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舒
(曲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舞蹈艺术体现了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意味着舞蹈艺术受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性格、爱好、生活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人们的舞蹈审美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受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影响,新时期舞蹈艺术也朝着多样化、多元化、多维化方向发展,舞蹈艺术的繁荣表现在舞蹈形式、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等多个方面,新时期舞蹈艺术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新时期舞蹈艺术在遵守舞蹈表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舞蹈表演格式的限制。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新时期舞蹈艺术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新时期舞蹈艺术顺利发展,舞蹈创作者必须在充分把握时代发展节奏的基础上,严格遵守舞蹈艺术表演规律,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赋予舞蹈艺术强大的生命力。[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舞蹈艺术发展较为迟滞,模式化、公式化的样板戏更为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艺术的生命力。20 世纪80 年代,人们的舞蹈审美意识逐渐提升,舞蹈艺术创作氛围也愈加自由。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舞蹈艺术的蓬勃生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人民充满舞蹈创作热情,一大批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作品相继问世。古典舞的流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古典舞蹈精神内涵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创造出的新古典舞,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在当时大放异彩,甚至在全社会掀起了回归传统与古典的时代潮流。20 世纪末,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丰富化的社会文化使我国舞蹈发展更加自由。在舞蹈艺术领域中,各种审美观念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舞蹈艺术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导致舞蹈艺术朝着消费性方向发展,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现在,舞蹈艺术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舞蹈艺术审美价值更具新奇性,舞蹈艺术的创作形式更加丰富,各类舞蹈艺术作品百花齐放。
21 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文化氛围更加自由开放,经济发展更加繁荣,这使新时期舞蹈艺术审美特点向着多元化、多维化方向发展。
舞蹈艺术创作者的生活是舞蹈艺术内容的主要来源,创作者想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往往都体现在舞蹈艺术内容中。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丰富的精神内涵、广阔的思维空间逐渐成为新时代舞蹈艺术的新特点。新时代的舞蹈艺术文化具有丰富的哲理意义,体现着时代精神、人文精神。有很长一段时间,舞蹈艺术表现往往缺乏人文内涵,舞蹈艺术创作者避免在创作过程中谈及人性这一话题。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人道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家的关注,舞蹈艺术开始描绘人类世界各种复合型人际关系,舞蹈艺术逐渐成了体现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重要工具。[2]
新时代舞蹈艺术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伦理等某个单一角度,舞蹈表演不再居高临下,逐渐转变为对世俗情感的挖掘。舞蹈艺术创作者努力通过舞蹈表演传递人性美、人情美,真实的人物生活使舞蹈艺术更具魅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舞蹈艺术创作者会紧随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节奏,将人们的生活细节和社会变化等内容都表现在舞蹈作品之中,使舞蹈作品更具有时代精神。与此同时,舞蹈艺术表演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舞蹈艺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灵感,许多舞蹈作品都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奥秘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结构来体现。新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舞蹈艺术内在结构和动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总体来看,新时期舞蹈艺术内在结构虽然仍以戏剧性结构为主,但是诗化结构、心理结构、板块结构等其他舞蹈内在结构也逐渐流行起来。以往无论是舞台剧、叙事性舞蹈,还是抒情性舞蹈都以戏剧性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法。但在新时代下,这种以戏剧性结构为主导的舞蹈局面被打破,在西方现代戏剧观念和我国新时期艺术思潮的影响之下,新型舞蹈艺术内在结构逐渐形成,具有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这使舞蹈艺术不仅能够承载创作者的内在心理,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还具备了教化、娱乐、审美等多种功能,舞蹈艺术审美内涵更加丰富。
新时期舞蹈艺术的语言系统也变得更加丰富,突破了以往舞蹈艺术语言体系单一化、平面化的限制。舞蹈语言多元化发展使舞蹈艺术审美视野得到拓宽,艺术规范和风格倾向也更加多元化、自由化,新的立体性舞蹈语言结构逐渐形成,体现了舞蹈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多种审美需求。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主要在于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舞蹈表演在创作过程中还包含着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舞蹈艺术作品的质量由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所决定,保证舞蹈创作的创新力有利于更好地体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能够在突出舞蹈作品主题的基础上,向观众传达丰富的情感,表现出舞蹈艺术绝佳的审美价值。
