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钦涵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翻转教育概念源自美洲,以哈佛大学Eric Mazur 博士所创立的同伴教育(Peer Instruction)为雏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利用课内的宝贵时间,共同解决问题和挑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颠覆。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
琵琶教学在大学传统音乐技能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丰富琵琶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改造中国传统琵琶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本项目根据“翻转”的内涵特点,结合琵琶传统艺术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琵琶课为例,按照翻转课堂教学特点,以琵琶教学为导向,协同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精准育人。笔者从翻转课堂的视角,探索琵琶教学改革。
笔者查阅中国知网文献,梳理统计后发现,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为27521 篇,关于“高校翻转课堂”的文章为3790 篇,关于“高校音乐翻转课堂”的文章为66 篇,而关于“高校琵琶翻转课堂”的文章为0 篇。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了一个关注热点,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专业教学具有特殊性,许多高校琵琶教学仍采用“面对面、手把手”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面对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的训练过程,学生在练琴中缺乏激情,老师存在审美疲惫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和过长的技术瓶颈期[1]。在教育过程中,一味依赖教师或者教师仅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都是不够的,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在更多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
高等学校很有必要消化吸收翻转课堂的新模式。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线上教学、线上考核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
首先,实施翻转课堂所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要通过线上鼓励学生将空间、时间、学习对象的局限一一打破,对传统“学徒制”进行重塑,运用逆向思维,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动位置上,设立“学习计划目录”并让其付诸实践。教师在授课前,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所学的内容、目标、方法的指南。在“学习计划目录”的带动下,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学习工具、手机终端等进行自主学习,以训练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大量优化课堂学习内容[2]。
其次,对课堂设置与课例加以创新。学生在课外根据方法自主练习,而课堂内,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认真准备和细心研究,并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方法练习和话题研讨,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心得和方法心得,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掌握破解课堂教学问题的途径,从而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最后,针对普通大学琵琶技能课程的学生来说,积极开展音乐实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但即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不要盲目搬运书本上的音乐理论知识,而要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音乐实验和表演项目,让演奏者真的行动起来,运用演奏技能。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乏味的一大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音乐技能的训练和枯燥的理论知识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根据翻转课堂模式的课程设置,上述难题均可获得有效解答。比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排练或者表演活动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利用线上同步的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排练,从而提高效率。在演出实践活动中,可以积极发挥音乐协会和乐团的功能,通过组建多个小型的乐团或者协会,将琵琶甚至各专业领域的学子汇聚到一起,广泛地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如学校艺术节等。这些活动能营造良好的学校艺术氛围,也能使更多非专业的学习者投入琵琶表演与音乐实验教学的活动中。
探索琵琶课程领域的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机制,建立支撑“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的应用微课资料库,线上线下同步避免学生走入学习中的误区,解决一直以来“名师”“名校”音乐类共享教学资源在国内高校分布不均的情况,让学生有丰富的学习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设立交流板块和小组作业板块,提供深入探讨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内部实现知识共享,杜绝技能课陷入“闭门造车”之陋习。并通过引入重奏及合奏作业的反馈,加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此外,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融入音频、视频等,替代口传心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定期更新课件内容,按阶段分类更新,知识点每三年更新一次,作品及技术点每半年更新一次,最新理论动态音频和文本性最新成果及时更新。
在进入教学活动前,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各种设备,随时随地制作自己的视频,在使用各种手段单独研究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或者团队合作。同时,他们可以欣赏教师的演奏或者其分享的音视频资料,在观看和临摹中汲取养分,获得相应的技巧点。不能自主独立研究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合理规划互动的时间与学习频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伯格曼和萨姆斯认为,“翻转课堂”通常是指学习者先在家收看课堂录像,之后再在课堂完成传统的家庭作业,如工作表、练习题、章节练习题等。笔者以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为研究和实施对象,实施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帮助学生了解琵琶演奏的理论知识,熟悉和掌握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乐曲。然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堂内容,在教师开课后,自己安排学习进度,来代替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的指定内容的教学形式。通过PC 端和移动端等专业平台为学生提供作业检查、知识答疑、讨论等不受课堂时间限制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联合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根据学生水平选择相应难度,一定程度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造成的教学模式限制。所谓“教育”就是训和教两者相辅相成,没有训练,教学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学校教授琵琶课程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与学生有效沟通。在交流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所在,更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并相互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拓展他们的综合技能以及素质。
比如,针对目前的课程研究对象《琵琶技能课程》,教师可以挑选或者制作一些视频。之后,指导学生必须反复学习,重点观看那些视频。更便捷的是,教师可以仔细考虑每名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现实状况,为其科学合理地安排适合他们的学习形式。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定期检测,并根据现阶段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盘,以了解学生在课余的复习状态,并总结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之处与问题,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细分和重复,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重点内容,反复学习从而强化记忆。也可以采用多人同时参与,一起探索的形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概念与功能的分析,高校琵琶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在现代翻转教学语境下,根据高等学校琵琶课程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逐步变革传统的“集中授课+技能训练”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发展、革新高等院校的琵琶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琵琶专业背景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契合高校琵琶教学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全方位参与到育人环节中,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以点带面,以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专业为切入点,对于翻转课堂背景下的琵琶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对其他音乐类专业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全面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琵琶教学改革研究的问题,促进琵琶教学的发展。
由于技能课程受学生学习进度影响的特异性,翻转课堂在琵琶技能课的实践中要遵循个性化发展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进度,以及个人成长规律等,在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3]。这个新兴的教学领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素养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设计教学计划和氛围,不能脱离实际,避免“空”和“大”。以琵琶教学为例,疫情期间,湖北文理学院全部改为线上教学,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众所周知,距离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传统技能课程讲授。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和观念传统的教师来说,思维的推陈出新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上,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仍然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湖北文理学院之前在音乐技能教学方面也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的研究旨在解决长期的教学模式滞后的问题,也希望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高校琵琶教学现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调研其他地方高校琵琶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成果,通过学生信息采集掌握教学所需的优质课程形式,对以上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湖北文理学院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发挥地域优势,研究探索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校琵琶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为实施主体,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琵琶音乐艺术教学改革研究。其成果可推广到湖北文理学院其他艺术类相关专业,也可以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琵琶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提供参考。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跟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为国家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