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舞蹈编导视角探讨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误区及对策

2023-09-06 06:41:43梁异玲
戏剧之家 2023年13期
关键词:编导排练误区

梁异玲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以下简称“经典诵读”)以诵读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语言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但诵读仅以声音的形式存在,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单一传播方式容易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为了使经典诵读活动得到更好的推广,应在坚持诵读为主体的基础上,融入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实现视听融合。

笔者虽为舞蹈编导,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多次参与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在创作实践中,笔者深刻感悟到舞蹈编导因擅长动作设计支撑舞台呈现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亦能察觉到当前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因存在诸多误区而逐渐丧失鲜活的生命力。为了使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迸发出新的生机,笔者尝试从舞蹈编导视角出发,揭示经典诵读舞台呈现中常见的创作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常见创作误区

(一)多即是好

经典诵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追求视听融合,尤其是形成校园诵读品牌的中小学经典诵读比赛,因为存在竞争,创作者往往倾向于舞台呈现的大制作、大场面,用演奏开篇、用演唱抒情、用舞蹈营造情境、用戏剧推动情节等,这些创意点如能撷取一二巧妙运用,可能成为视听融合的典范,但可惜的是,当前的经典诵读比赛舞台呈现多如同大杂烩,什么都有却样样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多即是好”的思想误区,还存在于社会经典诵读活动中,因作品极难得到专业团队指导,有能力的单位可以聘请某类专家来担当导演,但更多的时候只能邀请社会培训机构的艺术教师,甚至召集单位的文艺骨干来承担重任。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来诠释诵读文章,在舞台呈现上往往会忽略诵读与自身擅长艺术形式的主次关系,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二)模式即经典

“多即是好”的思想误区,背后对应的问题实际是“诵读与其之外的多种形式该怎样融合”的问题,这种创作融合本身没有固定模式,受限于创作主体的专业水平,大多数的非专业创作主体通常采用先入为主的模仿创作方式,例如,某经典诵读比赛的第一名,在舞台呈现上首次使用了大场面的舞段,那么大场面的舞段就被众人判定为制胜的法宝,在下一届比赛中层出不穷,致使该经典诵读比赛沦为某种风格的展示。

这种“模式即经典”的创作误区,还体现在不同诵读文章、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等的呈现千篇一律,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正如天真可爱的孩童应区别于成人,在舞台呈现上有符合自身年龄思维特点的表达。如果不加分辨地采用拿来主义,就会让经典诵读的舞台呈现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三)有景即表达

经典诵读活动中,部分创作者可以意识到上述两点创作误区,但缺乏舞台呈现的创造能力,还是会陷入“有景即表达”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打造情景是摆脱“大杂烩”和“刻板印象”,最符合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优质手段。这一理念是准确的,比如用红旗不倒的舞段展现战争情景,表达革命先烈坚定的信念,但在经典诵读活动中经常出现穿着八路军服装的演员摆着背景造型,此景非彼景,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景象唯有引起观者的共鸣才具有真正的表意功能。

二、针对常见创作误区提出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舞台呈现创作观

所谓误区,与人的思维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未能意识到错误而导致错误发生。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要避免误区,首先要认识错误所在,通过树立正确的舞台呈现创作观,可以帮助创作主体明辨对错,走出误区。

1.坚持以诵读为主体

经典诵读发展到一定阶段,追求视听融合成为必然,但在多种形式的融合中,诵读自始至终都应是主体。在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中,坚持以诵读为主体,不仅要把握好融合的度,更要建立一种诵读以外的其他形式要为诵读服务的意识。

2.坚持以创新为手段

经典诵读活动得到大众的喜爱,能够更广泛地推广,有赖于舞台呈现的新颖生动,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需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这是在坚持以诵读为主体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要求。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创新主要指形式上的创新,本文将在“形成系统性的舞台呈现创作”部分,结合实例,展开说明。

3.坚持以情感为媒介

坚持以情感为媒介,是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最高层次的要求,旨在通过情感建立起舞台呈现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正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国旗入场环节,旗手传递国旗看似简单,却因包含着“手中传递的是国旗,内心‘传递’的是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而使观者感动不已。

(二)形成系统性的舞台呈现创作

部分创作者具有正确的舞台呈现创作观,但仍然难以避免上述误区,是因为创作主体缺失系统性的舞台呈现创作。“多即是好”与“模式即经典”对应“期待与多种形式融合却不知该怎样融合”的问题,“有景即表达”对应“期待运用情景却不知该怎样打造情景”的问题,而形成系统性的舞台呈现创作,可以帮助创作主体明确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避免误区。

创作是因人而异的,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系统性创作也不例外,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都离不开诵读文章分析、创新点营造、实际排练三个部分的内容。本文以诵读文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舞台呈现创作实践为例,进一步展开这三部分的内容。

1.诵读文章分析

(1)诵读文章的背景分析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代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献词,通过集体诵读的方式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2)诵读文章的演员分析

其被选用至某小学经典诵读比赛,表演对象为四年级某班全体学生,该班52 名学生男女人数各半,班主任指定其中的两男两女为领诵,余下学生合诵,约一半的合诵学生有舞蹈兴趣班学习经历,但普遍不专业,没有声乐演唱与器乐演奏突出人才。

