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独奏曲《山之舞》演奏特点之我见

2023-09-06 11:01魏羽宣
戏剧之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泛音滑音力度

魏羽宣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琵琶独奏曲《山之舞》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琵琶曲《山之舞》是由琵琶演奏家陈音先生于2008 年创作的。陈音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任琵琶演奏员。他先后创编、演奏的琵琶作品有:《山之舞》《西风词》《秋月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

陈音先生在赴贵州旅行途中体会到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点以及欣赏了当地美丽的自然风景,他选取南方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轻快活泼、婉约悠扬、细腻绵长的优美旋律,创作了琵琶独奏曲《山之舞》。乐曲描绘了贵州少数民族质朴的生活场景,使听众体会到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二、琵琶独奏曲《山之舞》的结构特点分析

琵琶独奏曲《山之舞》是并置的三部曲式结构。

引子(第1—10 小节)调式为A 宫,节拍分别为6/4、2/4、4/4,其中第1 小节为6/4 拍,第2 小节转为2/4 拍,同时旋律加入了装饰音;第3 小节变为4/4 拍,旋律由弱渐强做变化;第4 小节节奏为散拍子,由mf 到p 再到mf,升la 和la 半音间交替,以起到旋律装饰性变化的作用;第5、6 小节转为4/4 拍,以长音la 作为铺垫,突出具有变化音的三连音节奏旋律;第7、8 小节是第1、2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9、10 小节转为6/4 拍,旋律多运用装饰音的变化以增加音乐的色彩。

A段(第11—94小节)调式为A羽,节奏为小快板。第11 到18 小节节拍采用5/4、4/4 交替进行,突出主题动机。第13、14 小节是第11、12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19 到31 小节情绪递进,更加热烈高亢,第19 到25 小节在四弦演奏,采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作为铺垫以衬托旋律。第26 到31 小节同样以十六分音符衬托泛音演奏的旋律,力度由弱渐强。第32 至36 小节力度为ff,其中第35、36 小节是第33、34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37 至50 小节节拍变换多样,采用混合型节拍,音乐色彩丰富。第44 到50 小节是第37 到43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51 到67 小节是充满长线条感的旋律。第68 到71 小节力度由mp 到mf 逐渐递进。第72 到90 小节是第32 到第50 小节的完全重复。第91 到93小节低声部以la 为持续音,为高声部连续泛音演奏的旋律作铺垫。第94 小节以高音mi 开始进行上滑音演奏,结束于低音la,力度由pp 逐渐渐强,最后以ff的力度结束A 段。

B 段(第95—135 小节)为乐曲的慢板部分,调性由A 宫转到A 羽,节拍分别为4/4、2/4、3/4。第95 到102 小节展开主题,力度为pp—p—mf 逐渐递进。第103 小节是过渡句,力度由强渐弱。第104到第107 小节力度变化多样,体现灵动跳跃的音乐。第108 到111 小节是第104 到107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112 到117 小节运用滑音作为高声部的旋律,低声部以主音la 持续进行,力度由mp 到mf 再到mp。第118 到127 小节速度渐快,运用半音变化将音乐情绪推至高潮。第128 小节转为4/4 拍,力度为mp。第129 小节是第128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130、131小节为6/8 拍,是两个重复句。第132 至135 小节转为3/4 拍,以连续向上的旋律走向结束B 段。

C 段(第136—231 小节)为乐曲的快板部分,调性为A 羽调式,节拍变换多样。第136 到142 小节采用A 段的主题材料,进一步扩展主题。第143 到148 小节力度为f,节拍为5/4 拍与2/4 拍交替变化。第145 到148 小节是第143 到144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149 至152 小节节拍为6/4 和4/4 交替变化,力度为mf,采用连续的三连音强调旋律。第153 至156小节为过渡句,节拍为7/8 拍。第157 至160 小节是第143 到146 小节的低八度重复。第161 至163 小节乐句中重音记号的排列改变了传统乐曲中重音在第一拍的特点,采用十六分音符以突出旋律的急促感。第164 到166 小节是第161 到163 小节的高八度重复。第167 到172 小节节拍为2/4 拍,力度为ff。第173到180 小节高声部旋律采用遮分的演奏技法,低声部由空弦二弦转为空弦一弦为伴奏突出旋律。第181到186 小节是过渡句。第187 到192 小节是第143 到148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193 到196 小节速度逐渐加快。第197 到200 小节是第193 到196 小节的向上四度模进进行。第201 到205 小节运用拍面板的技法演奏切分节奏。第206 到第209 小节节拍为4/4 拍,力度为mf,旋律在低音声部演奏,与前段音乐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第210 到第215 小节运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演奏使整个乐句更加流畅。第208 小节是第206 小节的高八度变化重复,以突出主题旋律。第216 小节的滑音re 以ff 的力度将音乐情绪推至整首乐曲的高潮。第217 到220 小节是第187 到192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221 到225 小节是相同旋律在四个不同音域演奏,由低音区至高音区逐渐递进。第226 到231 小节速度慢起渐快,采用四度五度交替向上模进的技法结束C段。

