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颖
大家知道,数学知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基础性综合学科,其中有很多的数学概念性知识需要记忆,小学生通过数学规律的探索,建立起了数学逻辑思维,这对学生的日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既满足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需求,同时也符合小学数学教学未来的方向,有助于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不小的教学挑战。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实践,以此满足小学生当下的实际学习需求[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其中,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例如,《长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都是教师直接进行“长方形面积”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吸收数学知识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非常重要。
第一步,教师要做好《长方形面积》的新课导入工作,首先提问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作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学生明确此次的数学课程内容是与面积相关的知识。第二步,教师拿出长方形纸板作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测量工作,由此教师引出问题:“纸板的长方形面积我们可以手动进行测量,如若是操场的面积,我们又该怎样进行测量呢?”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第三步,对于学生而言一个人的数学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和长边有关、和短边有关抑或和周长有关,多种数学思维的集体迸发,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第四步,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数学实验活动,用亲身参与的数学实验活动得出最终的数学结果,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顺利完成了数学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迈向新的台阶。
自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以来,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既弥补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同时又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新知的自我探索力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助,营造了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大家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2]。例如,《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概念性知识,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首先不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此次数学课程的相关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其次,为使学生的数学预习工作更见成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将小组内学生人数确定为4 ~5 人,小组内成员有数学基础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也包含知识水平一般和知识水平较差的学生,采用学生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形式;最后,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的数学问题,相对简单的小问题,小组长可以帮助相对落后的学生讲解,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相对较难的数学问题,小组长负责将问题记录,在教师的正式课程讲解中提出,以便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增强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充分放松身心、展示自我,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发现,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整体数学课堂教学参与度,提升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3]。根据国外的一项关于“视野与文化”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视野覆盖通常不会超过25个人,超过这个范围的话,教师难免会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在此过程中,难免有部分学生在教师不注意的情况做出数学学习之外的小动作,影响自身以及其他学生的数学学习,极不利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秩序。因此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整体数学课堂教学参与度,让学生全员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万以内的数字认识以及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练习基础之上,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根据以往“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堂活动的观察发现,学生对此的兴趣并不高,学习效果和相应的数学计算正确率均没有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为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各小组成员人数确定为5 人,在组与组之间采用数学知识竞赛的方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多道“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题,学生以教师的口令为准,在教师的口令发出之后,小组成员采用接力赛的模式在黑板上进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所做出的数学题目多,准确率高。竞赛结束之后,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积极的肯定及表扬,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别之间竞赛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并通过数学知识竞赛的激烈方式,增进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团结精神。
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为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共同努力,以此掌握更多的数学新知识,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4]。例如,在《克与千克》一课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换算有一定的学习困难,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容易将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亦或面积单位混淆,此时教师适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以顾客和营业员两种身份进入角色;其次,在超市购物的情景中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别看看物品的重量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单位,再仔细了解“克与千克”之间是如何进行换算的;再次,教师让容易混淆单位的学生多参与小组超市购买环节,让这部分学生将质量单位牢记于心中;最后,教师让换算上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参与小组超市的称重环节,让这部分学生可以多次实践质量单位的换算,夯实其数学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数学学习整体参与度之外,还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并以此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评价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学习[5]。例如,《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进行数学思维的有效发散,通过各抒己见,最终总结出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相关的知识点。教师从旁协助,有效指导,引导小组内成员进行总结与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及建议,避免小组内成员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高效性发展。
数学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单纯依靠“灌输式”模式授课,并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难度系数相对来讲比较高,所以,教师应善于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推动教学活动有序展开。如今,小组合作学习也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对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要想获得绝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收获知识,进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一节知识点时,要依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组,随后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经过互动交流初步掌握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联,当然,对于学生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要给予解答,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思路,进而在快乐中学习且提高综合成绩,也能够改变以往对数学学科的态度。除此之外,由于此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个性较强,在探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摩擦,所以,教师也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数学教育活动顺利展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整体参与,建立健全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均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