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模式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以大学生媒介依赖为背景

2023-09-06 08:12:28欧阳晓婷
记者摇篮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媒介育人

□欧阳晓婷

“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是篇大文章”。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无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也引发了部分人的担忧和焦虑。大学生对新媒体缺乏全面、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低头族”和“刷屏党”。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肩负着为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将文化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有着深远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大学生媒介依赖给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化解多元文化的冲击、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是当下高校文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媒介依赖现状及原因分析

1.媒介依赖研究

“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于1974年由学者桑德拉·洛基奇和德弗勒提出,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认为,如果缺乏替代大众传媒的方式或者资源,就会形成大众传媒依赖,并且受众对大众传媒依赖程度与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及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的观点由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出,他在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的基础上,探讨媒介影响人、异化人、塑造人的方式,而且往往是在人不经意地情况下进行。他指出,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儿童的视野,会导致儿童的成人化趋势,并且人会逐渐沦为电视的奴隶。

“人性化趋势论”由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他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说明了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对媒介演化和人类前途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手机可以被视为一种补偿性媒介,形成新的关系,并通过互联网促使信息的快速扩散,使人类处于“随时待命”的囚笼中。

2.大学生媒介依赖现状

当前,“00 后”大学生是高校主力军,在其成长阶段,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普及,尤其是大城市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普遍存在,“手机党”和“低头族”随处可见。在泛娱乐时代,互相融通的新媒体和互联网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资讯,但同时使信息的获取渠道更加单一化,受众可以通过搜索来获取相关信息,长期的依赖导致受众思维能力下降,进而陷入媒介依赖。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成为一种普遍状态,甚至基本处于“手不释机”的状态。他们使用手机最主要的目的是社交和游戏,手机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并且大部分学生患有手机携带强迫症,没有或者忘记携带手机时会出现焦虑、心神不宁的情况,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成瘾状态,即“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状态。

3.大学生媒介依赖形成的原因分析

当前,多项研究表明,使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成瘾如同药物依赖,会让人形成心理方面或行为方面的障碍。由于社交媒介的革新,面对面交流方式发生了本质改变,网络交流拓展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但是,虚幻的网络空间和充满娱乐化的网络游戏,极易让大学生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尤其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与关注,会渴望在虚幻网络世界中寻找认同。当前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大学生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的问题,大学生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的时间长短、频率高低由自身自制力的强弱决定。大学生通过使用手机媒介,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APP的运用,试图引起他人的关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获得身份认同。所以,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介维系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是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是出于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的目的。如何利用好手机媒介的特性,帮助大学生有效利用手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自我呈现愿望,实现获得知识和信息的目的,提升其媒介素养,这是当前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媒介依赖给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互联网、智能手机、5G 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媒介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不断被削弱。高校如何跟上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速度,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下的时代课题。

1.高校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无疑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新媒体时代,部分大学生仍然对新媒体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媒介依赖,从而导致高校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信息量大,且自由程度高,给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其处在“三观”的形成阶段,极容易被影响或被煽动,甚至造成“网络暴力”。如果对大学生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那么网络热点、爆点会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从而产生消极影响。在全媒体视域下,全媒体技术的运用为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视野,也为多元文化和虚假信息进入高校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些错误的言论不断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构建文明校园和和谐校园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一些外国文化中的糟粕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侵入校园,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2.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率逐年提升,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却让人担忧。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能够成熟地运用新媒体,对媒体中的众多信息有主观理解、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各种媒介的接触呈现“接触快、鉴别难,接触多、接受难,接触广、深入难”的特点,过度依赖新媒体就是其缺失媒介素养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他们对媒介信息的筛选和判断具有局限性。刷抖音、刷微博已成为一种潮流。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不理解,认识较模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会使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缺乏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导致主流价值文化的冲突和困惑,不利于在高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弱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因素综合作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观念、行为、心理等形成积极影响,体现在大学生对高校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支持,对高校意见领袖权威的维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引导作用不断被“消解”。由于文化传播过程中,多元的传播主题和多种的传播途径“消解”了校园意见领袖的权威,简单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让教育效应不断弱化。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受教方式和教师的施教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让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唯一主导,传统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逐步被弱化。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迎合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特征、消费水平和心理状态,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三、媒介依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如何转型升级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在媒介依赖背景下,高校应将文化自觉贯穿于“三全育人”全链条中,创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模式。

1.给大学生注入“媒介依赖”疫苗

注入“媒介依赖”疫苗,是指健全大学生的新媒体观,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媒介的目的。由于受限于自身媒介认知能力,大学生往往对有深度、有内涵、有高度的内容性媒体了解使用不够,对政治站位高、立意深远的内容认知不足。为此,应强化联动协作,抓好内涵建设。一是推动思政教改,提升教育质量,探索“五化融合”育人模式:主体多元化、内容课程化、手段立体化、载体实体化、实践体系化。二是聚焦项目建设,夯实育人基础。高校应该重视思政课题和项目的培育与申报工作,做好政策保障、校内培育,并邀请专家培训,积极组织申报。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培育人生导师。高校应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形成一批教授引领、博士带头、团队配合的思政教师队伍;要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辅导员队伍,形成全员育人格局。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给大学生注入“媒介依赖”疫苗,培养出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2.激发大学生产生抵抗“媒介依赖”自身抗体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手机让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网络信息。社会公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在信息时代,公众更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批判者。大学生应该在使用手机媒介的过程中,激发抵抗“媒介依赖”的自身抗体,具备对媒介的质疑和判断能力,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媒介内容。尤其是在运用手机开展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要能够“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从互联网“大染缸”中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对网络言论,保持头脑清醒;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做到不要沉迷和模仿。高校应该通过价值引导,运用校园文化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通过环境熏陶,来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通过行为规范、制度约束使学生学会自律;通过树立典型,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形成抵抗“媒介依赖”的自身抗体。

3.建立文化育人和思政教育良性互动机制

当前,“00后”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多变、个体差异极大,对社会变化发展的敏感、易挫、困惑日趋增加。建立文化育人和思政教育良性互动机制是从本质上提升思想教育有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加强资源整合,充分调动和利用高校资源,提高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育人能力,让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拉近大学生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从而提高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成效。一是打造“三融文化”育人平台,构筑“三融文化”育人铸魂模式。依托湘商文化院、红色文化馆、中华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建构“三融”育人平台,进一步发挥思政实践教学中心和线上易班的思政教育功能,借力VR 实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将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实践教学理念融入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在思政教育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媒介素养观。二是打造“三融文化”金课,依托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红色潇湘课程、湘商文化课程,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充分挖掘育人文化资源,在“文化思政”理念引领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潇湘红色革命文化和学院特色湘商文化有机融合,协同育人,在实践中协同推进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三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团队,探索文化育人路径。组建思政教育研究团队、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及思政教育践行团队,精心选拔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形体气质佳的教职工和优秀学生,依托湘商文化园和思政实践教学中心开放日,进行红色文化宣讲,拉近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不断提升育人能力。

四、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借助全媒体优势,给大学生注入“媒介依赖”疫苗,激发大学生产生抵抗“媒介依赖”的自身抗体,升级文化育人模式,是当下高校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只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加强思想引领为关键,以推进工作创新为重点,以提升育人质量为核心,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质量,才能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有效性。■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媒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