尾声(第232—238 小节)与引子部分呼应,调式转回A 宫调式,节奏节拍相对灵活自由。第236、237 小节运用半音递进,采用三连音、装饰音的演奏技巧,以ff 的力度结束全曲。

三、琵琶独奏曲《山之舞》的演奏特点分析

琵琶曲《山之舞》的演奏特点与音乐变化具有新颖之处。乐曲标题点明本曲的主题:山在舞蹈,将山进行拟人化描绘。

(一)引子部分演奏特点分析

由弱起的泛音演奏开始,泛音演奏技法要求左手找准泛音的位置,弹奏时声音要明亮有余音,描绘山间静谧和谐的氛围。弱起泛音演奏之后运用挑轮和泛音的组合演奏技法,轮指由慢渐快,在演奏时挑轮要求大指快速挑四弦且轮指具有流畅性,突出力度的强弱对比。第1 小节第4 拍运用了滑音的演奏技法,表现贵州少数民族山歌拖腔唱法。第1 小节以自由延长的高音la 结束,气息整体保持连贯性。第2 小节速度逐渐渐慢,装饰音的演奏要清晰,左手按音要扎实有连贯性。第2 小节以分指演奏la 音结束。分指演奏时过弦速度要快并且大指食指同时发音。第3 小节开始运用挑轮演奏技法,力度由弱渐强。第4 至5 小节慢起渐快,力度变化从p 至mf,最后至升la 音,左手滑音时按音要扎实;右手轮指要有音头,气息随着左手滑音而变化。第6 小节运用连续分弦演奏,速度由慢渐快,以半音变化表现音乐色彩。第7 至8 小节是第1 至2 小节的变化重复。第9 小节与第1 小节形成对比,最后的二分音符la 力度为p—mf—f。第10 小节以左手四弦的滑音为主旋律,慢起渐快,按弦演奏扎实,同时运用颤音、滑音、轮指、泛音等演奏技法,增加音乐的色彩变化。最后,以带有自由延长符号的泛音演奏结束引子部分。

(二)快板部分演奏特点分析

从第11 小节开始,运用强力度的分弦、四指轮、重音挑等演奏技法以突出右手演奏力度的强弱对比。乐曲旋律热情活泼,表现了少数民族欢快的舞蹈场面。演奏时左手换把要连贯。第12 小节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要清楚,最后一拍的滑音力度由弱渐强,与第13 小节强力度分弦的衔接自然流畅。第14小节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左手换把演奏按音要扎实。此乐句中节奏节拍变换多样,表现了贵州少数民族在山间欢快的舞蹈场景,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要将自己内心的情绪融入音乐当中,使听众能感受到热烈欢快的气氛。第19 到31 小节运用快速弹挑的演奏技法,演奏一弦和四弦的换弦要注意大指和食指的灵活独立性。乐句旋律在四弦演奏,因此演奏一弦时要控制右手的力度,以衬托四弦的主旋律。第26小节的泛音演奏左手要有灵动的感觉。第29 小节力度由弱渐强,演奏力度渐强时节奏要稳定。第32 小节强力度的扫弦开始,第36 小节每一个音符都带有重音记号,以表现出强悍的音乐风格。演奏时扫弦由手臂带动手指,手指要主动,同时突出一弦的旋律,附点节奏演奏准确,四指轮音质要有颗粒感。第37到49 小节速度要保持稳定,其中每小节中加入了休止符,以体现音乐的跳跃性,演奏时右手手指小关节要主动,左手演奏强调轻快跳跃的音乐性。第50到67 小节与之前轻快跳跃的音乐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乐句使用长轮的演奏技法突出音乐的强弱变化以表现婉转绵长的音乐旋律线条。长轮演奏要注意轮指的清晰度、颗粒性和力度,以表达音乐情感。第90 到94 小节连续的泛音演奏速度逐渐渐慢,音乐情绪趋于平缓。泛音演奏左手的演奏位置要准确。第94 小节最后一拍的滑音演奏要有音头,右手轮指的力度由弱渐强,最后以ff 的力度分弦结束快板部分的演奏。

