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思考

2023-09-06 15:16:54林丽榕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化一带

林丽榕

怀卡托大学管理学院,新西兰 哈密尔顿 321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学术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化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具有现实必要性,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1.1 跨文化语言转换与运用能力

语言转换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石。王辉等[1]统计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53 种官方语言,分属九大语系,这就要求高校国际化人才要具备过硬的双语甚至多语能力。一方面,要提升外语听力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地道,能够将日常语言表达习惯转换为交流对象能够理解的语言符号。另一方面,要准确理解交流背后的思维模式、文化语义、价值取向,强化由语言层面深入到文化交流层面的语言运用思维,这就需要积累一定的跨文化综合知识:在对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差异、政治制度有所积累的同时,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思维和行为差异;既能掌握我国和对象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习俗等,也对区域与国别、国际关系等交流经验有一定积累。

1.2 跨文化思辨与话语创新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我国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国际化人才要树立全球化观念,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在面对文化差异和冲突时,能够以辩证的思维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并融汇多学科、多种文化知识进行正确阐释,评价不同文化间的差异[2]。跨文化话语创新能力就是在跨文化思辨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国家交流对象的行为习惯、文化价值观,领悟彼此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化解冲突与矛盾,在此基础上创新构筑符合本土文化和立场的理论与话语体系,维护国家形象。

1.3 本民族文化自信力

增强高校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强化他们对对象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而且要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高校国际化人才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重要传播者,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中,既要欣赏包容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尊重对方文化,也要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多用外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要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始终从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出发把握主动权、话语权。

2 高校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2.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环境和相关课程设置中未能重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课时和综合基础板块,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课程学习,没有创造相应的语言应用实践和跨文化交流机会,导致大学生不能充分学习和了解跨文化交际具体内容。大学生在实际交流交往中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的动机和兴趣,其学习目的停留在获得学分或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习惯,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3]。

2.2 课程体系建设仍需完善

虽然大多数高校逐步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但是课程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部分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和形式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例如,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以网络录播课或主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缺乏师生互动以及情感化连接,教学效果不佳。必修课课程覆盖面小,以国际教育学院或人文学院为授课主体,一些理工科学生很少接触跨文化交际课程。此外,课程设置主要是英语语言教学,非语言方向的课程设置存在差距。

2.3 学习实践环境有待优化

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需的学习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有些高校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英语知识教学,教师对如何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以及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经验不足,教学中仍旧沿用翻译课文、做习题等传统教学模式,未提供实践机会,导致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缓慢。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内与外教交流局限于课堂,课外用外语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更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2.4 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文化宣传有所欠缺

目前部分高校在对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弘扬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很多学生对中华优秀思想和经典国学典籍及主要学说的学习不深入,无法达到用外语对其阐释和传播的水平[4]。正是对本土文化了解程度不深,容易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缺少文化自信,即便掌握了一定的外国语言基础知识,也无法在交流中弘扬和宣传民族优秀文化。

3 高校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路径

3.1 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一大批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加入,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国际化,开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核心的语言和文化类课程。首先,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采用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授课形式,系统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丰富内涵和面临障碍、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等方面的理解,拓展传统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次,高校应提供高质量、内容丰富的语言类课程资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能够精通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外语,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课程资源。例如,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第三外语课程,针对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最后,高校还应开设更多文化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加设区域国别研究、跨文化交际实践等类型的课程。还可以结合文理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英文报刊文章选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与文化学习等类型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全球化思维,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5]。

3.2 重视本土文化教育

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既要将外来文化引进来,也要将本土优秀文化传播出去。高校国际化人才担负着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使其他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情况”才能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6]。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传授,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与内生魅力,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此外,还要在课程中设置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国情社情、文化习俗和文学艺术发展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传承我国奋斗向上、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积极推广我国优秀文化精髓[7]。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开设中国哲学思想、唐诗宋词赏析、茶道、中国书法作品鉴赏、现当代中国作家名作选读等双语选修课程。

3.3 创设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

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交际体验。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开设“跨文化咖啡厅”,并提供多语种报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加强对国内外时事的讨论交流。可以在图书馆开设“文化角”,进一步整合“一带一路”和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书籍、电子资源供学生学习交流。还可以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歌曲鉴赏、电影展映、经典文学作品赏析、美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等资源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在校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搭建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外籍教师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生活的交流平台,使中国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体验[8]。具有外语专业优势资源的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外语角”,邀请外国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参与,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交流,使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发生碰撞,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4 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

教师是高校落实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体,只有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就高校而言,要积极构筑学术交流共同体,国内各地高校可以联合成立教师区域联盟,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联合,针对跨文化交流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开展诸如科学研究、语言学习运用、对方国家风土人情等跨文化合作探讨,增强双方文化交流实效。高校还可以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优化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强化教师对交流目的国的语言文化、逻辑思维、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学习,在跨文化背景下理解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手段,把教师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案的改变视为一种文化适应性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就高校教师而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能力,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手段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涉华舆情和社会价值评判等信息,通过对交流目的国的公共价值立场、公共议题倾向和文化利益诉求等进行分析,使自身在对外跨文化交流中处于知己知彼的主动地位。要主动创造条件“走出去”,通过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出国留学、国际冬令营或夏令营等项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长跨文化经验和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亟须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新时代接班人,培养他们在文化差异背景下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是当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但是,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仍存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课程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学习实践环境有待优化、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文化宣传有所欠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本土文化教育、创设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进一步突出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跨文化国际化一带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