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琼
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集成性、理论性与规律性,需要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因而与小学生的直观认知以及形象思维大相径庭,使数学认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小学生快速适应数学认知需求,使其逐渐习惯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与逻辑推理活动,从而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上的认知主人。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活动,能够获得教师教学智慧以及小学生主体能动的全面支持,自然能够进入科学递升的良性发展轨道,进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能够对教师提供的探究对象或教材内容进行信息获取、知识比较、素材剖析、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整合判断,以缜密有序的逻辑方法精准表述主体思维活动。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悦纳数学知识、处理数学关系、感悟数学规律、体验数学魅力的必备主体课程素养,能够推动小学生在拓展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图形能力的有序发展[1]。因此,教师实训化开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活动是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能够顺应数学知识的规律性、逻辑性与推理性,优化主体思维素养。
数学知识被誉为“人类思维能动的文化结晶”,具有突出的集成性、逻辑性以及能动性,需要小学生在数学探究中进行高品质的灵活应对、逻辑推理、缜密思考、有序推敲。可见,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探究能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小学生有序有效地获取文本信息、提取数学知识、归纳思维成果、实现课程发展,自然是小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课程发展的重要培养目标[2]。所以,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善于思考、乐于推理、精于推敲的学习能力,科学落实课程素养理念,切实促进小学生思维方式、思考习惯,以及探究动机的优化与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助于小学生成为会探究、能思考、勤想象、善推理、精探究、能归纳的优秀人才,科学培养小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体想象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这样,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获得强大的思维素养支持,而具有较高的能动性与拓展性,科学助力小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实践成长。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生成为高素养人才的必备活动。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能够为教师界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预定教学目标提供新任务与新要求,强化教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活动的重视程度,优化数学教学的指向性、素养性以及实效性。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品质性与价值性,并以此作为数学课程素养的落实途径之一,实现数学教学的理念优化、范畴拓展以及提质增效,构建优秀育人环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活动是教师自觉践行核心素养理念以及科学育人观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教师科学高效地完成教书育人使命,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工作,务实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高素养、高能动的优秀人才[3]。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课程核心素养以及主体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能够融入教师设计与实施数学教学的课堂内容与育人任务。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推动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引导小学生在深思熟虑中慢慢展开主体思维,自主探究教师预设的认知任务。这样,小学生就会慢慢习惯开展自主思维活动,并在思有所得中逐渐形成积极思考的认知热情与探究习惯。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一个持续实践、连续训练、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因而自主学习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与培养空间。因此,自主学习为小学生提供了独立开展逻辑思维活动的探究机会,能够初步培养主体逻辑思维能力,改善思维方式与探究习惯,推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活动有效落实[4]。
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够感知“加法、加数、和”以及“减法、被减数、差”的概念表述,还能够感知到“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生还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总结出,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只要知道计算式子中的两个量,就能够计算出第三个量,能够实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融会贯通与逻辑推理。例如,在35 +27 =62的加法运算中,小学生还能够立足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衍生出62-35 =27 以及62-27 =35两个减法式子,以此在加法与减法之间搭建彼此关联、相互转化的信息桥梁,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之间联系以及加减法的意义。这样,小学生就在自主思考“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中,有效培养了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自主学习活动给予小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处理、多维考量的实践认知机会,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与探究机会,实现小学生的深思熟虑与学有所成,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思考兴趣,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动脑的良好探究习惯,立足教学实践科学落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小学生进行开放自由、畅所欲言的合作探究活动,帮助小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如实展示个人的逻辑思维活动轨迹,以此为小学生积累更多更好的认知灵感、思维跳跃、拓展思维等。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更多更好的心智启迪、思考方法、探究灵感以及思维碰撞,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做好积累[5]。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助力小学生在积极思考、密切交流以及方法沟通中长时间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自然能够促进小学生想象能力、处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的务实提升,进而推动逻辑思维能力的科学发展。
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章《负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在合作探究、集体讨论、自由交流中积极思考、展示成果、表现自我。这样,小学生就会在借鉴他人逻辑思维方法中获得良好的心智启迪与思维诱导,因而非常有助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以“数轴”为例,小学生对于“正数”部分的大小非常熟悉,能够从“0”向右获得一个依次递增的数列,能够探究出数轴上的数字位置越靠右,数值就会越大。当小学生去考虑“负数”部分的大小时,也会借鉴“正数”部分的比较经验,推断出“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要小于右边的数”。而且,小学生还会立足探究结果总结出“数轴上的数字位置越靠近左边,数值就越小”,因而能够在主题实践中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在信息积累、深度思考、尝试拓展中,得到良好的实训机会与成长空间,借助主体能动切实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因此,合作探究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思维灵感与探究方法,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探究经验以及问题解决方法,助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务实发展。
教师需要别出心裁地刺激小学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与主体支持。小学生活泼爱动、乐于表现、渴望他人的关注,已经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与形象观念,以及良好的思考意识与表现动机,乐于借助思考探究与能动拓展来展示个人的认知才能,博取他人的好感、认可与赞扬。因此,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与展示空间,推动小学生进入大脑兴奋、情绪激动、心理激荡之中,自然能够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强大的活力基础、思考支持与智力保障[6]。
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提供若干道小数乘法计算题,让小学生自告奋勇地进行计算演示与过程讲解,争当光荣的“小先生”。小学生在表现机会的直接刺激下催发强烈的参与积极性、思考主动性与表现自觉性,自然就会推动小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逻辑思维活动,为表现、为荣誉而积极思考。例如,在25×2.3=?中,小学生可以将式子转变为25×23÷10 =?再进行从左往右的乘除法计算活动。有的小学生可以在25×2.3 =?计算中直接进行整数乘法计算,然后根据乘法式子中只有一位小数而确定乘积的小数点位置。可见,小学生对计算式子的加工整理能力就是小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直接外显,使小学生切身体验到逻辑思维的强大处理能力,能够直接弱化计算式子的探究难度,体验到逻辑思维能力的神奇魅力与特殊功效。因此,表现机会能够获取群体关注,自然能够主体探究能动,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充足的主体能力支持。
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荣誉诉求,渴望成为教师与同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人物,因而能够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活动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表现欲望与竞争意识,乐于在教师与同学面前积极博取关注,成为师生的关注焦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多设计一些比赛活动,激发小学生的竞争动机与荣誉诉求,以此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支持。所以,教师应充分满足小学生的荣誉诉求,也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活动提供主体能动,推动小学生开心快乐地参与到竞争活动之中,在积极准备与自觉竞争中提升思维素养。
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小学生熟悉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集体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规律小学生很容易发现,因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先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然后组织小学生在开放交流、多维整合中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展示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荣誉诉求。这样,小学生就会发现长方体位置相对图形的面积都相等,由此探究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充分训练与提升小学生的归纳能力。这时,教师应对表现突出的小学生进行直接的、大声的语言表扬,满足小学生荣誉诉求与表现需求,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情感刺激,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再探究意识、再表现动机。同时,教师的大声表扬还会激发其他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与效仿意识,焕发出热烈的表现氛围与竞争意识,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竞争、齐头并进的良好探究环境,助力小学生的积极思考意识,科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课程知识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习惯以及主体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教师须自觉借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现机会以及荣誉诉求去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有设计、有目标、有实效的能力培养过程,积极创设科学有序、目的明确、实践训练与能动成长的主体平台,顺应学生数学认知的活动需求,帮助小学生在积极思考、多维探究以及能动整合中焕发生命活力,有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