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虎
“隐去地名,内容没多大差别”“换了地名,情况基本相似”……曾几何时,这是不少人对于地方报道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报道存在的趋同问题。尽管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得到较大改观,但是随着传播形势的变化,相关现象仍需引起重视。
实事求是地讲,从中央部署,到各地逐级细化落实;从宏观决策,到生动实践,地方报道应该是不缺乏生动鲜活素材的。结合近年编辑地方报道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类:一是对地方特色研究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各地亮点在哪里;二是对问题现象研究不够,看事情千篇一律、找思路创新不足;三是采访不够深入,现场走马观花,引用材料多、细节描述少。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地方经济报道是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实践为做好经济报道提供了大量“活鱼”。因此,就进一步做好地方经济报道而言,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实现差异化报道,以达到“立足全局记一隅、记好一隅促全局”的效果,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汇聚起更强大的正能量。
对于各地区来说,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至关重要,既不能忽视当地实际和基本国情,更不能脱离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而地方经济报道也要立足于这样的定位展开。
首先,要从全局角度找准定位,这是做好地方经济报道的关键。在统筹推进发展布局中,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各地区都赋予了相应的定位和职责,既有普遍性要求,也注重差异、各有侧重。这些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长远发展方向提出的。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要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不能将地区发展割裂开来,而要放在全国大局乃至世界发展中看待地区发展。因此,做好地方经济报道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和有关精神,以全局角度、全国视野找准地方定位,服务大局。
经济日报高度重视做好地方经济报道。笔者参与编辑的地方版是地方经济报道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策划选题时,版面编辑首先就要做好案头功课,认真学习研究中央部署重点是什么,各地在落实中是如何考虑的,并与相关记者沟通如何通过报道体现各地为全国大局作出的贡献、肩负的担当。
其次,要从发展实际理解定位,这是做好地方经济报道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具体到各地区而言,发展实际不尽相同,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也有差异。有的地区发展快一点,有的地区发展慢一点;有的地区发展相对协调一点,有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点;有的地区农业强工业弱,有的地区农业弱工业强。同时,各地区也会因地制宜,对所辖区域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定位。因此,做好地方经济报道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各地区定位,不能超出现有发展阶段,既要横向上找差距,也要纵向上看进展,避免凭空臆测、天马行空、武断而不负责任。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围绕推动落实会议精神,《经济日报》地方版推出了“稳外贸 促开放”系列报道,从云南省抢抓中老铁路机遇、广东省部署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黑龙江省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等多个点位和角度,讲述了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取得的成效和落实中央要求推出的相关部署,既符合当地实际,也为稳外贸、促开放,在新发展阶段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贡献。
第三,要在务实创新中展现定位,这是做好地方经济报道的目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提出的定位和要求必须通过各地区的主动作为、创新作为落实落地,转为实际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地区也在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增强围绕“国之大者”履职尽责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本地区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统筹考虑和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做好地方经济报道要务实创新、客观理性,在找准定位、理解定位的基础上展现定位,突出各地区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来之不易的成效,为后续发展加油鼓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经济日报》地方版在研究落实有关议题时,针对制造业分类多、涉及领域广等特点,选取能够体现当地特色产业优势的点位,如吉林省长春市汽车集群、山东省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福建省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等,推出“先进制造业集群探访”系列报道,既展现各地优势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也为其他地区落实党的二十大目标提供参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统筹区域发展是始终要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做好地方经济报道,要坚持差异化思维,开动脑筋,谋高度、求深度、拓广度。
