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娟
面向小学生进行的美术教学,要想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却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在美术学科教学的视野之下回答这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关注影响有效教学有哪些要素。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均表明,有效的美术教学应当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以及教学的主要方式(当然除了这两个要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要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美术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加工已有的材料,需要从这些材料当中寻找到相关的美学要素,这是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小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所具有的形象性与综合性,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当采取立体化教学的思路。所谓立体化教学,就是指在实施美术教学的时候,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提供角度来看,还是从教学方式的选择角度来看,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美学体验,学生也能够从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关于美术学科的认知。
在实施立体化教学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风格意识。美术学科是极具风格意识的,同样的一个对象,在不同的风格意识之下,有着不同的美学表达方式;具有同样风格意识的美术作者,在面对不同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有着同样的表达思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强调风格意识,可以帮助小学生种下美术风格的种子。这相当于一种启蒙,意味着小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养成关注风格意识的美术学习习惯。尤其是在立体化教学的背景之下,风格意识的渗透与强调,能让学生体验一个更为和谐的美术学习过程,当然也就能够让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
从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美术活动是极具有个性化的、风格化的活动。学生的美术作品也是极具个性化、风格化的成果。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布封曾经这样说,“风格即人”。的确,每一位学生的美术创作以及作品都是极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作为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具身性活动,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美术学习创造性。基于风格意识的美术教学,是一种立体化的美术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进行具身性活动。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学生美术学习力的提升,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感知是美术学习活动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既包括感觉也包括知觉。其中感觉与学生的直觉密切相关,当学生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会形成直接的认识,这就是感知过程;在学生获得感知之后,必然会经过自己的大脑进行适当的加工,并且会形成一些基本的、超越直觉的认识,这就是知觉的过程。感觉到知觉,伴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美术学科的学习高度依赖感觉和知觉,如果学生所感知到的学习对象异常丰富,那么学生的美术学习视野就会得到有效开阔。所以,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知。进一步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学生的欣赏、评述,还是学生的造型、表现,都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学生的美术感知是一种丰富性的活动,不仅包括“看”,而且包括“听”“触”等。其中,“看”是美术感知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如果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那么,美术就是视觉的艺术。对视觉图像的敏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条件。美术的“看”不是机械地、盲目地将学生扔进图像的海洋,而是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这样的美术感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
在学生的美术感知中,物体的局部印象容易代替整体特征。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要让学生树立整体性的观念。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局部细节进行深度探索。作为教师,要将“看”贯穿于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学会看,让学生善于看。在看中比较,在看中思考,在看中想象,进而让学生从中看出名堂。例如,教学人美版《美术》五下《衣架的联想》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出示了象征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经典作品——《牛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观察、思考、联想,这样的一种思维、联想是一种视觉性的思维、联想。学生深入地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感受、体验。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一起看、一起交流、一起研讨,于是,有学生说,毕加索画作中的牛角像自行车的车龙头;有学生说,毕加索画作中的牛鼻子好像在喷着粗气;有学生说,毕加索画作中的牛身给人一种硬硬的感觉等等。通过公众性、群体性的目光,学生能形成更多的发现。这种群体性、公众性的视觉交流,避免了个人感知的定势,克服了个体目光的狭窄。
进一步基于感知的视角来分析学生的这一学习过程,当学生欣赏毕加索的经典作品时,其实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过程。要知道毕加索的作品以高度抽象著称,这对于习惯了形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肯定会有理解上的困难。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回避这样的教学内容。但是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教学内容却也赋予了学生更大的感知空间,当然也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基于感知的想象,恰恰又是小学生认知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借助于毕加索的这一作品,其实又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的。抓住了这一教学契机,美术学科教学的目的有时候就更容易实现。
积极的感知,能培育学生看的态度,提升学生看的品质。美术感知是一种以“视觉的看”为中心的感知,但绝不仅限于单一视觉,而是视觉中夹杂着思维、想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学生感知的氛围,促进学生的感知交流、感知合作。通过感知合作,让学生取长补短、抱团发展与提升!