(三)慢板部分的演奏特点分析

第95 小节运用轮指和滑音的演奏技法,力度由pp 渐强。第96 到102 小节左手运用推拉吟揉的演奏技法,表现带有乡土气息的情歌。在演奏推拉弦时音高要准确,拉出去时速度稍快,回来时左手按住弦慢慢回到原位,以突出推拉弦的余音,描绘山歌委婉动听,回荡山间。这部分的演奏音色柔软优美,其中运用推拉弦演奏技法表现少数民族的少女在山中演唱情歌,歌声优美轻柔,体现出青涩美好的爱情场面。本段中较多使用拉弦和揉弦等演奏技法,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更加柔软细腻。第118 到127 小节速度由慢至快,运用大指勾与中指抹的组合技法及挑弹的技法,演奏时要求右手手指灵活,左手换把衔接流畅、按音扎实,对左右手配合的默契程度具有较高要求。第128 到131 小节运用摘音演奏技法,速度渐慢,演奏较为自由。第132 到135 小节运用人工泛音演奏技法,速度转变为极慢,音色缥缈,给听者一种朦胧的感觉。同时人工泛音结合左手拉弦的演奏是本乐句的特点。演奏时要求左手在拉弦的基础上加入揉弦,同时要注意音准的把握。在演奏人工泛音时找准品位,左手拉弦准确流畅。

(四)快板部分的演奏特点分析

第136 到142 小节变为突快的快板,为后续激动的音乐情绪作铺垫。第143 到148 小节节拍变化丰富,采用扫拂的技法突出热烈、欢快的音乐旋律。第149到156 小节是过渡句,运用右手中指剔弦及大指勾弦的演奏技法,音区变低但速度不变。第153 到156 小节采用四度上行模进,力度逐渐加强。第161 到166小节由强到弱再渐强,音域从低至高。左右手的演奏技法要高度配合。第167 小节强力度的扫拂将音乐情绪推至高潮。左手演奏按音跨度较大,注意按音要扎实,换音时要准确。第173 到180 小节右手采用的是遮分技法,遮分空弦音的演奏由二弦mi 音转变为一弦la 音以体现音乐的变化。第184 到186 小节的泛音演奏将音乐再次推进,为接下来重复的乐段作铺垫。第187 到192 小节强力度的扫拂与重音记号将音乐情绪推至全曲的最高潮。第193 到205 小节速度加快,运用拍面板的技法,模仿鼓的音色,体现出现代音乐的气息。拍面板技法是本曲的特色之处,体现了琵琶面板在演奏中的运用。第221 到231 小节旋律再次由低音区至高音区推进,演奏时注意突出旋律。乐曲快板部分描绘了山间的夜色朦胧,薄雾萦绕,人们纷纷燃起篝火,热烈舞蹈。

(五)尾声部分的演奏特点分析

第232 到236 小节采用引子的材料,乐曲与其他传统曲目的尾声不同之处在于,不再运用渐慢渐弱的结束方式,而是采用强力度的轮拂、快速扫拂结束全曲。整首乐曲展现出中国西南地区极美的山水和当地人质朴、热情、能歌善舞的人文魅力。

四、结语

琵琶曲《山之舞》运用左手推拉吟揉,右手弹、挑、轮指、扫、拂等,将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陈音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充分运用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同琵琶的演奏技法相融合,使琵琶音乐在听觉上更有新意。作品主要是向人们展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突出琵琶音乐的民族特点。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的琵琶演奏者演奏本曲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泛音滑音力度
小提琴泛音演奏的原理与实践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谈谈笛子的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