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上活动设计策略初探

2023-09-06 14:26:09葛加琴
小学生 2023年5期
关键词:知识点科学活动

☉葛加琴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带领小学生在科学的世界中认识自然、感受世界,从而对自然界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可以在遇到各种问题时,用科学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原先的科学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为提高整体的学科教学水平,教师就要重视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带领小学生在各种科学活动中学习知识,让他们学会科学科目学习的方法。

一、制定活动目标,满足学习需求

(一)优化课堂语言,启发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但由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有限,在科学学习中经常遇到各种问题。传统的科学课堂采用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语言生硬,教学单一,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现阶段的条件下,为保障科学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注重活动教学法的实施,最为关键的是要保障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应该优化语言,用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带动下层层递进思考问题,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1]。例如,在《认识固体》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单纯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一枯燥的知识点,而通过科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开展,可摆脱原先的教学模式限制。小学生对科学活动有极强的参与兴趣。教师在科学活动组织中,需注意语言的优化。如在课堂上组织“将固体放入水里”的实验。在此活动开始时,学生都尝试将各种固体放入了水里,在放入以后观察固体是浮起来的还是下沉下去了。针对粉笔的浮与沉,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一些学生认为粉笔放入水中后会下沉;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会下沉,而会浮在水面。学生在提出“轻手慢放”的观点后,发现粉笔在水中是先浮后沉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思想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什么物体在水中也会像粉笔一样出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说:因为粉笔中有气孔,而在气孔内有空气,当空气跑出后粉笔就会自动下沉。注射器也是这个原理。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课堂氛围瞬间便活跃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

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为保障活动教学的有效性,需从根本上重视课堂语言的设计,通过灵活的课堂语言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保持科学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倾听学生表达,引导学生

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学习,经常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表达,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从学生的表达中发现他们在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活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帮助。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问时,一些教师会习惯性打断,实际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权、自主权。在保障科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表达,并给学生以提问的机会,与学生就科学知识点、活动难点展开讨论[2]。

例如在《运动与位置》这一小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分清楚运动与位置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讨论活动,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认真观察汽车的状态。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当你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时,如何判断汽车是处于前进状态的?在提出了这一问题以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说路边的树是不断向后移动的,一些学生说通过远方山峰的位置情况来判定,有一个学生却说通过自己身体的感觉来判定。在这个同学还没有说完的情况下,教师就打断了其表达,没有让他继续说下去,随后这一名学生有点闷闷不乐。在课后教师主动找这名学生道歉,听取了这名学生的解释,他当时想表达的是人体背部在汽车行驶时的“推背感”,这种压力感是汽车椅背与人背部的位置变化所引起的。教师在吸取了这一经验后,后续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耐心听取学生每一次的表达,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言。在讨论活动中的自由表达,让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小学科学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养成,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保障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在各种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都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科学探究与思考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科学设计活动,鼓励创新

(一)打破常规,设计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上,所设计的活动应该与学科学习内容相关联,但所设计的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还可将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之外,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有更强的学习体验。小学科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的,单纯的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点,而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可以使他们在科学学习中,保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统一。原先的科学教学,绝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内开展的,在当下的活动教学中可打破常规,将一些实践活动外移,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大自然。

例如在《研究土壤》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让学生对土壤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掌握与土壤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土壤的,如花坛中、大树下。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校园的花坛、草地,观察土壤与植物、生命等的关系,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土壤中的成分都有哪些,其中包含有哪些物质,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都有什么关系等。随后,教师要向学生解释,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构成,与植物、动物、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都息息相关。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向学生指出土壤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活动体验中,对于本单元的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不仅仅将本单元的知识学习集中在教材内容上,更能够进行适当的知识外延,如土壤与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关系?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学生会在课下查阅资料,寻求家长或者教师的帮助,也就有利于他们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堂上,为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用实践探究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就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地点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教室之外的地方,以形成崭新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二)组织生活活动,自我探究

科学学科中的很多知识点都相对抽象,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在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上有困难。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课堂上很难跟随教师的步调进行知识的理解,或者理解了一部分但是并未完全理解,还需在课后巩固。在科学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在课下应组织学生开展生活活动,使学生可以在生活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到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小学生普遍对生活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为他们布置了生活活动任务后,他们或到家以后独立完成,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

例如,在《动物大家族》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讲解给动物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动物的相关知识。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毕竟有限,学生单纯听取教师的知识讲解,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对各种动物的直观印象。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了有关内容后,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向学生布置生活活动:进入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并在观察的过程中记录下每一种动物的形态,向家长询问每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也可从网络上收集关于动物的相关资料。这种生活活动因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非常愿意参与。他们在家里会与家长讨论,商量去动物园,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关于动物的有关资料,整理这些资料。在下一节科学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学生所了解的动物种类都有所不同,在相互的分享中学到了更多动物知识,增长了见识,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进一步拓展到生活中。随着教育对小学生学科素养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生活活动中消化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质量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情况,发现许多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改变这一局面,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过程中,关键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带领和组织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师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枯燥的口头讲解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教学中,为将科学活动引入到课堂上,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创设各种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可以在他们相对熟悉的场景内探究科学知识,保障学习效果。

例如在《力与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盘山公路的图片,在展示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将盘山公路设计成“S”形状呢?随后,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各自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与力,正式进入理论知识的讲解环节,在知识点传授结束后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我准备了一桶水,怎么才能把这桶水搬上桌面呢?利用你们手边可用的工具,尝试操作。一些学生开始搬水,发现在搬运的过程中非常费劲,一些学生便提议:利用木板,让水桶从木板上滚动上去。随即在课堂上便可组织实践活动,邀请一些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科学课堂上的引入,使科学课堂保持了活力,打破了原先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如在利用木板时,学生进行了斜面的设计,但不同的倾斜角度下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科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不论是前期的情境创设,还是后续的实践活动参与,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学效果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为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在科学课堂上也应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内保持思维的活跃性。

(二)引入信息技术,深入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了起来。为全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水平,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上。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内容,可通过信息技术的视频或者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的理解。不仅如此,在课上课下的资料收集方面也可利用网络来实现,使每个学生可以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地球》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知识点较多,单纯通过课堂讲解、课后巩固,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对地球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并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网络中收集地球相关的知识,了解地球的形状、表面特征、内部结构、火山、地震等灾害发生原理等,从视频、图片的观看中理解有关的文字描述,加深学生对地球的印象,使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知识,爱上科学,享受科学课堂。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科学活动,从活动中探究与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理念,给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

猜你喜欢
知识点科学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科学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