舞蹈艺术具有独创性。将舞蹈作品置于独立的空间之中,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题材和情感主题表达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而这便要求舞蹈艺术创作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不能生搬硬套。此外,舞蹈艺术创作者还需要赋予舞蹈艺术作品延伸力,为广大观众带来良好的艺术审美享受。舞蹈艺术延伸力主要体现在舞蹈作品“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舞蹈作品跌宕起伏,使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主题思想是决定舞蹈作品审美艺术特征的重要因素。舞蹈艺术创作者需要深入剖析舞蹈艺术作品内涵和本质,始终秉承创新精神,采用多样化的舞蹈创作手法演绎出当代舞蹈艺术的风采。真情实感的舞蹈艺术主题思想凸显了舞蹈艺术的魅力。[3]
抒情性是表达舞蹈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方法。不论是舞蹈艺术创作,还是舞蹈表演,都离不开抒情性这一特点,在舞蹈艺术表演中增添真情实感,可以使舞蹈艺术获得观众的认可。但是,受人肢体动作的影响,舞蹈动作并不能像语言一样直接表达舞者内心的想法,舞蹈情感表现往往会受到肢体行动的束缚。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人的肢体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而此时,舞蹈表演者将内心的情感融入舞蹈表演的全过程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向观众传达彼时的情绪,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但值得注意的是,肢体动作需要具有美感才能更好地向观众传达创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为了打造完美的舞蹈艺术表演舞台,还需营造相应的舞蹈艺术表演氛围。与戏剧不同,舞蹈表演往往是不需要台词的,这意味着舞蹈工作者必须提前揣摩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在反复练习、反复演绎的过程中感悟舞蹈艺术的审美魅力。
肢体语言是表现舞蹈艺术的主要方式,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还需要体现舞蹈艺术技艺之美。全面升级舞蹈艺术,不断丰富舞蹈题材、舞蹈主题,实现舞蹈艺术的完美蜕变。日常生活和神话传说是当前舞蹈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来源。二者都需要高超的舞蹈技艺才能表现丰富的艺术内涵。而为了更好地突出舞蹈主题,便需要舞蹈表演者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和高超的舞蹈技巧完成整场舞蹈表演。除此之外,舞蹈艺术的记忆性也体现在舞蹈动作和场景布置上,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华丽优美的舞台布置都是为了塑造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传达舞蹈艺术的美。因此,不断提高舞蹈作品的记忆性,在凸显人物特性、表达主体特征、传达情感的同时,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艺术效果。[4]
随着时代发展,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这使舞蹈艺术逐渐发展成一门综合性艺术门类。舞蹈体现于各式各样的事物之中,结合音乐、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呈现出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舞蹈艺术以舞蹈结构为基础,通过结合各类艺术元素,实现质的飞跃,呈现出综合性特点。这意味着无论是舞蹈作品的内容,还是人物性格和表演形式,都影响着舞蹈艺术的综合性水平。因此,为了真正体现舞蹈艺术综合性审美特征,便需要全面了解舞蹈艺术作品构成,用精彩绝伦的艺术表演形式传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实现舞蹈艺术的广泛传播,让舞蹈艺术完美绽放。因此,舞蹈艺术创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时刻把握作品的审美特征,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完美的舞蹈艺术表演。
舞蹈艺术与身体审美紧密相关,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提供审美艺术价值。人的身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这意味着舞蹈表演者的生活状态、思想情趣都会影响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在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思想情感给观众,在音乐节奏和韵律的配合之下,用身体形态表现出完美的舞蹈艺术。除此之外,舞蹈表演者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氛围也影响着舞者的身体形态。因此,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载体,身体动作应当具有流畅性、节奏性,在韵律的配合下,打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舞蹈源于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简单复制生活场景,便可以体现舞蹈审美价值。舞蹈是对生活的整合、创作,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与言语表达相比,舞蹈更加委婉,更加具有感染力。舞者以身体为载体,伴随音乐节奏而不断变化,舞蹈动作传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起伏。可以说,身体是舞蹈艺术传递感情的主要渠道。例如,孔雀舞就具有极强的节奏感。舞者肢体伴随音乐而行动,舞蹈更具节奏感、韵律感。
我国舞蹈艺术通过舞蹈表演来表现神韵,强调善与美的结合。人具有丰富的体态语言,在漫长的岁月里,人对身体未知动作和已知动作进行鉴赏,逐渐产生了审美观念。而舞蹈的诞生便是人通过身体传达思想感情的起源。人们对舞蹈的审美往往起源于对健美身体的欣赏。也就是说,观众是通过舞蹈表演者的身体来感受舞蹈的情感和思想的。比如,芭蕾舞对舞者身材比例要求十分严格,要求舞者的各个肢体部分都要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完美的视觉效果,使舞蹈表演更加和谐。当前,人们逐渐意识到舞者身体形态对舞蹈表现的影响;也意识到舞蹈在身体健康、体态塑造方面的作用。比如,拉丁舞、普拉提的流行便是人们希望通过舞蹈来塑造良好体态、锻炼身体的表现。在舞蹈学习训练过程中,手位训练、腿部训练所做出的各种舞蹈动作都是在有意识地调节身体姿态,通过跳跃、旋转、手臂摆动等肢体变化达到塑造身体形态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时期舞蹈艺术不断发展,审美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立体化特点。舞蹈艺术的繁荣之下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这给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阻碍。舞蹈艺术属于视觉审美方面的艺术形式,这意味着视觉效果直接影响舞蹈艺术审美,因而许多舞者都十分注重服饰、灯光、舞台等方面的选择。但这却导致了舞蹈过于注重外在包装,而缺失艺术内涵的问题。舞蹈艺术变成了舞蹈动作设计,舞蹈审美也不再是情感上的表达,变成了对舞蹈包装的观赏。这导致舞蹈作品变得十分肤浅,落入俗套,缺乏对社会、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机械化、刻板化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这类舞蹈表演不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只在乎视觉审美上的享受,这样的舞蹈艺术表演严重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良性发展,导致我国舞蹈艺术过于注重形式、技巧,而缺乏最基本的艺术价值。我们应该重视舞蹈审美特征,让舞蹈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