谋高度,就是要“接天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等,使经济布局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地方经济报道就是要记录各地区经济建设进展、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反映中央大政方针贯彻落实情况,为做好今后经济工作提供依据。做好地方经济报道有助于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要坚持高站位,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展开,努力从全局把握地方经济报道,强化宏观思维,认真分析某一地政策举措、发展成效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笔者在采编工作中发现做好地方经济报道的一项基础性原则,就是必须紧扣地区定位、立足地区实际、兼顾地区重点、体现地区特征。例如,《经济日报》地方版推出的“绘制科技创新施工图”系列报道中,辽宁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湖南省围绕打造“三个高地”集聚创新要素、陕西省构建“秦创原”科创平台等,都体现了当地侧重点和特色举措,对于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有一定意义。
求深度,就是要深挖问题根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丰富,各种资讯袭来,一般化的信息已经基本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完全的独家信息更是少之又少。地方新闻正呈现出全球化趋势,甚至有“所有新闻都是全球新闻”之说。要提高地方经济报道的价值和吸引力,就要善于发现、有所取舍,把握重点和亮点,减少一般化的、低价值的信息。持续强化新闻从业者职业本领,向深度挖潜,由表及里,进一步甄别信息价值。还原事件来龙去脉,深度剖析背后的逻辑或规律,正本清源,既要告诉受众现状是什么样子,还要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是这样,下一步可能会怎么样,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解疑释惑、坚定信心。
比如,《经济日报》地方版刊发的《老区拥抱大湾区——写在赣深高铁开通运营之际》。如果只是写赣深高铁开通、经过哪些站点、全长多少、行驶时长多久等,信息就较为浅显,没有充分表达出这条线路在更广范围、更大视野的积极意义,报道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记者通过更多采访,反映人们对这条高铁的期待和欢迎,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沿线产业的重要意义,也让赣南老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区域未来更好实现互促发展的画面跃然纸上。
拓广度,就是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方经济发展涉及诸多方面,比如就业、产业、企业、科技……内容十分丰富。地方经济报道要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发展现状,还要善于拓展,看到别人还没看到的、说别人还没说的。既能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及时提醒,避免重蹈覆辙,也能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地的人和事与其他人和事总会存在着关联与影响。尤其是要将地方经济报道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等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将一地发展与另一地发展联系起来,可能会发现新的价值,努力从源头上避免稿件千篇一律的情况。当然,这并非是要做大而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报道。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做出相关部署。应该如何解析产业链供应链?如何呈现一系列重要部署的进展?《经济日报》地方版为此推出了“从产品看产业”系列报道。为避免出现从概念到概念的问题,也为了能让更广大的读者理解相关话题,这组报道坚持问题导向、解剖“麻雀”,选择群众生活中常见的衬衫、汽车、电脑等产品,梳理出每件产品的重点产业链环节,通过记者站在不同地区采访,对这几个环节进行解析,将抽象化的产业链供应链概念变成相对容易理解的片段,取得了不错的报道效果。
落实好地方经济报道,要在前述基础上,从选题策划开始,具体到各环节,可操作、见细节、有温度,全面提升报道质量。
选题细化要可操作。结合各媒体职责使命或版面定位,学习、理解、细化、转化选题,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尤其是要理清选题背景和思路,明确采访方向和写作要求,注意地方经济报道与产业报道等其他经济报道的区别。追踪热点、关注难点、体现亮点。多说与群众生活、工作等方面相关的话题,引人关注、引发共鸣,提升报道实效。如前述“从产品看产业”系列报道,可以选择的产业链供应链其实有很多,但是与广大消费者(读者)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能让大家更能产生兴趣的,就需要精心挑选。以衬衫、汽车、电脑等这些日常较为容易用到、见到的产品为切入点,就可以使采访执行上更便于操作,报道也更容易接地气。
采访写作要见细节。采访中要注意从问题入手,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剖析问题为中心,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呈现,言之有物,通过讲故事、说细节增强感染力。同时,写作要做到“三个转变”,从以往对“枯燥数字”的报道转变为对“鲜活人物”的报道,从以往对“冰冷事物”的报道转变为对“生动故事”的报道,从以往对“一味说理”的报道转变为对“理解共情”的报道,使报道更加立体化。笔者也曾经遇到一些来稿,尽管新闻角度不错,但是采访不足,缺少故事,讲述较为空洞,说服力不够,传播力、影响力也会无从谈起。
语言表达要有温度。新闻采编过程中,从选题、采访到最后写稿,经常会遇到许多专业术语,必须考虑受众广泛性,避免照搬照抄材料等情况,语言表达要贴近受众。同时,表达要有温度,心平气和地、以平等身份叙述,遣词造句要避免给人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笔者曾听业内前辈说过这样一句经验:“吃牛肉,长人肉”。其意思是要善于转化,一是从理论术语转化到实践场景,二是从书面概念转化到通俗表达。前述“从产品看产业”系列报道就是按照这种思路谋划的一个例子。要将相关的语言“翻译”一下,既说内行话,又有可读性,多采用通俗化群众化语言,减少概念化词语,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总之,做好地方经济报道,就是要围绕“立足全局记一隅、记好一隅促全局”,着力于深挖新闻内容、突出地区特点、彰显报道价值,发现不同点、突出差异化,使讲述更有温度、逻辑更趋严谨、报道更加丰满、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