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小学生所擅长的是形象思维,同时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得到强有力的发展。美术学科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拥有很大的思维发展空间。基于风格意识的小学美术立体化教学中,学生在面对美术作品乃至于生活事物的时候,要么是自身的美学认知直接被激活,要么是学生有意识地带着美术视角去观察生活事物。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之后,那么学生形成的美术视野自然也就会更加开阔,学生在基于美术学习对象建构美学观点的时候,过程也就会更加顺利。这实际上也就让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得到充分发展的美术学习能力,能够支撑学生美术学习品质的形成[2]。
大量的教学经验表明,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小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他们往往不被常识束缚,因而最能创作出表现其生命力、创新性的作品。但当下的美术教学,往往受功利主义、效率取向的美术文化的驱使,使得学生的美术实践异化成流水线、蜕变成复印件。教师普遍关注学生的美术技法,却忽略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性的想法,忽略了学生的美术思维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美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美术思维,能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品质。
想象要有兴趣,就像我喜欢画画一样,如果我不会画某个事物,会在网上搜索图片模仿着画,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去观察实物再写生。人的想象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由于观察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只要有了兴趣再加上一些目的性,我相信学生的想象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想象前,先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想象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进行想象前就要打算好,从哪些方向想象,想象的物体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美术作品应当是学生美术思维的确证与表征。学生的美术作品,是学生用自己的美术语言或习得性美术语言,对自身经验、观念、思考等的一种生命性、实践性的感性表达。研究表明,儿童表达自身的美术活动经验、观念、思考等的欲望更为强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学生美术思维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美术语言进行表达,从而表现学生的童真、童趣。例如,教学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的《添画》,教师就不能给学生提供高结构化的成品,那样就会束缚学生的美术思维,泯灭学生的美术创意。而应当给学生提供低结构化的美术“半成品”,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发掘学生的美术表现、创新潜质,让学生的美术作品闪现出其独特性、创新性。在教学中,当笔者出示一幅半成品之后,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经验、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添画内容,会形成不同的添画方式。例如,有学生直接在上面画;有学生在上面剪贴,建构了立体画;有学生积极联想,将画创作成了奇形怪状的动物、植物;有学生创编故事情节,让画作成了一幅幅叙事性作品、故事性作品等等。
正视学生美术思维,能让美术教学更具效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现与表达。通过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美术思维的生成。正如德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所说:“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不是看实际的教学与计划是否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能否让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中可以采用灵动的行动,从而创造性地展开学习。”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制定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更加灵活,表现得更有智慧;要让教师的教学能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起到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
想象是美术创作重要的支撑。在美术教学中,催生学生的想象力,能丰盈学生美术创作表现。许多学生的美术创作之所以多样化,就是因为学生的美术想象力比较丰盈。一般来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低结构化的美术素材,从而助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低结构化的素材,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和思考力,能让学生在创造的天地中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童年。
低结构化的素材,能让学生释放自我。在学生的美术想象中,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童心,激发学生的童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充满童真的作品。例如,教学人美版三年级上册的《对印版画》,笔者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不同形式版画的创作要点。例如,两张纸对印应当怎样操作?单纸对印应当怎样操作?在不同背景下对印版画应当如何制作?运用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可以使版画作品更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作品的创作结果,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版画创作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版画的教学更为合理、科学。在学生的“画一画”“压一压”“印一印”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幅画变成了两幅画、两幅画变成了多幅画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想象得以确证与表征的过程。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学生的版画创作构图饱满、色彩鲜明、有趣新颖。在版画制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测作品创作结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想象是学生创新性美术创作的根本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依靠一个知识或技能,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想象力。”在学生的美术创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让想象成为学生美术创作的动力引擎,让想象成为学生美术创新的不竭动力。
美术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意义传达。回顾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感触颇深,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学生从实践中领悟到知识远比老师填鸭式的输入效果好得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美术中的重难点是必不可少的。美术兴趣是学生美术创作的基本动力。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形成个性化、个体化、风格化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