(3)诵读文章的表演场地分析

这次比赛的表演场地是该小学的室内剧场,有舞台LED 大屏幕、基础灯光和合唱台阶,与专业剧场相比,设施条件一般。

(4)诵读文章的句段限定分析

在舞台呈现创作之前,诵读文章负责人通常已安排好领诵与合诵的相应段落,如多人领诵则会精确分配到哪个人负责哪一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诵读分配基本与大会献词一致,诵读的句段限定与舞台呈现创作有紧密的关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列举的四点,并非诵读文章分析的全部内容,针对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视角的分析方法,前期准备工作越细致,支撑创新的土壤就越丰厚。

2.创新点营造

(1)用极简手法展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卓越风采

诵读文章第一段,地点明确在天安门广场上,人物明确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行为明确向党致以青春的礼赞、许下铮铮誓言。这一段舞台呈现以定点站立的开场方式表达庄严肃穆;整个自然段舍弃队形流动,只用合诵演员干脆利落的方向转变,搭配象征性的造型,如高举红领巾、敬队礼、握拳宣誓等来呈现气势;同时穿插慢动作,如高举红领巾后缓慢落下双手捧于胸前,再深情地向前送出,通过快慢对比将社会主义接班人深情的礼赞、卓越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2)用视觉焦点凸显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赞颂

诵读文章第二段,口口相传、人人称道中国共产党的场景,用一个横向调度上的三个“视觉焦点”营造。具体舞台呈现为:包括领诵在内的所有演员背向站立,位于舞台前区,形成一个横排,三名领诵穿插在两侧与中心的位置,两侧领诵在诵读自己负责的句子时转向至正面,其相邻的合诵演员一并快速转向,目光及身体造型皆追随该名领诵演员,形成视觉焦点。两侧视觉焦点各为前后,第二处视觉焦点形成取代第一处视觉焦点,第一处视觉焦点通过演员回归背向站立,就完成了“焦点消失”的任务。中心位置的领诵形成视觉焦点的方法一致,除中心位置的领诵以外,全体演员的目光及身体造型向其追随,达到视觉和情感上的层次递进。

(3)用喻象思维再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

诵读文章从第三段开始,几乎一句一个历史节点,这对舞台呈现有着极大的挑战,如果不使用LED 大屏,不借助影像,又该怎样呈现舞台呢?喻象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以诵读文章第五段到第八段为例,这四个段落只用一个道具塑造出各种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达所有抽象的听觉形象。这个道具是长20 米、宽1.5 米的蓝色长绸,材质轻盈飘逸,由一名演员从舞台对角线奔跑式拉出,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此基础上,众合诵演员将其提拉过头以遮蔽身体,时而露出一名演员快速奔跑,比喻特区速度,时而露出两名演员热烈拥抱,好似港澳游子团圆,时而依次连接的手臂跃出长绸,就像青藏铁路……绸子不停地变幻着,通过多人拉伸上下起落飘舞空中宛如蛟龙深潜,落于地面铺展而开,四周的演员加入玩水嬉戏的动作就似绿水青山,加入相视微笑两两握手的动作就似“一带一路”互通互联,最终,它变幻成一条横跨舞台的起跑线,在其之后,握拳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所有人成为追梦人。

3.实际排练

系统性的舞台呈现创作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实际排练,无论是前期准备阶段的诵读文章分析,还是构思阶段的创新点营造,都是为了铺垫“外化”,所谓“外化”即通过实际排练将构思所得逐一实现,完成预期创作目标的过程。

这一部分的内容,根据舞台呈现创作方案的实施情况,可分为两种工作方式:一是实施顺利按既定方案推进,二是实施受阻需要临机调整方案。学校和社会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实际排练,因演员的非职业性,而不可避免临机调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舞台呈现创作,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演员分析已做好低龄化、人数多、非专业的思想准备,但仍然高估了普通孩童的自律能力,某处需要精确配合的走位接托举,孩子们无法在极短的训练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为了确保排练进度,当机立断用其他呈现方式取代原构想,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实际排练中,临机处置尤为考验编导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年轻编导可从以下两点出发,积累经验。

(1)建立创作自信

在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实际排练中,编导因创作方案实施受阻,或多或少会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加之受诵读文章负责人长官意志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使创作方向偏离正轨,因此,建立创作自信对于编导而言十分重要。这种创作自信代表创作主体对自身的创作能力有合理的认知,并对其科学预判的创作方向保持坚定信心。

(2)做到有备无患

创作经验尚不足的编导,可以借鉴备选方案之法,以做到有备无患。但不能过于依赖此法,对于创作者而言,备选方案终归不是最优方案,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采用,要锻炼自身在做到有备无患的同时,亦能在关键时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针对问题具体分析,做出最优的决策。

综上所述,从舞蹈编导视角出发,研究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创作误区及对策,是经典诵读舞台呈现创作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必然选择。另外,本文所揭示的创作误区属于常见误区,其相应的对策自然也具有局限性,笔者将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为经典诵读舞台呈现的创作发展持续蓄力。

猜你喜欢
编导排练误区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青海湖(2020年6期)2020-09-07 08:08:2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8
冬季洗澡的误区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34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37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5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33