化土壤。而通过建设专题档案数据库,实现资源聚合,以信息技术巩固专题档案的构建路径,更为多元的开发利用模式,无论以时间叙事、空间叙事、主题叙事等多种维度结构展示[5],还是不同地域同一专题内容的集合,将为重大社会记忆的记录形式提供更为丰富、生动的材料支撑。
(三)以社会功能影响加深重大社会记忆
无论从新修订《档案法》对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新解读,还是档案“十四五”规划对档案工作的期许,都表明档案社会化是档案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6]。推动档案更加深入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是档案逐步发挥影响力,有效实现档案长远价值的重要途径。当社会化因素强有力参与社会生活时,无形中拓宽了以档案为载体的记忆构建。
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不同,档案馆在传统上作为一个偏重保管的部门,很多时刻并不为公众所熟知,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档案界对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视,改变公众观念的档案行动正在践行,档案部门积极谋划,尤其在增加档案内容的趣味性方面,通过各种类型的专题展览,以及网站展厅,契合各地风俗特色开设独具地域特色的展览陈列。同时,推动档案利用方式创新,档案内容上网,档案跨地域查询,不断缩小档案内容与公众的距离。笔者浏览多家国家级、省级档案馆官网时发现,官网中对于档案的公共开放性已有了充分发展,例如北京档案信息网上[7],公众可查询民国档案全宗的原文,还可以调取北京市各区综合档案馆的目录内容。而长三角地域,则推进了跨江浙沪皖四地民生档案的查询利用,拉近了地域的距离[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在展的兰台翰墨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盛载千秋——明清档案装具陈列,守护家国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展,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9],以引人入胜的切口,道出了档案记录民族文脉、社会记忆的功能,并以独特的内容激发公众对档案的兴趣,增强了档案的趣味性。种种例子表明,在拉进与公众距离这方面,专题档案相对其他档案分类方式更具优势,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公众了解到档案的主旨、内容,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档案,更是可以通过陈列或展览,强化记忆存在。
四、专題档案构成社会记忆组成分析
由上可知,社会记忆通过专题档案形式进行组织,并结合国家档案规划设计与重点工作要求,可大致按以下类别划分。
(一)按内容分
按照内容分,专题档案可分为重点领域、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项目等四种类型。譬如国家重大战略如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正是重点领域的反映,并由此专门出台了国家档案局第18号令《乡镇档案工作办法》[10],这是我国档案工作首次以正式文件规定乡镇档案的管理标准,也是档案适应新时代机遇的突出表现;还有重大活动如国家级活动冬奥会、进博会等,以专题档案形式,档案部门深入参与其中,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重大事件又如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国家档案局第16号令《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11]更是明确了重大突发活动或事件的归档范畴、整理方式,提供了一个制度保障。而“十三五”以来持续6年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项目》,则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专题项目保护与开发工作,财力物力给予了极大支撑。
(二)按档案阶段分
按照档案属性分,我国专题档案则根据档案特点,将档案按照前后期分为两种,即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重大特色档案收集,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重点档案资源开发,这是取决于档案在不同时期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决定。根据档案本身特点,档案从形成、归档、整理、保管、利用、开发等过程大致以时间顺序发展,不同阶段档案价值的判定不尽相同,如档案机构管理阶段对档案价值进行初次衡量,并根据其独特性形成专题档案,以完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随着时空变化档案价值转换,亦或是档案与档案之间的联系因重大政策或关键节点而产生勾连,促使互相之间形成了对社会产生更大影响的集合,这就需要编研开发过程的“再专题”,从而形成一个新专题实现其社会价值。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专题档案举例来说,有关档案机构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等形式将各类型红色档案进行再开发,如《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百集微纪录片[12],精选了大量馆藏红色档案,形成了新的重大活动内容档案,这就是“档案再专题”的涵义。
五、结语
档案记忆观影响下,档案作为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做好档案价值判断不仅关系档案本身的价值,更影响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历史任务。新时代档案工作面对信息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迫切需求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无论是《规划》的顶层设计,还是各级档案机构的积极回应,都在不断深化档案工作参与社会建设的作用。专题档案数据库以其主题鲜明、系统完备、利用便利等优势,成为了当下档案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使专题档案数据库所保存的社会记忆更加丰富,同时也将构成的重大社会记忆以更加多样的方式提供给社会,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2009(01):16-2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委员会世界记忆项目[EB/OL].https://www.saac.gov.cn/mowcn/cn/.
[3]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馆藏档案介绍[EB/OL].https://www.fhac.com.cn/consult.html#check1.
[4] 黄霄羽,管清潆.凸显“三思维” 突出社会化——2021-2022年档案年会主题折射国内外档案工作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J].档案学研究,2022(05):11-19.
[5] 加小双,杨谦雅,郝梦瑶,谭悦.数字人文视域下专题档案多维开发利用路径研究——以“乾隆南巡”专题档案为例[J].兰台世界,2023(01):100-106.
[6] 周文泓,贺谭涛.档案社会化的走向与实现策略——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展望[J].山西档案,2021(04):88-94.
[7] 北京市档案信息网[EB/OL].https://www.bjma.gov.cn/.
[8] 上海档案信息网[EB/OL].https://www.archives.sh.cn/.
[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址[EB/OL].https://www.fhac.com.cn/exhibition_preview.html.
[10] 《乡镇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令第18号)[EB/OL]:[2021-8-20].https://www.saac.gov.cn/daj/tzgg/202110/cfedea3b3de0425c92a1458cbf4fe711.shtml.
[11] 《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令第16号)[EB/OL]:[2020-12-12].https://www.saac.gov.cn/daj/szda/202012/09ba1714abfc4ece892aac9ccb01fe77.shtml.
[12] 《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EB/OL].https://tv.cctv.com/2021/06/12/VIDALoL4VruN3ZTu3viQUPDr210612.shtml.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